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英,沈戈弋,吳博文
1.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氣象局;2.阿拉山口市氣象局
博爾塔拉河流域(以下簡稱博河流域)地處博州境內,介于北緯43°38′至45°52′和東經79°53′至85°02′之間,是艾比湖最大的子流域。
位于新疆西北邊緣,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西、北、南三面環山,中間是喇叭狀的谷底平原,屬北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1]。博爾塔拉河(以下簡稱博河)發源于空郭羅鄂博山的別洪林達坂,向東流經溫泉縣、博樂市后,注入艾比湖。博河全長252公里,流域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
博河流域內西、北、南三面環山,分別是別珍套山、阿拉套山和科古琴山,中部是喇叭狀的谷底平原,西部狹窄,東部開闊,流域內最高點是主峰厄爾格圖爾格山,海拔4573米,東北部的艾比湖,是流域內的最低處,海拔僅有189米,湖面大小在500平方公里左右,湖底平坦,平均水深1.4米,最大深度3米,為淺水湖泊[2]。
博河流域遠離海洋,屬北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主要特點是降水稀少,水資源分布不均,蒸發量大,空氣干燥,陽光充足[3-5]。
2015年,博河流域平均溫度為8.0℃,30年平均溫度(1985年-2014年)為6.8℃,最高氣溫出現在夏季,阿拉山口站39.8℃(歷史極值為44.2℃,阿拉山口站),最低氣溫出現在冬季,阿拉山口站-28.8℃(歷史極值為-36.9℃,博樂站)。
流域高程反應的是地貌的一般形態,是地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流域高程數據(DEM)分析了流域的地表特征[6]。
由圖1分析可知,博河流域地形自西向東由高到低,且西、北、南三面環山,中部是淺山區,東部為河谷地帶,呈半包裹狀。由此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地形階梯,自西向東依次分為海拔高度在2266-4573米的高山區,海拔高度在1522-2266米的淺山帶區和海拔高度在154-1522的河谷地帶。高山區由西面的別珍套山、北面的阿拉套山、南面的科古琴山組成,淺山區包括溫泉大部地區、賽里木湖景區和博樂市上游地區,河谷地帶則由溫泉縣東部、博樂市、阿拉山口市以及艾比湖自然保護區組成。

圖1 博河流域高程圖
本文選取了2015年7月云量較少的Landset8影像,運用ENVI5.3軟件對研究區地表進行監督分類和統計分析,將博河流域分為林地(8%)、耕地(15%)、草地(18%)、裸地34%、水體(6%)和其他(19%)6類分類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分類的面積和分布情況。

圖2 博河流域土地分類
可以看出,裸地所占比率最大為34%,主要分布于溫泉西部淺山帶、河谷南北戈壁區以及草地與農耕區過度地帶的荒漠區;其他分類為19%,它包含高山區積雪、山區裸露巖石以及艾比湖裸露湖床的鹽堿地;草地所占比率為18%,主要分布于淺山區,以賽里木湖景區周邊、溫泉西面昆得侖牧場、博樂市西面阿熱勒托海牧場分布最廣;耕地區所占比率為15%,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帶,在博河兩岸可以明顯看出一條綠色的通道,在博河中下游地區分布最廣,其中溫泉縣以種植小麥為主,博樂市以西以種植玉米和食葵為主,博樂市以東以種植棉花為主;林地所占比率為8%,其主要分布在賽里木湖東北部的哈夏林場、博樂市北部哈日圖熱格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博河兩岸,其中高山區和淺山區林地以天山云杉為主,河岸、公路和農田周邊以白楊、胡楊為主;水體所占比率為6%,其中,賽里木湖面積為453平方公里,艾比湖面積為497平方公里。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是檢測植被生長狀態和植被空間分布的最佳指示因子,與植被分布密度呈線性相關[7]。
本文應用MODIS合成產品MOD13A1,選取2015年5月至10月博河流域區域的NDVI值,來描述流域一個生長季的地表植被特征變化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博河流域植被指數月際變化
結果表明:
高山區植被覆蓋度層次分明,冰雪和一些裸露巖石植被指數為-0.21至0.07,高山林地植被覆蓋度則在0.33至0.69間波動。隨著季節變化,覆蓋率也相對變化,5月至8月隨著氣溫升高,零度高度層上升,高山區冰雪消融,可以直觀看出,南北高山區積雪明顯減少,相比之下,高山林地植被指數則是不斷上升,并在8月達到最高0.69,8月至10月冰雪覆蓋逐漸恢復,相對植被指數隨之下降。
淺山區植被覆蓋種類較多,不僅有林地、草地和荒漠區的一些耐旱植物,還有少量耕地農作物,排除賽里木湖水域,植被指數在0.07至0.91間波動,并隨季節變化呈先增后減趨勢。其中,林地、草地和荒漠區的一些耐旱植物在5月和10月植被指數較低,在0.19至0.39之間,在7月和8月植被指數達到最高,在0.47至0.69之間。
河谷區包含耕地、博樂市南北戈壁區和艾比湖水域及其鹽堿區,植被指數為-0.21至0.98。其中,耕地區變化最為明顯,隨季節變化,遵循作物生長發育過程,5月大部分耕地已經播種完畢,但不同作物的出苗時間參差不齊,此時植被覆蓋度最低,植被指數在0.07至0.39之間,6月隨著幼苗生長,植被覆蓋度隨之增長,植被指數在0.39至0.68之間,7月至8月,作物進入成熟期,葉片也達到最大,此時光照、熱量和水資源最為豐富,植被覆蓋度達到最大值0.98,9月至10月,作物進入熟實期,陸續進入收割時段,植被指數下降明顯。
綜上所述,博河流域植被覆蓋度在5月至10月隨季節的變化,其中,草地分布范圍較廣,隨季節性變化最大,耕地區受人為因素影響,僅在播種、出苗和收割期的變化明顯,林地變化幅度不大,而高山區冰雪、戈壁區、荒漠區和鹽堿地,因水資源短缺,植被覆蓋和植被指數最低,因此,在光照、熱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植被覆蓋面和覆蓋度最終取決于水資源分配。
博爾塔拉河是博州人民的母親河,不僅影響著博州人民的生產、生活,維持著周邊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是艾比湖的主要補給來源。因此,進行博河流域生態指數的研究,對于保護博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持和恢復艾比湖水域面積、劃定流域的生態紅線區域、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等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對博河流域的地表類型、地形特征以及植被覆蓋度的變化,發現博河流域生態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地形特征決定了地表類型和地物分布格局。農耕區集中于博河道兩側,其中流域下游區的分布面積最大;草地主要分布在賽里木湖周圍、山前洼地、河道兩側;林地主要分布在冰雪區前緣、湖區邊緣、耕地邊緣及河岸、公路帶;裸地主要分布在戈壁區、淺山荒漠區和農耕的過渡帶以及艾比湖鹽堿區。
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具有季節性。草地受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影響,變化起伏很大,而自然林地的植被覆蓋度變化不明顯,耕地和人造林地的植被覆蓋度變化主要是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結果,人為因素占絕大比重,因此,在光照和熱量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植被分布的疏密程度與水資源聯系十分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