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 楊汝瑩,李姿萱,賈聚慧,李昕怡,蘇宏超
大學生作為知識工作者,往往缺乏系統管理思想并將這種管理思想運用于學習和生活中。因此,我們把目光投入理論界,希望找到系統解決此問題的理論基礎和策略方法。憑借作為管理類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優勢,并得到長期專注于此問題思考和研究的專業教師的指點和幫助,我們終于從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找到原則性理念和策略方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德魯克幾十本著作中唯一一本講述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書籍,傾注了德魯克大量的心血。因此我們項目組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方法的管理展開了調查,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思路和策略。
在校大學生
本項目主要針對德魯克的管理思想,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為主要研究文獻,衍生向其他一系列文獻的研究。建立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理論認知,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后續的其他調查,設計合理的項目推行計劃。
項目數據主要來源于問卷調查與少數的訪談,通過收集被調查者的客觀與主觀信息,對當代在校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思想與意識進行全面多方位的分析與評價。本項目的問卷調查法有固定的問題大綱和待選選項,適用于客觀的統計性的數據收集。由于調查問卷涉及范圍相對較廣、涵蓋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數據直接對比分析意義不大,調查問卷分析主要針對低年級的管理類學生,通過橫向的比較,主要總結這類人群管理思想的特征。
問卷調查結果:2020年7月至9月,在針對在校大學生管理思想現狀的調查中,我們共回收有效問卷132份,回收率100%。調查對象主要為大一、大二年級學生,分別占總體的46.21%、45.45%,其他為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學生。其中管理類與非管理類學生的比例超過2:1。圖1是對每個調查問題結果的詳細分析。

圖1 在校大學生對德魯克管理思想了解情況
在調查大學生是否在開始某項任務之前會制定計劃的問題中,有超過70%的同學選擇通常會或較多時候會,只有3.03%的學生選擇不會制定計劃;但從詳細數據可以看出,同學們制定計劃的頻次有明顯區別,且計劃完成程度未知。
在關于處理與上下級、同事及同學的關系問題中,我們能看出數據隨著能否處理好關系的程度呈現出較大的起伏變化:有50.76%的學生選擇通常能處理好,次之是較多時候能處理好,不能處理好的僅占少數。大學生對于人際關系的維系是毋庸置疑的。
關于是否重視自己在團體中的貢獻,超過60%的同學選擇非常重視,不太重視的僅占3.79%,重視在團體中的貢獻似乎成為大學生之間的共識。
大部分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雖然數據中“知道”自己長處和短處的人數占據大部分,但仍有較多同學“不清楚”。這也是本項目在研究中非常重視的一點,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長處,并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
在處理復雜學習工作任務時會如何安排,73.48%的學生選擇一次只做一件事,26.52%的學生選擇同時做幾件事。
對于別人的反對意見,數據結果清晰明了,有78.79%的學生選擇較多時候會傾聽和采納,占比較重。
關于在學習工作中進行了哪些自我管理的做法或習慣,主要的回答有:
①制定計劃表,進行時間劃分
②自我反思
③復盤
④規律作息
⑤與朋友互相監督
⑥事前設定目標
⑦自我激勵、心理暗示(專心、自律)
⑧排除干擾,遠離電子產品(手機關機、靜音、飛行模式)
⑨多溝通
最后在總結自己是否實現了卓有成效,接近3/4的學生回答“否”,剩余小部分同學對自己評價較高(見圖2)。

圖2 是否實現了卓有成效調查情況
基于以上事實,從問卷調查以及深度訪談中得到的資料,我們主要得出了以下阻礙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方面: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其中學生占比最高,達26.0%。從年齡結構看,10-29歲的網民約占41.6%[1]。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學習中自律較差,一部分原因是目前手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手機成了大學生的“新生器官”的同時,手機相關活動占用了大量時間。
此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交焦慮。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總免不了與同學朋友間的溝通交流,而大學生都是大學這個非公益性組織中的一員,每一位組織中成員都要面對的現實是,一方面要求他們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卻又使他們很難具有有效性[2]。
此次調查訪談中備考考研人群占55%,交流中得知他們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現狀認識不清楚,以及對自己以后的未來沒有把握,導致沒有明確的學習規劃。另外,在此次調查中發現普遍存在的畏難情緒,目前網絡上各種解題軟件發達導致懶惰的滋養,致使學生缺乏深入研究的思想和能力。
基于此,運用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思想,為提高大學生有效的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提出如下建議。
在德魯克的書中,有效的學習者并不以計劃為起點,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點,通過各種方式記錄時間,許多手機APP也幫助人們來記錄時間用在了哪里,如健康使用手機、forest專注森林等。只有把時間真實地記錄下來,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確切的時間流向,才能進一步地管理時間。有效的學習者會管理時間,察覺并減少時間浪費,最后,再將“可自由運用的時間”,集中成大塊連續的時間段。
卓有成效的學習者并非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成果而學習。他們會首先自問:“我會作出什么成果?”但是大多數的學習者重視勤奮卻忽略成果。以背單詞為例,在調查中被問到自律學習時都會談到自己早起背單詞,甚至有時上別的專業課也會在下面背單詞,經過深入的了解發現,他們背單詞的方法都是機械性地記住單詞的拼寫與中文釋義,這樣背單詞的方法,不僅只產生很小的現實效益,有時還會因一心二用而增添自己的煩惱與壓力。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干,只強調付出,那不管付出多少,也只能算是低級的學習者。
德魯克認為,每個人以及每個組織能夠獲得最大的效益來源于發揮個人的長處,而補齊短板是沒有用的。他提出補齊自身短板就是在浪費時間,充分發揮個人的長處是提高有效性的關鍵,也是一個人從優秀到卓越的必要途徑。
從德魯克組織中管理者用人所長的四個原則[3]可以引申到,成為一個明確自己長處的有效學習者,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方面:
(1)不要給自己設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而這樣的任務卻很常見,有些任務設定了,寫在紙上,看起來很合理,卻無法達成。
(2)任務的要求要嚴格,涵蓋要廣。
合理的任務是對自己的挑戰,同時因為任務涵蓋范圍廣,所以可以把與任務要素有關的優勢轉化為切實的成果。任務設計合理,讓自己有充分發揮自己長處的能力,并且為自己設置嚴格的標準,實時反饋,為自己日后的發展有引導作用。
(3)先考慮自身能做什么,而不是任務的要求是什么。
只看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只會讓自己的自信心降低,畏手畏腳。通過自己設置的期望值與自己最終產出的成果相對比,以自己的長處為中心,從自己能做什么開始,把自己的缺點視為發揮長處和力求成就與有效性的限制,以此來挖掘自己的潛能,發現自己更多的長處。
(4)在用己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己所短。
一個學習者的發展應著眼于機會,而非著眼于問題,這樣做不但能提高自身有效性,也能夠激發自己的熱情與能力。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4]
有效的學習者要審視自己的所有計劃和活動,先前可能創造了成功,但是也要重新思考,繼續這樣做有價值嗎?如果沒有,就立即終止。在決定輕重緩急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拿出應有的勇氣來:重將來而不重過去;重視機會,而不只看困難;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目標要高、新,不能只求安全、方便。[5]
一個卓有成效的學習者要有勇氣,敢于決定真正該做的事和真正先做的事,這樣,學習者才能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非奴隸。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項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通常不是“對”與“錯”間的選擇,最多只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而絕大多數的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均不一定優于其他方案時的選擇。[6]有效學習者決策的制定通常包含五大因素[7]:
(1)了解問題的實質。
經常性的問題通過一項建立規則和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按照問題的發生情況來說,一般可分為:經常性問題、在某一情況下特殊發生,但在實質上卻是一項經常性問題、特殊性問題、首次出現的“經常事件”。將問題歸結為這幾類后,除了真正情況下的特殊問題,其余情況,學習者須認清現實,學會辨別問題,制定一種規則或者原則,當學習者再度遇到這類問題時解決就將易如反掌。天天、事事做決策也是一個無效學習者的表現。
(2)了解問題的邊界條件。
即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一個有效的學習者在制定決策時要清楚地了解決策的目的是什么?應該滿足什么條件?用科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條件”[8],這就要求學習者鍛煉自己探尋某一問題最低需要的能力。而如果邊界條件變了,學習者也要具有敢于改變原計劃的勇氣。
(3)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能為人接受的條件是什么”。
仔細考慮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的條件,人總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傾向,如果不能正確知道符合規范及邊界條件的“正確”決策是什么,就無法判別正確的折中和錯誤的折中之間的區別,最終不免走到錯誤的方向去。明確“正確”決策的底線是極為重要的。
(4)化決策為行動。
一項決策如果沒有列舉詳細具體的行動步驟,明確主體工作與責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項決策,最多只是紙上談兵。
(5)重視反饋。
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饋制度,在執行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當發現決策已不適應現實時需要果斷舍棄,沒有反饋機制的決策容易使人盲目,在執行決策中迷失。
經過調查,目前大學生學習態度較為良好,且與學習壓力成正相關關系。但學習有效性不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中提到:“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但不少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容樂觀,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在學習上有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低成就感等心理行為問題[9]。通過上述五個方面的學習與探索,大學生們從內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思想與方法,獲得堅實內在的成長。目前,知識工作者已經發展成為我們國家的重要資源,也是最重要的投資。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經濟上最迫切需要的,莫過于提高知識工作的有效生產力,而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知識工作者,通過系統性的對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思想的探索學習,將會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為組織甚至國家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