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嘯翔
在農村擔任了九年的初中校長,后又在城市擔任了十八年分管德育的完中副校長,在工作實踐中,我和教師、學生的交往中,慢慢地覺察到似乎學生違紀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近段時間,認真地將手頭記錄的各類學生違紀事件材料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不同時段,學生違紀有其特點,如:抽煙多發生在9、10、11月,離家出走多在4、10、11月,偷竊行為多在11月,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多在3、4月,男女生交往過密問題多在4、5、11月,校園打架斗毆多在4、5月,學生出現各種安全事故多在4、5、11月,等等。
這些數據明確地告訴我,每年的4月和11月是學校的“多事春秋”。為什么每年的4月和11月會是學校管理的“黑色月份”呢?
4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從冬天走過來的人與大自然一樣,是一年中生命力最旺盛時期,性情“易暴易躁”,再加上4月底學校第二學期的半期考已結束,一些成績不甚理想的學生開始出現“厭學”情緒,于是,各種違紀現象,諸如打架、戀愛、心理問題等便容易發生。易中天在《春來不是讀書天》一文中寫道:“春來不是讀書天。春天里誘惑太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春天里應該去遠足,去踏青。當然,最應該的還是談戀愛。就連小動物都知道,春天是戀愛的季節。所以,春天即便要讀書,也只該讀‘情書’。”“多事之春”也就可想而知了。而11月,不僅是秋冬季節更替的時節,也是學校第一學期半期考時段,隨著學校運動會和秋游等活動的開展,新生已從陌生走向熟悉,學生交往密度的增加為“小團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這也就給違紀提供了心理和行為上的可能。
從統計匯總的情況也可看出,1月和12月學生違紀事件最少,主要是此時臨近學期末,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在緊張地進行期末復習和備考,學習氣氛濃郁。再加上天氣寒冷,衣著厚重,手腳僵硬,學生懶于“動手動腳”。
從違紀的對象和表現上分析,學生違紀行為不僅與季節有關,還與地域、校園文化、學生所處年級等有一定關系。
從地域上看,學生違紀行為的類別,農村中學、城郊中學與城市中學是有區別的,農村和城郊學校學生違紀行為多集中表現為抽煙打架、欺辱弱小、賭博游戲、小偷小摸、破壞公物、考試舞弊等,而城市中學違紀更多地集中在男女生交往過密、吸煙酗酒、上網游戲、攀比浪費、心理問題等。總體而言,農村或城郊學生的典型違紀行為發生率會高于城市學生。
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不容忽視的作用。“蓬生于麻,不扶而直”,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濃厚的學習氛圍、優良的校風學風,都能使學生的行為受到熏陶,從而大大降低學生違紀行為的發生率。而那些管理渙散、“三風”(校風、學風、班風)不正的學校,往往會使學生違紀事件猶如“破窗效應”,讓管理者措手不及。
從學生所處的年級來看,高一年級處于學生違紀的“重災區”,約占全校違紀總數的一半,其中違紀數量最多的是打架,其次是抽煙、男女生交往問題。違紀行為總數排第二位的是初二,接下來是初三、高二,其中主要是抽煙打架、男女生交往、心理抑郁等問題。違紀行為發生數最少的年級是初一和高三,初一多為安全問題,如擦碰撞傷或交通事故,高三多為男女生交往問題。為什么高一會成為違紀行為最多發的年級呢?我們知道,高一新生多來自于不同的初中,而且經歷了中考后的近兩個多月的放松,學習狀態“大張大弛”,他們顯然沒有做好足夠的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有相當部分學生還陶醉在升學的喜悅中呢!可高中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深度和廣度與初中相比卻不甚相同,不少高一新生都需要一段調整適應期,但多數學生對“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并沒有認真對待。這樣一來,眾多新生在高一的前幾場考試中極易“栽跟頭”。這些被蒙頭打了一棒的高中新生們,茫茫然不知所措,就極易去尋找心理的安慰與解脫。此時,打架、抽煙等違紀行為就抬頭了。并且,隨著學生交往和熟悉程度的增加,在各種活動中的“合作”往往成了豆蔻年華少男少女們過度交往的“催化劑”,于是,高一年段頻發的男女生交往過密也成了學校管理頗頭疼的問題。
針對數據告訴我們的這些學生違紀行為規律,那么,該如何破解德育管理的“密碼”呢?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應從哪些方面做好預防工作呢?
一方面,做好違紀心理的指導性預防干預。預防性干預(pro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針對性的采取降低危險因素和增強保護因素的措施,包括普遍性干預、選擇性預防干預、指導性預防干預三種方式,均屬于心理范疇。指導性預防干預就是指在德育管理中,學校可根據學生典型違紀可能發生的時段,在此之前,有計劃、有目的地在班級或學生中開展相關心理的教育和引導。比如,針對高一新生入學后,容易出現抽煙、打架等違紀行為,學校在開學初組織學生軍訓期間,就特別加強了對學校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與強化,制定學生的違紀底線,出臺“校園防暴防傷害禁令”,要求學生人人背誦默寫、牢記心間,為良好校風和班風的形成做好鋪墊。在農村中學,德育處還可根據典型違紀生發生違紀的時間、類型、案件、頻率等建立“違紀臺帳”,階段性地進行誡勉談話,或對其進步適時做出肯定和激勵性評價,就如同醫生關注自己的“掛號”病人一樣,讓病人看到“療效”,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人”,自然發病次數也會得到有效控制。針對男女生交往過密行為多半發生在半期考后的11月和4、5月份,于是我校德育處便在初二以上年段,半期考前后的1~3周內,組織開展青春期健康知識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并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愛情向左,我向右”的主題班會活動,引導異性之間健康交往,幫助學生安全“走出布滿雷區的芳草地”。又如,學生心理問題多發生在3、4月,學校可讓心理教師在第二學期開學初,多深入到學生中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服務工作,通過各種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以開闊的心胸、開朗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上的困難與挫折;在農村中學,由于學生見識面窄,學生厭學、逆反、自卑、偏執、嫉妒等不良心理表現較為凸顯,更需要老師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引導。
另一方面,做好違紀禁止行為的干預。行為干預是以行為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的一種干預模式,是基于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應原理。行為干預以其簡單、易操作、直接針對問題等優點,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學生典型違紀可能發生的時段,提前對不良行為做出明確禁止,顯然可以達到預防或降低違紀發生率的目的。每年的3月和10月底,我們都會根據以往收集的材料和數據,總結出男女生交往的“重點關注區域”,并有針對性地做出規定,明確懲戒措施,如,規定運動場晚上7∶30后清場,圖書閱覽室禁止男女生緊挨著就座,晚自修后統一熄燈時間,食堂禁止男女生同吃一碗面條等。又如,抽煙多發生在第一學期開學初后的一段時間內,德育處便在開學初的時段,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日常行為的常規教育上,特別針對抽煙不聽勸阻的學生加大教育和懲戒的力度。在一些城郊學校或農村中學,應盡量將一些明令禁止的條文搬到墻面上,我們學校就將“校園防暴防傷害六條禁令”張貼到每一個教室和寢室的墻壁上,起到了“一目了然”的震懾作用!建立“墻壁也能說話”的校園、班級文化,讓教育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超市經營者不會等著不好賣出的食品腐爛變質了,才一個個地剔除,而是會提前預防排查,并根據食物的有效期,及時將臨期食品打折出售。學校德育處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學生違紀的干預,德育管理不是等著學生發生違紀事件了,再氣勢洶洶、眉毛胡子一把抓地進行處理,而要在工作中不斷尋找并掌握本校學生違紀的特點和規律,然后根據具體時段,提前做好預防和教育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破解這些典型違紀的“密碼”,讓違紀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這樣的德育管理才會更加有序、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