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溫焰清 葉瑩 曹瑩



【摘 要】 為控制內河船舶水污染物排放、維護航運水域生態環境,介紹湖北省港口船舶水污染物集中接收處置方式,預測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提出全省沿江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方案,可對其他內河地區開展類似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 船舶水污染物;港口;接收站;布局
0 引 言
隨著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船舶數量也在迅速增加。長江航道沿江港口貨物吞吐量從2010年的32.63億t提高到2019年的83.40億t。船舶活動具有范圍廣、流動性強的特點,船舶在航行和靠離泊作業過程中會產生污染物,若處理不及時將會對港口水域環境造成影響。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的要求;同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的《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明確提出,應做好船港之間、港城之間污染物轉運及處置設施的銜接,提高污染物接收處置能力,滿足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需求。2020年5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要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快推進長江干線等重點航道沿線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化學品洗艙站等設施建設。
湖北省是水運大省,擁有長江、漢江航道里程 km,2019年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06。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進出港船舶數量的逐年增加,對全省船舶污染物接收站的建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全省長江、漢江等其他主要通航河流沿江各港口特點,統籌規劃布局船舶污染物接收站,對于推進湖北省水運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總結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處置現狀和對湖北省各港口水污染物產生量預測的基礎上,提出湖北省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的技術路線、布局原則和方案建議。
1 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處置方式
1.1 船舶含油污水
船舶含油污水的接收轉運方式通常有兩種:(1)污染物接收船上配備含油污水存儲艙,待污染物接收船到達集中上岸點后,在躉船或岸上進行油污水處理;(2)污染物接收船上配備技術先進且達標的含油污水處理裝置。由于第二種方式對船舶的處理裝置要求高,污染物接收站點更多采用第一種方式處理船舶含油污水,處理流程見圖1。
1.2 船舶生活污水
船舶生活污水處理方式與油污水的處理方式類似,也有兩種:(1)污染物接收船上配備生活污水存儲艙,到岸后在躉船或岸上將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2)污染物接收船配備污水處理裝置,到達接收站點后,經船岸連接和接口設備接收上岸處理達標后排放。污染物接收站點通常采用第一種方式處理船舶生活污水,處理流程見圖2。
1.3 船舶固體垃圾
船舶固體垃圾接收方式以第三方接收單位接收為主。通常在污染物接收船上配備專用的垃圾收集箱暫存船舶固體垃圾;在到達接收站點后,采用裝卸設備接收上岸;最后通過專用的封閉式垃圾運輸車直接運送至環衛部門進行處理。船舶固體垃圾處理流程見圖3。
1.4 接收站的存儲、轉運類型
船舶水污染物處理設施可放置在躉船上或碼頭后方陸域(通常是大堤以內陸域)。躉船上的水污染物處理設施通過預留接口接入市政污水管網。[1]
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通常有兩種典型類型:(1)船舶污染物上岸后,生活污水或含油污水通過管線輸送到水污染物處置設施;[2] (2)受周圍客觀條件限制,確實不具備條件將生活污水或含油污水通過管線輸送到水污染物處置設施的,可由岸上槽罐車轉運到水污染物處置點。[3]
2 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預測
2.1 影響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的因素和計算參數
影響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的因素較多,該產生量主要與一定水域范圍內的船舶(包括過境通航船舶以及在港口作業的船舶)數量成正相關性。根據《船舶水污染物內河港口岸上接收設施設計指南》《水運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等相關要求,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的主要計算參數是: g為船舶垃圾產生定額,kg/(人); y為船舶艙底油污水產生定額,t/(艘);? w為船舶生活污水產生定額, L/(人); r為船舶人員配備數量定額,人; t為船舶污染物接收間隔時間,d; m為平均每天到港接收船舶數量,艘次/d;? F為航行時間不均衡系數。
2.2 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測算
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測算的設計參數見表1。
根據船舶噸級的不同,內河船舶配備的生活污水艙容積約為3~5 m3。通過對船舶人員配備數量定額與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進行復核,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的量級相當于5~7 d。因此,在利用公式計算時,可將接收間隔時間 t 按5~7 d選取計算,并通過航行時間的不均勻系數進行修正。已知船舶污水年產生量W(L)、船舶垃圾年產生量G(kg)、船舶含油污水年產生量Y(t),計算公式如下:
2.3 港口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測算實例
以湖北省港口布局為基礎,依據各地港口總體規劃,在分析2025年各港口貨物吞吐量預測水平的基礎上,測算各港口的水運量和年通航船舶艘次,并對進出港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進行測算。湖北省各港口年水運量、通航船舶量及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見表2。
3 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方案
3.1 布局規劃流程
結合對湖北省各地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的預測分析,按照港口現狀及規劃布局明確的港區分布,應在重點港區,船舶流量高、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處理需求較為集中的區域,統籌布置水污染物接收站。水污染物接收站的規模及污染物轉運方式的確定,需結合選址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集疏運條件、管網布設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流程見圖4。
3.2 接收站布局原則
湖北省境內港口全部為內河港口,全省95%以上的碼頭建造在長江、漢江、清江、香溪河等航道沿線。結合湖北省港口布局及各地港口總體規劃相關內容,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點應設在港口及船舶聚集的重點區域。
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的布局應遵循“科學統籌、重點突出、因地制宜、有效銜接”的總體原則,具體是:
(1)科學統籌。接收站應統籌布局、合理規劃,充分發揮接收站的服務功能并提高運營效率,既要保證重點通航水域全面覆蓋,也要避免同類設施重復建設。一江兩岸、上下游鄰近地區宜統籌布局接收站。
(2)重點突出。圍繞航道、港口布局,提升重點航道、重點港口的污染物接收處置能力。長江航道具有船舶流量大、港口作業頻次高等特點,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間的距離應設為60~80 km為宜;漢江航道沿線每個縣市原則上至少布局1處。站點布局應注重空間平衡,優先布置在規模較大、船舶密集、船舶靠港頻次高的港區或錨地或停泊區。
(3)因地制宜。接收設施應結合建設地點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集疏運方式、管網連接條件、外部配套設施條件等因素,采用新建或改造方式,并依據污染物接收需求確定存儲及轉運方式等。
(4)有效銜接。站點盡量選擇布置在后方具備城鎮管網、工業園區、規模化港區的區域,并與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產業布局等相關規劃銜接。
3.3 布局規劃建議方案
以湖北省長江、漢江、清江等主要通航河流為例,結合港口總體布局,提出湖北省內河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建議方案(見表3)。
4 結 語
筆者在總結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處置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有關規范和經驗數據對湖北省內河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固體垃圾三類船舶水污染物產生量進行計算,并提出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的技術路線、布局原則和方案建議。
目前,內河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關于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站布局規劃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現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提出一種布局規劃的研究方法,可對其他內河地區開展類似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軼超,郝偉建. 京杭運河沿線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模式研究[J]. 交通節能與環保,2019(1):35-38,44.
[2] 邵曉華,陳清. 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要求和技術發展現狀[J].船舶工程,2018(12):13-17.
[3] 陳阜. 福州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運行管理模式設計[J]. 船海工程,2020(2):9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