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毅
(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重慶 408000)
筆者作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川渝地區民間雕塑原生態與當代發展研究”課題組成員,參與實地考察、訪問,了解手藝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專訪了重慶市合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合川泥塑”第四代傳承人劉明君。課題組通過分析民間泥塑的工藝過程來梳理民間泥塑非遺的生存、傳承、和延續之道,以個案研究探索當代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泥塑非遺的生存狀態和經濟來源
合川泥塑非遺傳承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自己的寺廟塑像,其次是政府資助。2018年合川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引進非遺推廣項目,現在有兩個泥塑班,學員孩童,也有大學生。資金來源是重慶市青少年宮的非遺扶持資金,一年6000元,勞務費以課時計算。
2.合川泥塑非遺傳承的內容
民間泥塑非遺傳承主要體現在寺廟塑像。包括進場、計劃神臺、菩薩的高矮、找泥巴,處理泥巴后陳放備用。神臺、金剛柱、木樁、鐵絲、水泥、石灰等都要準備好。建筑上懂一些,就是在他們修的時候提下建議,讓他們修得更像寺廟一些。
3.合川泥塑非遺傳承教學方式
根據學生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傳統做法這樣教,泥塑班有3-12歲的學生,看他能接受多少,小學生基本上以卡通為主。寺廟泥塑則是師徒相傳方式。
合川民間泥塑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在一段時間內毫無用武之地。有段時間,沒有泥塑可以做(新中國成立后),根本沒有佛像可以做,為了求生活,劉明君的爺爺和父親做過一些小型佛像,結果賣不掉。劉明君和父親學過一年牙醫。后來從1986年開始在福建做了3-4年的寺廟泥塑。母親在老家參與修廟,把父子從福建叫回來,就30多年沒有間斷過。
1.口口相傳
民間泥塑佛像的樣子都是靠心記。由于沒有書,劉明君對佛像的認識來源于父親的講述。例如藥王真龍作虎塑像,藥王坐在虎背上,手里舉著龍。大概形式就是這樣,但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認可,還要看作者的藝術加工。要體現“生龍活虎”,整體塑像相呼應。老虎的頭要偏過來一點點,因為老虎不服任何人就服藥王,因為藥王治好了它的眼睛,它很感恩,所以后來就被孫思邈收為坐騎。藥王還治好龍王的病,所以龍王拜師藥王,聽命于藥王孫思邈。
2.自我探索
以肖像為例,首先是觀察和做大形,帶徒弟首先要教他去總結人面部的特征,傳承人大多都是通過自己摸索。疫情的時候,劉明君到河北、天津去學習進修(通過熟人關系去的)。合川石雕、木雕都有,就是沒有泥塑的研修班,陶藝也有,沒有人組織泥塑研修,就只有靠自己去找可以研修的地方。
3.“像”由心生
劉明君是祖傳第四代,主要是泥塑佛像。佛像造像的訣竅基本上來說佛像做的東西和人不太一樣,取人的某一長處,就按照唯心方面來說,傳統面相學來說,菩薩耳朵很長,雙耳齊肩,像嬰兒的面相,眼睛低眉,似睡非睡,鼻子肥大如玄蛋,鼻翼要飽滿,嘴巴呈四方口。像大足石刻,他的嘴巴就做得四四方方的,但嘴巴的寬度大部分都沒有超過鼻翼,如果按照西方解剖學來說正常人都要超過鼻翼。做像的時候,一鼻通天到印堂穴的地方都是飽滿的,沒有正常人的幅度,大足石刻是典型的一鼻通天。其實相由心生,如果做的人很飽滿做的佛像就飽滿,如果做的人瘦,佛像就偏瘦,沒有這種富態、福相的感覺。從佛的角度來說,他就是不夠莊嚴,佛像的考慮和人完全不一樣,佛像就是把所有的長處集中在一起,集萬人之所長于佛像一身。人在祈求佛時,佛就要考慮你求的是什么,他就根據你的事來和你感應。
4.請尊佛像的人緣
有私人定制的,一般就是家里供養的,原來在農村的人多一些,那時候定制的人多一些,后來農村的到城市來了,也會在家里設個神臺,供奉香火,菩薩的話,他要受萬人之香火。
現在寺廟需求反而更多些了。現在合川有大大小小一千多所寺廟,有些寺廟不被政府承認,一些信仰的人,自己修一間房間,把自己信仰的菩薩供奉在里面,私人經營也不收錢,修菩薩的錢找人出,照亮的菜油他要收點錢,經營寺廟不掙錢,政府要開放一所寺廟要達到3000建筑平方,一般人承受不了。
1.泥塑佛像的定制要求
根據客戶要求,像請哪尊佛,就按照傳統佛像形象進行構思。(這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藝術加工,按照既有定式塑造即可,佛像的樣子靠心記,師傅教授徒弟以及塑造過程的積累。千佛一面。)
2.泥塑佛像的材料準備
主要有柏木樁、泥巴、草繩、桐油、夏布、瓦片粉末、顏料和藏料包等。現在還加了石灰和水泥。
泥巴。初胚用粗泥,用不帶有較大、較多雜質的泥巴和稻草或谷草混合用人力或畜力反復踩壓(用手拿起稻草泥巴就在里面就算踩好了),然后打成泥片備用。刻畫細節用細泥,未加工的粗泥浸泡成泥漿子,用細麻布過濾,在桶里沉淀十天半個月,把表面的水去除,用長形的木刀砍成條狀,把約五十厘米成的泥條上鋪上一層薄薄的棉花,再用木刀反復錘打。瓦片粉末,把瓦片粉碎成粉末,用篩子篩后備用(和現在膩子灰相同功能)。
草繩,加固和掛泥。
顏料。礦物質顏料,如圖案較為精細需瀝粉去除較大顆粒。
藏料包。包括中藥、桔梗、朱砂、珍珠、云母、鹽、茶、米、豆、高粱等。
3.工藝流程
(1)下(搭)骨架
用柏木樁按照設計的佛像大小把身體骨架搭建起來,柏木樁的高度就是整體的高度,其中柏木樁還有一部分要插入神臺固定佛像。柏木代表了菩提樹,對神的感應要強一些,佛在菩提樹下才能大徹大悟,柏木用來做他的主心骨的一根柱子。
(2)塑造初胚
把骨架搭好以后,用處理好的粗泥片依照骨架貼成佛像大體動態、形象,待干至百分之六七十時在檢查是否牢固,再用草繩捆綁加固,期間不斷調整造型。等兩三個月后,出現裂紋,用稍微干一點的泥巴用錘子錘進裂縫,直到表面沒有出現裂縫。把黃泥龍成泥漿子,把棉花攪進去,把胚子整體敷一層,在上面塑造衣紋的大形,五官和手、指甲等,像女像身上裝飾的珠子等裝飾品都加了棉花的。初胚里加谷草,一般粗泥和細泥,細泥要求得細致一些,初胚的時候泥巴含沙量重一些都可以,里面有些小的雜質都可以,細泥過去用漏布,細膩的麻布過濾,現在用螺紋網把它瀝成泥漿子,把它震上十天半個月,然后把上面的水去掉就要干一些,往里面加水泥,如果不加水泥就要太陽曬干,外面一層現在要加水泥,過去不加。原來做一尊佛像至少要三年,要去七八次甚至十次。
還要裝金喉,就像我們人的三尺咽喉,用金子打成薄片,裹一根拇指粗的喉,然后裝在咽喉部,裝了以后佛像要靈驗一些。
(3)塑造細節
待初胚表面硬度合適了,用處理好的細泥塑造各處細節,例如衣紋,用成條狀的細泥從衣紋開始的地方一直用手指按到尾部,然后再用工具刀邊抹邊轉動直至飽滿光滑。整體抹光,按傳統做法今天抹好以后,用濕毛巾蓋好明天繼續抹,一直到泥塑表面呈現泥巴自然的光澤度,這一過程一般持續十幾天。刻畫細節了,把泥漿加棉花加石灰水泥抹一遍,抹光。遇到衣紋的走向,就要把泥巴搓成泥條,從衣紋開始的地方一直用手指按到尾部,然后再用工具刀處理,在用工具刀的時候,要邊抹邊轉動,不這樣做的話,你做的衣紋就永遠是扁的,不仿真,要圓潤,衣紋的接頭要細,像老鼠的尾巴,叫他蛇身鼠尾,如做棉布衣紋,把衣紋做實一些,如做綢緞衣紋就做圓潤一些,每一個因為從細一直到身體,到最后結束的時候,就用刀子把他這一塊抹勻,有來有去,衣紋的精髓,一條衣紋來,一條衣紋去,要有呼應。
(4)裹布、刷桐油
用燒開了的桐油,整體刷兩遍,用來防潮,把桐油刷了以后外面的濕氣就進不去來。用夏布整身裹一次,然后再來刮灰,那時候沒有膩子粉,就用瓦片粉碎成粉末,用篩子篩了以后,然后再像刮膩子灰一樣通刮一遍,用刀子刮的時候要順勢,該鼓起的地方要鼓起,做衣紋的工具是自己做的,外面沒有賣的。
(5)彩繪
傳統步驟有很多,用夏布刷桐油,以前是脫漆做法,現在只有一層,脫漆做法至少三層以上,把夏布貼了以后,處理了然后再貼,做到三層以后,把里面的泥巴掏空,現在是直接在泥塑上制作。只裹一層,然后就刮灰,繪制圖案,有些圖案要瀝粉,有些不瀝,像要雕龍畫鳳的就必須瀝粉就像蘇繡一針一針地繡上去,有點像線描。
把頭像和衣紋做好以后,就要等他徹底干透,佛像后背一定要留一個洞,有多個說法。一個方面是表面塑造的時候,反復的壓制,密度大了,濕氣不易揮發,背后的洞是除濕氣的。我們做的佛像背后都要挖空,沒有五臟六腑就沒有神力,里面裝中藥、桔梗、朱砂、珍珠、云母、鹽、茶、米、豆、高粱等。五谷豐登,高粱代表步步高,中藥代表五臟六腑,如果要求的嚴格一些,胃要做得像胃,心要做得像心,用紅布來做,把中藥按分類屬胃的藥,屬腎的藥分開放,但現在不這樣做了,然后貼符,裝好藏包后用泥巴把洞封死。還包括開光、請神、迎神等。
泥塑作為一門傳統的民間工藝,大都是門內師(重慶方言--家族內父子相傳)。劉明君的泥塑技藝,源于他的曾祖父在實踐中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不用圖紙,就少了禁錮,傳承中就有了創新。劉明君綽號“劉菩薩”,善于捕捉細節,比如劉明君獨創的蛇身鼠尾的衣紋等,使造像活靈活現、眉目傳情。民間泥塑的工作地點大多在鄉間,遠離村莊,有的地方甚至連電都沒有,工作環境差,吃飯喝水都需要自己解決。劉明君說從事泥塑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饑餓。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泥塑也在與時俱進,在材料方面也開始使用石灰和水泥。在技藝傳承方面打破“家傳”舊俗,對外收徒。并且利用周末時光,固定在合川青少年活動中心給有求學意愿的學生傳授技藝,因材施教,目前擴展到兩個班。他立志把“合川泥塑”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