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創惠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教師在對學生實施語文學科教學時,需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從核心素養視角出發,探討高效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將針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核心素養理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與時俱進塑造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體現學以致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須在該理念指導之下進行,培養學生閱讀思考能力,提升小學生閱讀的質和量,賦予學生更廣闊的閱讀空間,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事業發展。
從提升小學生閱讀量方面進行分析,小學閱讀教學的基礎就是拓寬學生識字量和拓展學生閱讀數量,并通過聆聽名家范讀和跟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對文學美的感受,進一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閱讀活動。從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本質方面進行分析,閱讀教學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可鍛煉學生閱讀速度,學生因人而異,有的學生逐字閱讀會導致閱讀效率低下,有的學生一目十行會造成閱讀囫圇吞棗,因此需要教師有效引導開展閱讀,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高。從促進學生閱讀思考能力方面分析,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一種行為,但閱讀本身卻可以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個人思考以及對自我和社會有用的信息,從而與時俱進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保證教學有效性
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我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主要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將教學重點放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傳統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較大幫助,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主動性,與現代教學模式不相符。久而久之,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并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降低。想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確保學生對每篇課文理解透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掌握。在閱讀教學中可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通過角色模仿使學生融入課文,最后由教師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促進學生閱讀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制訂閱讀課程導入方案,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其中最關鍵的目的在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工作之前,要合理地設計與制作課程導入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課程開始前積累閱讀資料,并對即將學習的文章進行獨立思考,為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打下基礎。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針對《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開展閱讀教學時,所設計的課程導入教學方案可以涵蓋以下幾方面:其一,利用多種方式查找文中生字,了解其中的主要含義,并使用生字進行組詞;其二,在閱讀文本之后,向周邊的朋友以及父母簡述文章中的故事內容;其三,與自身平時所玩的游戲進行對比,說出自身對列文虎克的個人想法;其四,向父母詢問其關于玩,且玩出名堂的小故事。采取類似的引導方式,能夠使學生獨自完成對文章中的生字、生詞的學習過程,并深化學生對字詞的理解,為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可以使學生對文章主題有獨到、深刻的把握,同時可以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有效延伸。
(三)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閱讀學習習慣
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教學內容,并且給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推薦相應的閱讀書籍。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書籍的過程中,需要將一些簡單易懂和辭藻優美的內容區分開來。通過優美的文章感染學生,讓學生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語文教學也需要從語文教材出發,需要重點讓學生閱讀句式優美的內容,體會文章主旨。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古詩《詠柳》時,首先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查找詩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細致揣摩。通過這種教學形式,讓學生真正領悟古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學過程顯得非常關鍵,只有通過引導,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方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之后的閱讀和學習奠定基礎。
(四)融入生活化教學元素,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嚴格按照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教學。在合適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元素。這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更能吸引學生,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閱讀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鼓勵和啟發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內容,讓學生在更大程度上體會到閱讀是一件非常生活化的事情,并且可以積極地參與閱讀。教師在生活中也需要給學生做好表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在生活中教師也需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閱讀書籍。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引導讓學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閱讀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在《鳥的天堂》這一課的閱讀教學時,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讓學生直接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雖然作者描繪得非常形象生動,但學生卻并不一定能在自己的大腦中勾勒出畫面。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可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元素,通過生活素材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還可以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作者的其他文章內容。通過學生不斷地閱讀,從而增加閱讀積累量。學生在之后的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快速地把握文章主旨,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生活化的教學目的,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有效革新,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使其能夠在閱讀習慣、思維、技巧等諸多方面獲得提升,最終獲得核心素養的優化,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碧惠.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與創新[J].試題與研究,2021(19):75-76.
[2]何澄澄.指向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1(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