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哲,謝曉飛
(1.鄭州市骨科醫院 脊柱一科,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市骨科醫院 足踝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膝關節組成中,半月板具有重要作用,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直接影響著膝關節運動。在人們對運動要求日漸提高的背景下,運動損傷發生率也隨之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1],每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發生率約0.66%,而且大部分是青少年。這一現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損傷。運動損傷類型中,半月板損傷發生率更高,具有疼痛、部分腫脹、壓痛等臨床癥狀,隨著疾病的發展,膝關節開始出現肌肉萎縮,功能降低等現象,具有功能異常、活動度降低等臨床表現,所以及早治療特別重要[2]。手術療法、保守療法是當前用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常用方法,針對半月板三級損傷患者,提議及早實施手術治療。早期治療過程中,主要利用半月板全切除術或者半月板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盡管該方法能夠及早恢復膝關節功能,但是其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在微創技術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使得開放式縫合方法向關節鏡下縫合方法轉變,其不僅能夠取得明顯愈合效果,而且創傷小[3]。關節鏡在疾病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針對關節鏡下外內縫合法與全內縫合法在膝關節外側盤狀半月板損傷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綜合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接收的80 例膝關節外側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18~49 歲,平均(28.12±3.15)歲;損傷側別:外側20 例,內側20 例;文化水平:小學10 例,初中13 例,高中11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6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8~47 歲,平均(28.15±3.21)歲;損傷側別:外側23 例,內側17 例;文化水平:小學8 例,初中12 例,高中12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研究資料齊全、完整;意識清晰;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心理障礙或者精神異常;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具有膝關節手術病史;中途選擇退出。
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幫助患者調整體位為仰臥體位,將含有20 mL 的0.5%布比卡因與腎上腺素0.5~1.0 mL 的混合液注入到關節腔內,禁止應用止血帶。通過關節鏡對整體膝關節進行檢查,準確評估半月板損傷狀況,如果伴有脫位現象,需要先實施復位。
觀察組:全內縫合法。結合Fast-Fix 縫合系統。首先,對半月板整體創面和邊緣等進行修正,使其成為新鮮的粗糙面。利用半月板深度探診獲取套管修剪的長度,將裂隙套管前房連接位置剪開,放入Fast-Fix 縫合針,利用關節鏡,使Fast-Fix 縫合針垂直半月板撕裂位置,與此同時,向深度限制器底端插入,擺動5°左右,將Fast-Fix 縫合針退出。扳機向前滑動,保證第二個固定器推入到針槽前方,結合血管鉗,使扳機滑倒底部,在首次插入縫合針時,在與第一針間隔5~7 mm 的位置第二次插入Fast-Fix 縫合針,將Fast-Fix 縫合針及套管去除,留出縫合線的流離端,線段拉緊,保證縫線的滑結與半月板的表面緊密貼合,必要時結合推進器將線結壓緊。
對照組:外內縫合法。關節鏡輔助下,利用外穿針對撕裂的位置有效縫合,結合血管鉗將其引至切口外,在半月板上距離5~7 mm 位置,利用引導器進行穿刺,縫線引導到膝關節外側,部分打結,并對撕裂的半月板進行固定。
術后,利用常規冷敷方法進行操作,同時固定一日彈力繃帶,利用支具固定患肢,同時限制膝關節活動范圍,使其處于0~60°,術后首日,協助患者直腿抬高,并對股四頭肌功能鍛煉進行指導。
①統計膝關節功能治療優良率。優:Lysholm評分≥90 分;良:Lysholm 評分80~89 分;中:Lysholm 評分70~79 分;差:Lysholm 評分<70 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準確記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③記錄疼痛評分和膝關節功能。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總分0~10 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反之表示疼痛較輕。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 評分判定,分值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越好,反之表示膝關節功能較差[4]。
應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1,P=0.396),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n=40)
觀察組比對照組手術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中出血量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n=40,)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n=40,)
術前,兩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觀察組均比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評分比較(n=40,,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評分比較(n=40,,分)
半月板損傷臨床特征以膝關節局限性疼痛為主,有些患者具有膝關節交鎖或者打軟腿等病癥,比如患病部位壓痛、股四頭肌萎縮等[5]。主要是因為外力扭轉造成的,在單腿承重時,小腿一般固定在外展位與半屈面,如果股部及身體受到猛的內旋,則會導致內側半月板受壓,最終造成半月板撕裂[6]。半月板的后角、前角、邊緣位置均可能導致損傷的發生,出現縱裂、橫裂、不規則形和水平裂等[7]。
一般上,以血液供應狀況為依據將半月板組織分為三個區域,具體如下[8]:首先,與半月板滑膜結合部位距離3 mm 以內為紅區;與半月板滑膜結合部位距離3~5 mm 的部位為紅白區;與半月板滑膜結合位置距離超過5 mm。據有關資料顯示,發生在紅白區及紅區的半月板損傷一般可以利用縫合術取得顯著治療效果。
膝關節組成中,半月板具有重要作用。針對半月板受損患者來講,盡量確保半月板的完整性是半月板損傷治療的重點,現階段,半月板損傷治療主要采用半月板縫合方法,其可以盡量治療半月板損傷[9]。但是,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該方法操作煩瑣、復雜,而且手術時間較長,很可能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包括血管損傷、神經損傷等[10]。為了彌補以上縫合方法的不足,全內縫合法深受臨床醫學研究人員的關注。全內縫合法結合Fast-Fix 系統,利用該系統修補全關節,治療過程中,采用兩枚帶有滑結的縫線固定器,以此實施修改,關節內無結扣,同時,并不需要在半月板后外側或者內側做切口,進而降低了神經損傷發生率[11]。經調查研究發現[12],通過Fast-Fix 系統修補半月板損傷,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優良率方面,對照組是90.00%,觀察組是95.00%(P>0.05);由此可見,全內縫合法能夠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避免對神經及血管造成嚴重損傷,而且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可以明顯減少手術時間。
針對長度超過1 cm 的紅白區及紅區的半月板損傷均能夠利用全內縫合法展開治療,對于合并前交叉韌帶斷裂急性紅區向半月板撕裂損傷較輕者更加適用。所以術前,需要以患者身體狀況為依據對手術方法進行選擇[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少(P<0.05);術中出血量方面,兩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
Fast-Fix 系統能夠縫合半月板各撕裂位置,但是不同撕裂位置的操作存在差異,詳情如下[14]:首先,利用對側入口修復方法修復半月板中央局部撕裂;其次,利用同側入口修復吼叫撕裂;再次,針對大范圍內側半月板撕裂,前側無法接近,應從髕旁高位外側入口實施修復。縫合前,對進針點至半月板滑膜邊緣的建立準確檢測,從而獲取套管修建長度。VAS 評分和Lysholm 評分方面,術前,兩組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均優于比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關節鏡下全內縫合法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提高。
對于術后康復而言,全內縫合法與外內縫合法無明顯差異,一般在術后4~6 周進行,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由專業護理人員對負重下活動進行指導[15]。因為半月板的愈合需要在平穩狀態下進行,所以,需要利用支具固定膝關節,但是為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關節僵硬等,則需要對患者活動進行適當的指導,以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16]。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外內縫合法與關節鏡下全內縫合法在膝關節外側盤狀半月板損傷治療中均具有顯著效果,但是關節鏡下全內縫合法的操作更加簡單,其有助于患者手術時間減少,而且能夠減輕患者疼痛,增強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