丁敏
一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遇到同學聚會,你總是下意識地拒絕,因為每次參加聚會的時候,別人都能侃侃而談,只有你默默坐在一旁,只能做個旁觀者;
好不容易放假過年了,親戚們歡聚一堂,每個人都要為長輩說一句祝福語,別人張口一串吉祥話,只有你坐立不安,大腦一片空白;
在電梯里遇到領導,這樣的機會一年也許都碰不到一次,從1樓到20樓,你除了一句“領導好”,再也說不出第二句話;
會議上領導說完項目,讓每個人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忐忑地看著一個個同事流利發言,只有你緊張磕巴,根本不知道自己說了啥。
其實,以上這些不會說話的窘況,不只你一個人遇到過,真真兒是不會說話難死大活人。而如果會說話,卻是能救人的。
有這樣一個典故。乾隆特別喜歡獅子林的假山。有一次,他玩到興頭上,不假思索地寫下了“真有趣”三個字。寫完后,他問別人覺得怎么樣。隨從們都知道這三個字太有失水準,若說“好”未免太假,若說“不好”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這時,一個狀元計上心來。他直夸皇上字寫得好,并且求圣上將“有”字賜給他。乾隆也不傻,覺出了意思,然后高高興興地把中間的“有”字賞賜給了他。
這樣一來,“真趣”兩個字格外雅致,皇上也倍兒有面子,而狀元捧得皇上御筆回家,自然也是光宗耀祖。
因為會講話,事故變故事,厲害吧!
二
古往今來,但凡不通說話之道者,都難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語言方面具有其獨特的能力。
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時,是這么說的:“我今天很榮幸站在這兒,因為說實話,你們完成了一個我永遠都無法辦到的成就。當我做完這個演講,這將是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學完成某件事兒?!?/p>
大家都知道,扎克伯格是哈佛大學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輟學生,此刻這一番表白肯定讓校方心花怒放,而且好好地捧了在場的同學一把,真的是很高級的開場白。
羅振宇在《奇葩說》中也曾提到: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強的人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所以,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可見,會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三
說話很容易,因為這是身為人的本能;但是,會說話卻很難,因為這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本領。就像林語堂說的:“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p>
其實,“會說話”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訓練的結果。每一處看似信手拈來的背后,無不是耗費心機。
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學會說話?
怎樣把握說話的場合和時機?
怎么掌握人際溝通中的措辭,領略說話精髓,悟透說話之道,在眾人中脫穎而出呢?
為此,婚姻與家庭幸福研習社特別推出《學會說話:社交溝通中的刻意練習》課程,將話術、情商及內在的心智模式成長整合在一套訓練方法中,目的是通過內在“模式”的升級換代,推動“對話方式”的徹底改變,讓大家“內外兼修”,獲得“持久”而又“立竿見影”的溝通效果。
每天只需要10分鐘,7周下來,邊聽邊練,邊體會邊應用,相信你會打開不一樣的說話方式,同時也打開不一樣的人生,獲得全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