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曦
2021年5月22日,“航運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論研討會在上海海事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會議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上海市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和上海海事大學聯合主辦。會議旨在深入研究建黨百年與航運強國建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共筑航運強國的藍色夢,共圓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交通運輸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交通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上海海事法院、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港集團、臨港集團、中遠海運集團及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中國船東協會、中國海洋法學會的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學者,以及上海海事大學的全體校領導和師生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理論研討會開幕式由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宋寶儒主持,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致歡迎辭。研討會由主論壇和兩個分論壇組成,主論壇由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主持,分論壇分別由《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主編曹泳鑫、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莊煒、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王付欣、上海海事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甘愛萍主持。研討會圍繞“航運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深入探討了航運強國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新發展理念與航運高質量發展、高校海洋教育與人才培養、航運強國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與路徑等重要問題。
一、航運強國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
中國近代百年航運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圓夢的歷史征程,是黨的光輝歷史的組成部分。與會領導和學者分別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航運與國家命運的關系、高校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等角度,探討了航運強國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指出,航運在國民經濟和全球貿易中處于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經過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接續奮斗,我國的航運事業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正堅定地從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邁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這既是對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也為我們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徐炯副部長還指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要與學校特色緊密結合,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科結合學校特色進行理論研究,在推進大學生航運強國、海洋強國思想教育方面不斷探索,已經有了喜人的成績和很好的基礎。
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原書記、原院長鄧純東發表了題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演講。他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成功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是由我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第一,科學的、堅定的理想信念;第二,始終堅守自己的立黨宗旨、踐行自己的神圣使命;第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第四,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鋒隊性質;第五,始終保持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第六,始終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
國際海事組織海事親善大使、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發表了題為《融入新格局服務新發展實現新作為》的演講。他指出上海承擔著從“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走向“全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新使命: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重大的戰略決策;第二,新發展格局給水運業帶來發展機遇;第三,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水運業的發展方向是以政策為導向、以擴大內需為重點、以服務網絡化為基礎、以利益多元化為紐帶、以運行信息化為平臺、以“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引領;第四,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水運業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宏觀經濟研究部原副部長孟春發表了題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共筑航運強國夢》的演講。他指出:交通是興國之要,航運是強國之基。從航運大國邁向航運強國需要做到以下五點,即深化改革航運業發展模式、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產業協同共贏、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堅守初心牢記使命。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攜手共筑航運強國夢,為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拼搏,努力開創航運強國建設的新局面。
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發表了題為《結緣航運,見證巨變》的演講。他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分析了航運與國家命運的關系,提出中國航運正在經歷著三方面的巨變:量和裝備的巨變、體制到觀念上的巨變、中國形象和地位的巨變。他指出現代航運正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從大國走向強國的轉變,要積極應對未來的新任務、新環境,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果完成航運強國建設的目標。
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發表了題為《夢圓東方大港――新時代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他從歷史的維度闡述了中國港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的發展進程,他指出港口的發展是浪潮式前進的過程,它始終以改革開放為突破,以多元化管理和投融資體制、港城關系為指引。他強調要通過構建長三角港口群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拓展港口軟硬件能力,積極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國際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陸成云發表了題為《當前我國航運強國建設的機遇挑戰和對策》的演講。他從航運強國的認識、我國航運強國建設要求、機遇和挑戰、對策與重點等四個方面展開,指出要立足階段需要,循環互促推進,把握內需體系建設機遇,將航運體系與國內外網絡資源銜接與創新、航運體系與金融等產業服務資源整合發展。
上海海事大學劉美平教授發表題為《中國建設航運強國的三大戰略支點》的演講。她指出中國建設航運強國的三大戰略支點:支點一,航運強國的內在根基是制造業,制造業決定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開發的深度與廣度、航運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造船業的能力、航運業的貿易量和規模;支點二,航運業需要的遠洋核心高科技,如氣象預測技術、海洋數據整合技術、海洋資源勘探技術、海洋污染處理技術等;支點三,航運強國的保障條件,保障條件分為軟保障條件和硬保障條件,如海洋話語權、國防實力等。
二、新發展理念與航運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時代潮流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審時度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航運界勇于開拓、不斷進取,以新發展理念共筑航運強國夢。與會領導和學者基于新發展理念,討論了上海航運中心建設、臨港新片區發展、航運高質量發展等問題。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黨群工作部部長苗挺指出: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當前,臨港新片區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五個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五自由一便利”,特別是貿易自由、運輸自由,探索實施高度開放的國際運輸行業體系,全力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和建設現代化新城。臨港新片區將加強同優秀高校、研究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搭建“產學研用”平臺,推出多領域交叉合作項目,為國家戰略和航運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大力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董愛華指出:上海已經基本建成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勵著我們在新的航程上不斷奮進?!笆奈濉睍r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將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助力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格局構建。以臨港新片區深化改革為契機,以航運科技創新為引領,對標國際一流,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綠色智能發展水平,積極參與國際海事治理,進一步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樞紐門戶功能,以引領建設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為奮斗目標。上海交通委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領導小組推進辦公室,將繼續做好服務、搭建平臺、做好環境、制定政策、做好對接,助推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
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原副局長、巡視員王明志發表了題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與海運強國戰略》的演講。他針對以下問題發表了觀點:第一,國際航運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第二,上海航運中心實際建設過程對全國水運發展的引領作用及其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第三,海運強國的戰略意義和有效推進方式。關于預防污染問題,他指出我國對于防治污染工作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有關部門成立了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小組,行業相關人員對此問題也高度重視,會同社會各界積極合作,協同實現零污染。
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提出,我國計劃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們國家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也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他強調,我們要認真領會中央的決策,不可盲目冒進,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方法論。他認為:對交通領域來說,實現碳達峰就要重點加強對交通運輸機構的調整,把大量的公路運輸轉到水路運輸中去;而對于水運行業來說,一要繼續長三角的綠色發展,二要進行能源結構的調整,三要增加水運行業的附加價值,進而減少能源使用的比例。
大連海事大學綜合交通運輸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匡海波教授發表了題為《大數據重塑港航產業生態》的演講。演講從全球港航產業正在接受數字革命的洗禮、港航大數據的形成與分類、大數據在港航產業鏈中的應用、中國港航產業如何避免被歐美港航產業“數字綜合體”“降維打擊”、如何利用數字革命實現航運強國夢想等五個方面展開。他指出要在多源數據融合領域、科研團隊由管理學科領域向多學科交叉融合轉型、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領域等方面積極作為,向國家獻策,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原秘書長真虹教授發表了題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基本建成到世界一流》的演講。演講從上海為什么要建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的成效、上海建設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等方面展開。他著重指出了上海實現港城融合發展中港航產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的必要性,并對未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產業體系框架提出四點建議:核心產業要數字航運,主體產業是航運物流,航運的顛覆性創新,培育發展航運金融產業。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陸成云就數字化背景下航運業的轉型發展問題提出,數字化、信息化是物流、航運業轉型的背景和支撐,但轉型的方向一定是圍繞著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組織化狀態,而轉型的目的則是創造更多的經濟發展價值。他將數字化航運轉型概括為:一是在操作領域的轉型;二是從航運、物流與供需的匹配角度轉型;三是運行組織上實現聯通。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寧教授就“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應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闡發。她指出,綠色發展意義重大,要抓住機遇,面對挑戰。機遇包括:利用國內外資源,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施工方法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因共同生態利益和訴求建立的合作機制使合作發展關系更加穩固,符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全球治理提供支持的立場等。挑戰包括環境風險、投資風險等?!耙粠б宦贰本G色發展的實現路徑包括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評測機制、創新綠色金融發展制度等。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娜教授發表了題為《基于雙碳目標的海洋碳匯發展邏輯理路》的演講。她就實現“雙碳目標”的前提下如何兼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一問題,圍繞海洋碳匯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開展論述。海洋碳匯可同時作用于“源”與“匯”,不僅能夠改善環境質量實現“雙碳目標”,還能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能力;因此,要大力發展海洋碳匯經濟,最大化海洋碳匯的雙重效應,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就碳中和與碳達峰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看法。他認為,當前中國已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人類共同體的角度出發,綠色環保是國家政策,也是發展戰略。他提出,對于航運事業要客觀看待。他認為,航運是目前各種運輸方式中最環保的,其排放量只占總量的3%,所以要更加重視航運業在碳中和和碳排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他提出,為實現碳中和與碳達峰,我們可以積極聯合其他行業,共同完成這項任務,為環境保護作出行業貢獻。最后,他呼吁業內人士要保持清晰的認識:航運業是能源的使用者,不是生產者;只有航運業自身率先使用清潔能源,才能實現減排,實現碳中和。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游艇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鄭煒航發表了題為《郵輪是航運強國的組成部分》的演講。他詳細介紹了我國郵輪發展的歷史及其受疫情影響的現況。他介紹了郵輪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包括長江游輪、沿海郵輪、無目的地郵輪、國際郵輪的發展;挑戰主要指未來郵輪業還會經過兩三年的調整期。他判斷,此后的十年是郵輪上下游全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他總結道,航運當中不僅有貨運,還有客運,在航運強國建設中應該包含郵輪運輸。
三、高校海洋教育與人才培養
航運專業人才是航運業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撐,由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的轉變離不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與會領導和專家分別就新時代人才培養、中國高等航海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海洋教育等話題發表了重要觀點。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宋寶儒發表了題為《中國高等航海教育與航運強國建設》的演講。他首先介紹了上海海事大學的基本情況,并著重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海上來;第二,立志挽救航權,培養民族航運人才;第三,積極探索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第四,新發展格局下高等航海教育服務航運強國建設。他表示:上海海事大學的發展面臨著非常好的前景,今后在辦學過程中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構建高等航海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航運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在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勇于擔當作為。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陸靖指出:航運是聯通全球的重要紐帶,承載著全球貿易、創造著全球的價值,傳遞著全球的文明,航運即國運。上海海事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挽救航權、振興國運的歷史使命。一百多年來,學校始終向海圖強,堅持興學育人、強海興邦的初心,堅持聚焦航運、物流、海洋等領域辦學特色,以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為己任,充分發揮自身教學與科研優勢,培養了逾17萬名優秀行業人才,為國家航運港口物流、自貿區建設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服務,被譽為高級航運人才的搖籃。當前,上海海事大學擔負著為建設航運強國培養高級航運人才的重要使命,學校正以上海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為契機,朝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學的目標不斷努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楊曉慧發表了題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與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演講。他指出,近些年來教育戰線取得了很多成績,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取得成績的原因在于“九個堅持”,即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發展教育還要堅持“五個統一”,即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角度和高度思考教育、從五千年的歷史厚度認識教育、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上思考教育、重視教育問題的復雜性、聚焦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并聚焦關鍵性和瓶頸性的問題,推進教育事業的改革。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董金明教授對中國新型海洋強國的內涵與高校思政教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中國新型海洋強國的內涵包括: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強國建設要走一條與歷史上西方海洋霸權不同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型海洋強國之路,海洋強國建設是全面經略海洋、科學統籌海洋維權、海洋資源開發和海上國家力量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是海洋開發利用和海洋保護并行的時代發展之路。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學科有責任有義務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把海洋意識教育作為思政課教育的重要內容。
寧波大學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寧波大學學報》主編劉訓華教授發表了題為《海洋教育的戰略向度》的演講。他指出:海洋教育是強國論的重要教育基礎,在本質上,海洋教育與中國人民追求國富民強的道路在邏輯上具有高度吻合性;海洋教育的歷史形態的演變是自然發展過程,科學性、教育性、戰略性是提升國民海洋意識的素養向度;海洋教育要做到向海而知海,凝聚海洋共識的民眾認知向度;海洋國家的海洋觀是服務國家發展的經略海洋向度;中國需要形成新時代的海洋觀,海洋教育是凝聚民眾海洋共識、鍛造海洋意識及觀念的至關重要的基礎方式。
上海航運交易所黨委書記、總裁張頁發表了題為《資源配置創新發展》的演講。他首先指出航運是值得復興的、航運是需要年輕人復興的,并重點分享了三句話:國家力量的輸出,世界財富的輸入就是航運;沒有航運,一半人挨餓,一半人挨凍;航運就是國運。他鼓勵學生要努力培養作為涉海類院校學生的榮譽感,指出中國航運的發展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四、航運強國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
發掘中華海洋文明的優秀傳統,推進當代航運事業的文化建設,是深化航運發展的現實需要。與會領導和專家就中華海洋文明、中國特色海洋文化等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教授發表了題為《中國特色海洋文化建設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演講。他主要探討了以下問題:第一,中國海洋文化發展與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初期階段(從上古至秦漢)和中華海洋文化發展逐漸演變階段(從三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文化體系有四個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海洋思想、馬克思主義海洋思想中國化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精華;第三,中國特色海洋文化建設服務海洋強國戰略,要明確中國特色海洋文化建設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使命和方略,堅持一個范式和考慮三個變量來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文化體系。
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云志教授發表了題為《振興航運事業發展傳承中華海洋文明》的演講。他從航運事業發展的歷史變遷、航運事業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以及傳承海洋文明的新時代等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中國海洋文明歷經古代的興起、繁榮,再經歷近代的頓挫之后,正在走向復興;在新時期,中國海洋文化主動向世界開放,積極進行自我拓新,發掘中國海洋文明的優秀傳統,以多元并行、包容共建的原則,實現共同利益、共同責任、共同價值的目標追求,開創海洋新時代。
山東師范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蕾副教授發表了題為《明治日本“海運興國”對我國“海運強國”的啟示》的演講。她介紹道: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積極借鑒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利用國家權力,集中有限的資金大力扶持海運業,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海運業實行保護和激勵,取得了明顯成效。她指出:通過對明治時期日本海運業發展過程的“解剖”,可以認識到日本明治政府“海運興國”之路也是一條伴隨軍國主義形成和發展的侵略擴張之路,在戰爭時期,海運充當了戰爭的輔助工具。她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日本海運發展的歷程,吸取其經驗教訓,為我國航運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浙江音樂學院王歷榮教授發表了題為《以中國海洋文化促推國際海洋秩序構建》的演講。他指出富而不強就要挨打,在新時代復興就不能只富不強,強不僅要硬實力強,還要包括軟實力強,軟實力就包括中國海洋文化。他認為:西方文明二元對立的思維主導下的以治海權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已經不能適應人類開發利用的實踐需求;中國海洋傳統文化強調在政治方面倡導和平,在安全層面追求合作共生,在經濟方面踐行義利合贏,在文化方面主張和而不同。這些價值理念和歷史實踐,可以成為構建新的國際海洋秩序的一個路徑選擇,推動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最終形成。
五、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與路徑
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有意愿、有責任也有能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為達成全球海洋善治、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與會領導和專家討論了國際海洋環境法的發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路徑等問題。
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國際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國發表了題為《海洋強國視域下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國際治理》的演講。他首先介紹了日本核污水基本情況,認為針對這一事件,國際治理可以嘗試通過法律路徑(司法仲裁)、政治路徑(外交談判、國際合作)解決。他提出“良好排海合作倡議”:主題是良好排?;蛄己锰幹玫膰H談判、合作,內容包括通知、應急計劃、研究方案、情報和資料交換、檢測、評價、科學標準等;成果包括聲明、倡議、報告等;性質是一個區域性、全球性的論壇機制;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傲己门藕:献鞒h”符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精神和要求,有利于中國抓住話語權和議題權,符合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是為國際治理提供的中國智慧和方案。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教授發表了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國際海洋環境法的發展》的演講。他探討的問題是: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發展以及基本內涵的闡釋。從國際法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把國際法劃分為共存國際法、合作國際法和共同利益國際法等三代國際法。第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于解決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問題的現實價值,包括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全球治理觀等理念。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國際海洋環境法基本原則的發展,包括人類共同利益原則、合作共贏原則、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等。第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當前國際海洋環境立法中的運用。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楊澤偉教授發表了題為《新時代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演講。他圍繞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的實踐、經驗教訓與現實困境、外在機遇與內在動力、變革路徑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他指出: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在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變革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現在話語權的主導還是歐美國家,西強東弱的局面非?,F實,中國還是一個后來者,但是我們應該利用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經驗,把握共建“一帶一路”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提升在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變革當中的話語權。
廈門大學黨委黨校副校長何麗新教授發表了題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海商法適航標準的擴張與統一》的演講。她主要探討了以下問題:第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暴露出海商法適航問題;第二,中國海商法船舶適航標準的擴張,從西方國家主觀標準為適航標準到海上保險法標準的適航標準;第三,后疫情時代船舶適航標準的四大問題――船舶適航客觀標準范圍過窄,船舶適航時間標準難以支撐防疫要求,海上旅客運輸適航標準的混亂與薄弱,《海上運輸法》與《海上保險法》的適航標準存在不合理區別;第四,中國海商法船舶適航標準的擴張即中國海商法船舶適航標準的統一。她從解釋論、立法論等角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本次“航運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論研討會圓滿召開,與會領導和專家一致表示,上海海事大學搭建了凝聚各方智慧與資源的交流平臺,本次論壇視野開闊、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和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振興航運、建設航運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深入探討新發展階段航運強國建設的機遇、挑戰和對策,對于進一步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航運強國、海洋強國與經濟強國的重要論述的學習和領悟、推進我國航運強國建設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