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林,劉東亮,董艷彩
(漯河市中心醫院 心內二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遺傳因素都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當血管內斑塊出現不穩定破裂或出血就會導致血小板聚集粘附,造成動脈血栓堵塞血管,嚴重者會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近年來,該病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目前針對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患者,臨床多用抗血小板、抗血凝、溶栓、調血脂、擴血管等藥物治療進行輔助治療[2]。PCI 治療冠心病由于改變了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凝血功能,加重血管炎癥反應,給后續治療增加難度,通常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反應發生[3]。文獻報道,替格瑞洛的療效優于氯吡格雷,被國內外診療指南列為一線用藥。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劑量替格瑞洛對冠心病PCI 術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脈血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漯河市中心醫院心內二科在2018 年至2019 年間122 例冠心病PCI 術后老年患者作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1 例。
觀察組男31 例,女30 例,年齡(54.87±4.15)歲,病程(5.17±4.35)年,合并高血壓50例,高血脂30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30 例,年齡(58.64±6.89)歲,病程(6.16±4.10)年,合并高血壓45 例,2 型糖尿病30 例。兩組冠心病PCI 術后老年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獲得漯河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PCI 治療指南診斷標準[4];②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器官功能障礙或非首次冠心病老年患者;②處于外傷手術恢復期;③對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不耐受;④依從性差或精神意識異常。
對照組患者入院即刻給予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71077)90 mg/次,口服。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300 mg/次,口服。隨后進行PCI治療,并給予降脂、降血壓、擴張血管等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入院即刻給予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71077)180 mg/次,口服。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300 mg/次,口服。
兩組均進行PCI 治療,比較其治療前后狀況。
1.4.1 臨床療效 于入院第1 天及PCI 術后第1 天比較兩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心電圖(T 波、ST 段)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心電圖(T 波、ST 段)接近正常值;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惡化。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分別于入院第1 天及PCI 術后第1 天早晨抽取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其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進行比較。
1.4.3 冠脈血流水平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XF3800)于入院第1 天及PCI 術后第1天早晨檢測兩組患者的冠脈血流指標左前降支收縮期血流峰值(systolic peak velocity,SPV)、左前降支舒張期血流峰值(diastolic peak velocity,DPV)及冠脈血流儲備(coronary flow velocity reserve,CFVR)水平。
統計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CI 術后24 h,觀察組臨床總效率91.80%高于對照組68.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766,P=0.003)。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61,n(%)]
兩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PCT、IL-6、hs-CRP)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各項指標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n=61,)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n=6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冠心病PCI 術后24 h,兩組冠脈血流指標(SPV、DPV、CFVR)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觀察組各項冠脈血流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冠脈血流水平比較(n=61,)

表3 兩組冠脈血流水平比較(n=6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通常會引起血管管壁狹窄或閉塞,從而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嚴重者會導致細胞壞死,引發患者胸痛、胸悶等臨床癥狀。冠狀動脈主要向心臟提供血液,當血管中的膽固醇或其他沉積物在血管中形成斑塊時,就會造成動脈狹窄,阻塞血液流動,當心肌細胞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氧氣時,就會引起心肌細胞壞死,引發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5]。通常情況下,這兩種因素同時存在并相互影響。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年齡在40 歲以上的成年男性冠心病發病率高于女性,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發病趨勢日益年輕化。城市15 歲以上的人口冠心病發病率高于農村地區,2013 年以來,農村死亡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達到了1.1‰[6]。
冠心病的治療手段有兩種,一種是手術治療,包括PCI 和冠脈旁路移植術。另一種是基礎的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治療,抗心肌缺血治療等。文獻研究表明,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率[7]。但是據臨床統計結果,即使通過PCI 治療,仍有25%左右的患者成功重建血管之后無法實現心肌再灌注,主要原因就是冠狀動脈血管在PCI 治療之后存在冠脈微循環功能障礙,因此探尋PCI 手術之后藥物輔助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替格瑞洛為一種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可逆性地與血小板膜內的P2Y12 受體結合,阻斷血小板活化途徑,減少血凝斑塊的形成。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替格瑞洛進行藥物治療,PCI 術后24 h,觀察組總效率為91.80% 高于對照組68.8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張欣[8]研究負荷劑量替格瑞洛對于急性心梗PCI 后血清炎性因子、心肌酶與冠脈血流的影響,發現負荷劑量的替格瑞洛可以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與本研究一致。P2Y12 是存在與多種細胞膜表面的跨膜蛋白,其受體多分布于血小板內膜上,少部分也可在炎癥細胞上表達,對炎癥細胞的的遷移和刺激起到重要作用。替格瑞洛是一種新型可逆的P2Y12 受體抑制劑,阻斷血小板活化通道,減少血小板異常聚集。大劑量的運用替格瑞洛治療冠心病,起效迅速且作用完全,停藥后也可迅速恢復血小板常態。
本研究中,兩組冠心病患者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替格瑞洛進行治療,PCI 術后24 h,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PCT、IL-6、hs-CRP)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大劑量的替格瑞洛可以顯著降低機體的炎癥反應。冠狀動脈硬化形成的斑塊會阻塞血管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心肌細胞缺血,同時細胞會釋放炎性因子。替格瑞洛的抗炎機制與抑制炎癥信號轉導途徑有關,首先抑制血小板炎癥介質的釋放,如5-羥色胺和組胺。其次抑制CD40L 的表達,阻斷CD40L 同炎癥細胞和內皮細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細胞表面的CD40 結合,抑制核因子(NF)-κB 信號通路的激活,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最后抑制腺苷途徑ENT-1 對腺苷的再攝取加強局部腺苷反應,保護心肌細胞。
IMR 的數值等于心肌灌注壓除以心肌血流量。用來評價冠狀動脈微循環功能,而不受心外膜動脈狹窄的影響,可以真實反映微循環阻力值,且兩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本研究中,兩組冠心病患者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替格瑞洛進行治療,PCI術后24 h,兩組PV、DPV 及CFVR 水平均有上升,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王珂等[9]研究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PCI 術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流動力學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基本相似。替格瑞洛可逆性地與血小板膜內的P2Y12 受體結合,阻斷血小板活化途徑,改善血小板功能,減少血凝斑塊的形成,從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提高PCI 術后冠脈血流的充足性,恢復心肌細胞血液供給,保護患者心肌細胞正常功能。大劑量的替格瑞洛能夠更好的發揮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的作用,恢復PCI 術后心肌再灌注功能,顯著改善冠脈血流指標。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劑量,大劑量替格瑞洛治療冠心病PCI 術后老年患者,療效確切,可以顯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且出血概率低,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該方案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