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溢
【摘 要】 為最大程度地減少海上作業漁船船員的生命財產損失,促進我國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分析我國漁船海上作業特點,找出漁船在遇險與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嚴格按操作規程和作業流程作業;加強捕魚作業時的瞭望;正確使用號燈,保持AIS設備正常工作;將漁船接入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給漁船配備GMDSS報警和尋位設備;對漁船船員進行GMDSS業務培訓;強化海上安全信息的中文播發及相關設備的界面中文化。
【關鍵詞】 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漁船;安全管理
0 引 言
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著全球數量最多的漁船和漁業從業人員,漁業生產活動分布于全球主要海域。海上漁業屬于高風險行業,漁船碰撞、沉沒和人員落水等各種事故時有發生。關注漁業生產安全,減少事故發生,最大程度地減少海上作業漁船船員的生命財產損失,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文分析漁船海上作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提出對策,旨在助推“平安漁業”建設,促進我國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 海上作業漁船存在的安全問題
1.1 漁船干舷較低,船員容易落水
漁船干舷較低,甲板面積小。甲板上除了絞機設備外,在捕撈作業時還有網具、魚箱和漁產品等,人員活動范圍受到極大限制。大風浪航行或捕魚作業時,容易發生人員落水、船艙進水、機器損壞停車等事故。
1.2 漁船穩性易受捕魚作業和風浪影響
漁船尺度和噸位通常較小,其抗風浪性能較大型商船差。船員走動,貨物移動,拖網、收網作業和風浪等都會影響漁船的穩性。對漁船穩性影響最大的是漁產品的捕撈整理作業。此時工作人員和大量漁產品聚集在漁船的一側,漁船的固有穩性受到極大影響。
1.3 捕魚作業影響避碰操縱
漁船在捕魚作業時機動性能差,難以有效避讓來船。如果漁船不主動與來船進行信息溝通協調避讓,而來船駕駛員又不能及時發現漁船并采取正確的避讓措施,就有可能發生碰撞事故或掛網事故。
1.4 燈光作業影響安全瞭望
燈光作業是影響漁船夜間安全瞭望的主要因素。漁船在夜間作業時,為了甲板人員的安全和工作方便,通常會打開甲板照明燈。施放強光也是漁船夜間捕魚作業常用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漁船船員很難通過肉眼發現來船。
1.5 漁船船員不熟悉海上避碰規則
許多漁船船員沒有經過嚴格的正規培訓,不熟悉海上避碰規則,不能正確使用船舶信號。在船舶避讓行動中,漁船不遵守海上避碰規則、不按規定顯示信號,容易使來船對漁船行動產生誤判,從而采取錯誤的避讓措施,導致碰撞事故的發生。
1.6 漁船船員缺乏海上無線電通信業務知識
漁船在海上航行或捕魚作業時通過無線電話與過往船舶協調避讓,對保障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當船舶遇險時,使用國際標準方法進行遇險報警通信尤為重要,然而我國漁船船員接受過正規國際海上通信業務培訓的人數極少。由于漁船船員對無線電通信業務不熟悉,當漁船需要與外籍船舶進行信息溝通或向外籍船舶求助時就會遇到困難。此外,船員因不熟悉通信業務而不當操作還會對海上通信造成干擾。
1.7 漁船未接入GMDSS
根據IMO有關規定,所有航行在國際航線上300總噸及以上噸位的貨船,以及不論大小的客船,都應該根據航區配備相應的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設備和具有相應資質的無線電通信人員,以滿足船舶的通信、海上安全信息接收、遇險報警和遇險尋位等要求,確保船舶和人員的海上安全;再從我國的船舶報告系統有關規定來看,中國船舶報告系統的適用對象是航行在中國船舶報告系統區域的300總噸及以上噸位、航程超過6小時的中國籍船舶:由此可知,我國大量漁船不在接入GMDSS和中國船舶報告系統的要求范圍內。因此,我國大部分漁船缺乏完善的國際和國內救助體系保障,漁船遇險時可用的救助資源非常有限,救援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保證。
2 建議措施
2.1 嚴格按操作規程和作業流程作業
通過培訓來提高船員的安全避險意識和避險知識水平;要求船員嚴格執行海上漁船安全生產制度,按操作規程和作業流程作業并且做好防風工作;切實做到不搶“風頭”、不抗“風尾”,不超航區、不超風力航行生產;此外,還要做到不超載航行。
2.2 加強捕魚作業時的瞭望
加強漁船捕魚作業時的瞭望,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作業海域進行警戒。多艘漁船集中作業時,可安排機動小船在附近巡邏,同時使用雷達和AIS來進行觀察警戒。
2.3 正確使用號燈,保持AIS設備正常工作
遵守海上避碰規則是規避船舶碰撞的最重要措施。不管是航行還是捕魚作業,漁船都要按規定顯示號燈和號型。由于小漁船和木質漁船對雷達波反射較弱,尤其是在下雨天或有風浪的情況下,雷達回波還會受到雨水和海浪雜波嚴重干擾,小漁船和木質漁船不易被他船雷達發現;因此,所有配備AIS設備的漁船應確保AIS設備正常開機,確保船舶基本資料的正確輸入和動態資料的及時更新,使AIS設備能夠主動發送正確的識別信號。
2.4 將漁船接入GMDSS
漁船數量要比商船多得多,船員也比商船多。由于船舶的特點和作業性質的不同,漁船船員在海上所承受的風險要比商船船員更大。目前尚未有完善的、專業的海上安全系統來保障漁船船員安全,一旦漁船在海上遇險,漁船船員的遇險報警手段和后續的遇險通信手段比較有限;帶報警功能的AIS和使用VHF無線電話向附近的船舶報警是船舶遇險時常用的報警手段,但報警的有效距離只有30 n mile左右;當附近沒有能提供幫助的船舶時,或者需要進一步援助時,報警和救助的時效將會明顯降低。經過20多年發展的GMDSS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全球范圍海上報警系統,船舶通過GMDSS發出的所有報警都被以最高通信優先等級傳送給專門負責管理海上救助的機構――搜救協調中心(RCC)。RCC能夠按照國際搜救公約的規定,在國內和國際上協調合適的搜救資源來迅速為海上船舶提供救助服務。由此可見,將漁船接入GMDSS對保障漁船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2.5 給漁船配備GMDSS報警和尋位設備
建議給漁船配備GMDSS報警設備和尋位設備。在報警設備方面,可根據漁船作業航區的情況配備相應的數字選擇性呼叫(DSC)報警設備,同時配備GMDSS無線電應急示位標(EPIRB)作為第二報警手段以滿足船舶迅速下沉時的報警需要,另外至少配備一臺GMDSS的VHF雙向無線電話設備以備在救生艇上使用。漁船還應配備雷達搜救應答器或自動識別系統搜救應答器作為本船的搜尋定位設備。
2.6 對漁船船員進行GMDSS業務培訓
GMDSS業務屬于國際海上通信業務,為了使漁船船員能夠在船舶協調避讓、遇險報警、遇險緊急和安全通信中靈活使用GMDSS,有必要對漁船船員進行GMDSS業務培訓,對國際海上無線電話遇險通信業務、DSC報警業務進行重點培訓,強化他們在船舶避讓、船舶遇險報警和遇險緊急通信等方面的能力。除了進行通信業務培訓外,還要進行必要的報警設備和尋位設備實操培訓,以滿足設備操作需要。為使漁船船員讀懂使用英語播發的海上安全信息,使船員在船舶協調避讓通信以及遇險通信中能夠與外籍船舶船員進行有效通信,在培訓中應該強化提高他們在遇險和安全通信方面的英語水平。
2.7 強化海上安全信息的中文播發及相關設備界面中文化
絕大多數漁船船員英語基礎差,國內沿海作業漁船的船員在閱讀海岸電臺用英語播發的海上安全信息以及操作使用相關設備時往往存在語言不通的障礙。當前國內多數海岸電臺播發的海上安全信息是英文無線電傳,只有少數幾個海岸電臺提供中文航行警告電傳服務且信號覆蓋范圍小。船用航行警告接收機和DSC終端設備大都是英文操作界面,對漁船船員來說也具有一定的使用難度。對此建議:國內各海岸電臺在根據國際公約播發英文航行警告電傳的同時還應播發中文航行警告電傳服務,以便漁船船員都能讀懂;廠商對航行警告接收機和DSC終端設備采用中文操作界面,以便漁船船員使用。
3 結 語
重視安全生產,加強漁業安全管理和監督,提高漁業安全保障能力,保護漁船船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國對海上漁業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建議措施是:通過對漁船船員進行安全和業務知識的培訓來提高其整體素質;通過完善漁船通信導航設備配備,特別是遇險報警和遇險尋位設備的配備,將漁船納入GMDSS安全管理是提高漁船海上安全保障、進一步降低安全風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