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勇 胡靖 吳慶 柴雨浩 石夢嬌 張雅琴


摘要: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中,和聲學、復調音樂、配器、曲式與作品分析是彼此獨立的。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數字化音樂平臺提供了包括旋律、節奏、和聲、配器、曲式、復調等多種音樂創作基本元素,大大提升了原創作品的創作效率,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復雜作品,實現從想法到作品落地的全過程。從教學方式和創作方式兩個方面考慮,本文對數字平臺下大學生創作方式的創新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數字化平臺;虛擬樂器;音樂創作;方式創新;教學應用
一、音樂創作方式現狀與背景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提到;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作曲技術理論課是音樂等藝術類學科的核心課程。和聲學、復調音樂、管弦樂、曲式和作品分析等核心課程構成本門學科的整體知識體系框架。學科內容對于大學生在作曲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作品創作的技能與技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數字化平臺被廣大教師及學生所認可。新的教學方法也被有效的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數字化平臺不斷的被各大高校所推廣。另外,數字平臺往往較易于上手,整體結構和框架較完整。對大學生及創作者具有一定的實操價值。傳統的音樂創作理論知識逐漸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主要體現在:
(一)學科分離和純理論式的教學方法無法快速落地實現轉化。領域研究者普遍認為,在音樂創作理論教學中應以基礎理論為鋪墊,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方式和方法的創新。但傳統的“老師說學生記”的教學模式,枯燥的純理論課對創作而言實戰性較弱;同時,對于校方的硬件已經可以滿足數字音樂教學的背景下,相關課程更新及跟進速度不及時,導致數字音樂教學很難快速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切入。因此,高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很強。在學習數字化音樂軟件應用的過程中,他們會很快適應學習節奏,這為數字化音樂課程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新的作曲軟件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及時記錄和測試自己的音樂靈感,加快創作速度,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學生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單一創作模式。在智能軟件的幫助下,他們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發聲原理和樂器組成,并得到良好的發展。由于部分高校教師對數字音樂平臺缺乏了解,在相關教學中難以滿足教學需求,相關課程的開發仍然十分困難。高校中不乏有老師只讓學生欣賞和記憶古典音樂,無法實現理性認識的提升。而“綜合課程”的提出,既要滿足傳統藝術教育的需要,同時要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作曲理論與數字平臺音樂系統的有效結合,可提升大學生對音樂創作的實踐性。可作為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課程更新的內容包括計算機音樂系統、MIDI原理以及數字音頻基礎知識;其技術包括:MIDI錄音、MIDI演奏技巧及制作、MIDI控制器、音頻編輯及音頻效應器等。這些技術的操作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應用中是靈活的。數字化平臺包括一些基本音效設置元素。例如,聲音的相位,同一個樂隊的小提琴可能停留在一段音樂中,但它可能在另一段音樂的中間。當小提琴的音像在左邊時,大提琴或其他樂器的音像可以在右邊對稱;當小提琴的視聽處于中間時,它可以充當旋律音色。在音樂結構中沒有與視聽相對應的樂器。這就是教科書中所謂的“聲音對稱與力量平衡”。將計算機音樂制作技術融入到音樂藝術中,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三)純理論式作曲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熱情。數字音樂平臺在音樂創作中的有效應用,能夠突破傳統音樂創作中創作者在沒有樂器的情況進行操作,可以更加直觀地參與到音樂創作的全過程當中;同時,能夠突破不同樂器間的限制。應用數字音樂工具,創作者可以實現高效自學,且突破場地限制,同時實現成本相對較低。高效教師可在通過選修課或線下為學生做創作指導。
目前,國內學者對音樂創作模式與數字音樂平臺技術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持續探索,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方法指導。同時也存在著諸多挑戰,具體表現在: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在當前的音樂創作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作品存在阻力,當然阻力是多方面的,比如,套用傳統方式的偏差性;樂器硬件普及性較差等;另一方面,原創音樂創作方法的廣泛推廣利于提高作曲技術理論課的實踐性,使學生有便捷的途徑進行創作。由于數字音樂平臺的應用同傳統理論實踐存在差異,高度集成化的數字平臺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創作熱情,激活創作思路,激發創作者的創作靈感,釋放創意及創作潛能。同時,也能夠豐富大學生創作者的音樂感知。目前,數字平臺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形式,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數字化音樂平臺對大學生音樂創作方式的影響及思考
目前,數據化平臺已經為現代音樂教育帶來利好,一方面,由于平臺軟件部分的不斷優化與完善,學生在創作是所需的虛擬樂器,調音軟件等以趨于成熟,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簡化創作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在數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對課程的創新也提供了突破口,使得在基礎理論的教學過程中,以一體化的形式對課程體系進行展示與呈現,也使得教學效果和教學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
數字音樂應用軟件作曲理論與技術課程可以解決以上問題,使作曲教學不再停留在一個層次上,而是向更豐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曲課程的魅力。在數字音樂軟件的幫助下,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使學生在作曲上進行創新。幸運的是,數字音樂平臺的硬件設備和軟件都在不斷更新和優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集成”平臺。最初由美國學者Andrea首次將 MIDI鍵盤輸出信號到計算機,經計算機分析后,然后通過計算機發送編輯聲源信號,激活相應的樂器,再將音頻信號發送到揚聲器,最后,作曲家聽到了最終的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人數至少可以是一個人,這可以彌補了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對場地、樂隊和樂器的限制,大學生創作者的作曲練習以及作品初稿可以及時得以呈現。如下圖1所示,傳統的音樂創作往往依賴樂器,樂隊,由于條件的限制,導致作品在后期的修改成本較高,這對于大學生創作者而言經濟壓力是巨大的。圖2所示,在應用數字化平臺的創作流程中,創作者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很多復雜的音效處理,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實時進行修改,大大減小了成本,也提升了創作的相率,這樣可以把經理集中于作品的創作上。
三、數字音樂技術的介入對傳統創作模式及教育的影響及現實意義
數字化創作及教學的推廣,使得音樂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師資、教學設施、場地、學科分類與優化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創作者把所創作的作品交給樂隊。樂隊往往需要經排練,最終呈現出原創作品的真實音效,過程中可以進行修改。但對于沒有樂隊配合,甚至沒有樂器的大學生而言,學生創作者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較為困難。依照傳統的音樂創作模式,這已成為作曲技術理論課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數字化平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提高作品的成品率,簡化了從創作到成品的過程,并且還能有效克服樂隊排練時帶來的表演不足。
綜上所述,數字化平臺對大學生音樂創作的意義在于以下幾點:
(一)將傳統教學方式與數字集成化平臺的結合,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在此之前,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教學效果不直觀,不徹底,不透徹,不便捷等弊端。利用數字化平臺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此之前,創作者需找到經驗豐富的樂隊來完成作品的演奏,在此過程中存在著持續的溝通成本與傭金成本。對作品中所需的樂器效果,創作者需找到精通該樂器的演奏者,所呈現的效果也取決于演奏者對于樂器的駕馭能力。現在,創作者可以通過對數字化音樂的簡單設置,完成很多復雜的音樂處理工作。并且可以通過MIDI鍵盤的方式來演奏所有樂器和所需的特有音色,最后通過音效處理制作將所記錄的MIDI信息拷貝至計算機存儲空間,進而可以完成后續的持續編輯與修改。最終,作品通過硬件聲卡以及揚聲器,耳機等設備輸出至創作者耳中,整個過程集成度較高。
(二)音樂作品的創作記錄了創作者腦海中對音樂的理解與瞬間記憶。作品的靈感往往是隨感情或身邊的事物變化產生的。傳統的紙筆記錄方式往往效率較低,很容易造成記錄過程中創作片段缺失。而利用錄音器以及現代數字音樂集成平臺可更加高效及完整的記錄靈感片段,且在記錄的過程中,可對創作進行初步處理,從而記錄更多的創作片段細節。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快速實現作品的框架構成,在完成錄音,進行簡單音效處理后即可聽到作品初步效果。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創作模式下必須由樂器演奏的局限性。在數字化平臺下的作品創作,讓創作者成功的克服了對音色、音高和旋律的把控,使天生音盲或身體不協調的學生也能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在數字音樂的背景下,學生的音樂創作就像積木。學生可以將軟件提供的音符、連奏、和聲隨意拖放給工作人員,并添加各種聲音素材。這樣他們就能實時聽到自己的音樂。學生不需要能夠寫音樂和演奏樂器。在數字音樂教學中,通過生動的音樂欣賞、生動的音樂表達和自然的音樂創作,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和強烈的創作沖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改變數字音樂工具中的音樂構成要素,并可實現實時動態音效。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將音樂創作融入到基礎音樂教學中,改變了以往只限于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的音樂教學,使音樂面向全體學生。它能高度融合傳統音樂創作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總之,學生在學習作曲技術理論(和聲、曲式分析、復調、管弦樂)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計算機音樂技術,利用計算機音樂技術實現四門課程的“分離”與“結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它徹底改變了各學科之間“過于獨立”的現狀。
(三)在高校推廣數字音樂相關課程或選修課,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字平臺下的音樂創作有系統性的認知。在創作中有章可循。數字音樂工具的出現為學生積極探索、發現和構建知識體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新的教學模式授課。另外,在教師授課過程中,使學生可以聽音樂、看樂譜,通過數字化平臺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聽音樂,即“所見即所聞”,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樂感,為后面的創作積累素材,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樂譜與音樂的關系。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平臺,教師可以通過改變音樂的音調和速度,改變演奏樂器,不同曲目對比,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對課程的體驗效果,同時也提升了授課效率,讓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中的美,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探索音樂變化的規律和方法。學生擺脫了傳統模式下只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的局面。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積極探索、積極體驗音樂的情感表達和音樂創作。可見,數字音樂工具在音樂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改變音樂基礎教與學的模式。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亟待改變。
有研究者提出音樂教育還具有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加學生的表演欲望的功能。對這些音樂學科非本體效應的研究雖然強調了音樂課程的價值,但弱化了音樂本體教育的必要性,使音樂本體教育從主要地位轉向次要地位,甚至錯誤地認為“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可以在擺脫音樂本體的條件下進行”。真正的基礎音樂教育應該在學習音樂本體的基礎上培養音樂審美能力。引導學生了解音樂在音高、力度、音色、速度、節奏等方面的變化,體驗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審美感受,通過開啟聽覺、運動、視覺等多通道審美器官,促進學生的審美體驗。
(四)改變傳統音樂創作方式下的音樂作品難以“呈現”的尷尬現象。從目前音樂創作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一些發達地區少數音樂院校和專業團體有實力排練和表演學生的音樂作品外,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原創音樂只能停留在“未完成”階段。借助計算機音樂技術,將串座靈感片段輸入計算機合成,在計算機音樂系統中實現樂器選擇、聲音調試、作曲等功能。這種將計算機音樂技術與作曲技術理論課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條件所造成的約束(無管弦樂排練、演奏等),使音樂作品能夠達到模擬實際演奏和演唱的效果,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創作方法,激發學生深入參與課程學習和創作的熱情。數字音樂創作平臺目標模式下的音樂創作模式改革是基于計算機音樂技術在音樂創作研究過程中的應用。通過改變音樂創作模式,學生可以獨立使用計算機音樂技術,學習數字音樂平臺下音樂創作和音樂制作所需的相應軟件和計算機音樂設備。在原創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將大學生創作的“音頻”音樂作品進行包裝,并在大眾網絡平臺得以推廣,讓最初腦海中的音樂符號最終落地成為作品。
參考文獻:
[1]羅音子.電子音樂創作中多元化聲音塑造方式的研究[J].參花(上),2021(04):71-72.
[2]何方.音樂數字化背景下電影音樂創作方法研究[J].藝術品鑒,2020(24):138-139.
[3]羅丁.數字化平臺下作曲技術理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3):244.
[4]蔣長清.數字化平臺下大學生音樂創作方式創新研究[J].音樂創作,2017(02):189-190.
[5]趙慧靈. 數字化音樂工具在基礎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基金或課題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一般項目(湘教通〔2021〕197號)(中國音樂-樂器數字化網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