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露
在黨的十九大指導下,生態優先,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城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協同發展思路,針對國土空間中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的城市環境問題,以水土流失、水質提升、防洪排澇等生態修復為目標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城市濕地公園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景觀設計快速發展成為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流域濕地統籌城市老舊新城,綜合治理流域,可以有效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目前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模式由單純的設計-建設開發模式轉為PPP或者F-EPC的開發建設模式,設計從設計角色轉為設計管理雙重角色。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對城市濕地公園從設計到建設整個階段的管控能力,是決定項目優質落地的關鍵。
本文以“保護山水林田塘生態系統,凸顯川東丘陵地形特征,構建共享開放”為示范的淮洲新城楊溪湖濕地公園(見圖1);“大流域統籌規劃、小流域單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為示范的成都九道堰流域濕地公園(見圖2);“講述月城故事,凸顯山溪性季節性湖泊特征,修復城市生態環境”為示范的西昌月亮湖濕地公園為例(見圖3),探討與分享此類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治理城市水環境綜合項目,在設計全過程的管控難點及經驗。

圖1 楊溪湖濕地公園建設后效果

圖2 月亮湖濕地公園建成后效果

圖3 九道堰水之心濕地公園建設中效果
三大公園均作為城市片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區,在建設過程中具有如下共同的建設背景特征:
第一,公園以伴隨城市新城開發建設,老城城市更新而誕生;以EOD為生態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下,城市濕地公園作為連接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治理、區域產業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橋梁。
第二,公園以解決城市防洪排澇、改善城市水質條件、提升城市生態環境為目標開展建設;通過河道分洪治理,利用城市濕地庫區形成片區小型調蓄池,運用人工濕地與水生態技術二次凈化,同時整治沿線截污干管,達到改善城市水質目標。
第三,公園最終都將以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作為可持續建設的基礎;把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發展始終作為規劃和開發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拉動公園內經濟消費場景,帶動周邊地價。
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因為涉及面廣,涉及領域較多,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理項目,故而在項目的設計管控階段存在眾多難點,以楊溪湖濕地公園、月亮湖濕地公園、九道堰水之心濕地公園為例,進行了總結如下:
PPP項目以及F-EPC項目的參建單位多,包括政府多職能部門、政府平臺建設公司、PUV建設公司、設計單位和設計合作方、施工單位及分包單位、監理單位、過控單位、其他合作單位等;各參建單位存在各自管理制度流程不同,利益需求不同,造成參建單位的沖突點多。此外,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涉及領域過廣,屬于新型化水環境項目,各單位處于新接觸期,建設內容不清晰,全過程報批流程不明朗,參建單位對建成后效果不自信;在建設過程中難以達成高效統一意見,無形中加大對項目建設的管理難度。
城市濕地公園屬于新城開發區域,或者老城更新區域。新城區的服務配套不完善,公園建設與周邊城市建設不同步,公園在設計、建設各階段需要持續性與城市市政道路、市政管網、城市地塊開發建設的全過程協同調整;老城區市政配套不完善,空間狹窄,改造提升周期長,造成公園與外界建設的協同空間維度無限擴大;同時,項目建設合同為PPP、F-EPC等模式,合同同步要求設計協同政府部門流程報批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設計工作內容跨度。
項目合同周期短,造成前期設計不系統,存在一定缺陷,現場各方意愿干擾大,建設階段出現邊設計、邊施工、邊調整,加之施工組織不到位,施工工藝不達標,現場重復性建設嚴重;出現整改時間多、資金浪費;政府及平臺公司因對報批流程不熟悉,報批管控能力弱,最終造成項目建設全過程無限期延長。
為此,本文通過三個公園建設項目的管控經驗,總結了各階段的三個難點的處理經驗。
(1)針對建設管控難度大,設計要充分發揮“策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階段管控能力,更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平衡沖突點,提高設計自信。
幾個關鍵控制點在于:
在前期策劃階段,需要明確項目在區域中的發展定位;梳理項目與紅線范圍外關系,確定重要對接關鍵點;提前思考項目建成后經營運營方式,保證公園運營自平衡。
在設計階段,需要提高專業之間圖紙的銜接精度;保證圖紙的系統性,更好指導現場施工;設計同步考慮施工技術措施,考慮植被與施工季節性,考慮市場采購等問題,保證施工落地性;設計同步協同政府推進報批工作,給予指導與建議。
在建設階段,需要找到各方利益關系平衡點;強化施工現場安全意識;完善現場建設的日常交付憑證工作;建立財務化經濟管理思維。
在運營階段,需要考慮實現收益自平衡;成功利用生態價值吸引新經濟產業植入,實現收益反哺。
(2)針對空間協同維度大,設計要發揮片區統籌思考、專業融合協同能力;改變只考慮紅線內、單專業設計;保證公園設計、建設與周邊城市發展協同。
針對統籌思考的實際案例如下:楊溪湖濕地公園作為淮州新城南部核心區,屬于成都市東部新城開發建設的先行示范區。公園西接沱江流域,東接楊溪河流域,東高西低;湖區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暴雨排澇量均排向西側沱江流域。設計中公園紅線范圍內按20年洪水標準計算,洪水期退水流量為12.9m3/s,退水通道設計為2.5X2.5米的箱函即可滿足退水排澇需求;但退水區同時屬于淮州新城南部片區最低點,同時承擔城市片區雨水系統的排澇通道,為此,設計中需要統籌考慮城市片區的雨水排澇量,將退水通道設計加大,解決整個片區的排澇系統,才能滿足公園與城市同時排水問題(見圖4)。

圖4 楊溪湖雨水退水示意圖
西昌月亮湖濕地公園位于老城區,政府為提高城市老城區生態環境品質而打造。公園位于海河、東河、西河交匯處,流域季節性缺水嚴重,冬季河道干枯;夏季上游泥石流嚴重,洪水排澇困難;老城區污水干管直排河道,城市水質惡臭;公園要保證形成大水面,需要利用流域統籌思路,首先通過上游攔沙壩建設,峽谷兩側森林植被恢復工程,徹底解決泥石流進入東西海三河流域問題;同時東河上游修建2個攔擋壩,1個調蓄閘,海河建設2個閘壩蓄水,形成濕地公園水面;通過人工濕地,水生態技術二次凈化湖區水質;通過兩年老城區截污治理工程整治,最終構建出月亮湖濕地公園。
成都九道堰水之心濕地公園在進行建設時,周邊城市尚未建設,公園周邊市政外電尚未接入公園內部,此時公園設計必須提前考慮外電系統接入,納入項目同步實施,保證公園建設完成后能夠正常竣工驗收交付。故需要設計單位提前與建設單位進行溝通,將外電接入工程納入項目中同步實施,保證建設資金同步到位。
(3)針對時間控制難度大,需要設計進一步提高對水環境項目的報批流程熟悉程度,從而避免被各方干擾,更為主動引導項目推進,做好各方準備,控制時間進度。
經過三個EPC以及PPP項目經驗總結,從立項、設計、施工建設、竣工驗收、竣工結算等全階段的重要報批流程以及重要交付文件(見圖5)。

圖5 城市濕地公園全過程建設流程圖
項目立項前,政府部門需要提前將投資項目基本情況匯總填報至發改局,編入年度計劃;隨后由主管職能部門組織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由生態環境局審批;審批后到計經貿辦理項目立項;同時主管部門選擇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開展規劃設計工作,并協同到規自局申請辦理項目規劃設計出讓條件;同時設計單位開始測繪、勘測、方案設計、初設、施工圖幾個階段的設計工作以及審查工作,從而獲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土土地使用證或用地批準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消防設計意見書》《抗震設防審核意見書》;隨后主管職能部門協同招投標中心選擇合格建設施工單位以及監管單位;到建設委員會辦理建設施工前開工手續;手續完成后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單位、設計單位與安監站、質監站等各職能部門開展現場建設和施工監督管理工作;施工完成后,開展工程竣工驗收、竣工驗收備案、竣工結算等工作。過程中,主管單位需要提前進行招商運營單位,保證后期公園竣工后正常開放運營。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逐漸豐富,從三個濕地公園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從設計管控的角度,總結出全過程中未來的設計需要作出的三大轉變:首先,轉定位,設計需要從設計角色轉到項目總體控制管理角色,以便更好指導設計、建設工作。其次,明目標,設計需要更加熟悉項目全過程的流程審批程序,提高對項目全階段的控制目標與風險問題的預判。最后,全協同,設計需要發揮城市片區統籌協同能力,提高項目的落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