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馨 劉雪芹
(1.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2.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隨著漢語教學日益受到重視,逐漸向多元化、專業化、實用化的方向發展,有關專門用途漢語(CSP)的研究應運而生。作為教學三要素之一,教師尤為重要。中國知網中有關專門用途漢語的論文共計82篇,與教師研究相關的僅有15篇。雖然由于諸多困難,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的數量、資質仍然難以跟上需求。
本文擬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分析現階段科技、商務、外交和中醫領域的教學現狀。基于學習者需求,歸納出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所需的教學能力,試圖總結出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的培養方式和培養難點。
目前,許多學校、企業和私人培訓機構都開設了專門用途漢語課程,根據學科不同分為理工類、醫學類、文科類、經貿類等。
王宇晨、賈利芳、張敏(2011)通過對解放軍理工大學科技漢語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當前教學內容以科技專業詞匯的學習為主。[1]科技漢語教師分漢語教師和數理教師兩類,前者對學生漢語水平階段把握準確,善于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但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無法回答學生的困惑;后者精通專業術語,對課程整體方向有較好的把握,但缺乏漢語教學培訓,他們的授課學生會聽不懂。
楚舲琛(2018)對緬甸MYANMAR_CNICO鎳礦公司漢語教學進行調研,發現:1.女教師數量大于男教師;2.教師群體逐漸年輕化;3.均為中文系畢業生;4.有一定教學經驗,但缺乏對該公司工作方面的專業知識。[2]
張黎(2014)提出,現階段商務漢語中真正需要教授的是針對具體行業、職業(如:公司員工、現場促銷人員等)的專門用途漢語。[3]
梁冬梅(2017)指出,外交人員的特殊需求決定了其教學多以“一對一”為主[4],班級教學難以實踐。劉亞林(1996)探討了外教漢語教學中“一對一”和“個別教學”的異同,并提倡引入“個別教學”的合理成分[5]。
孫迪(2014)指出,留學生的主要困難是大量專業詞匯和對中醫理念、漢文化背景知識了解的嚴重缺乏[6]。
黃閏麗(2018)[7]、賀燕(2017)[8]分別對廣西和新疆兩所學校的醫學漢語課程進行了調研,發現了教師團體呈現學歷高、年輕化的趨勢。教學內容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但無法將漢語和專業課有機結合,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有一定差異。
通過對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現狀的總結與個案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師資力量總體不足,教師群體內部性別比例不均,工作經驗不足。
第二,漢語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知識培訓,不能將漢語和專業有機結合,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缺乏權威性。
第三,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師的教學重點應立足于學生學習需求,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這門課程。由于各專業領域發展不均衡,專業用途分類未細化,缺乏明確的教學大綱、評價標準和教材使用規范,課堂教學中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性詞匯、語法、句式進行教學。
上文提到,教學方向應立足于學習者需求。本部分將基于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目的需求,歸納出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的必備素質,主要包括專業性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三個方面。
杜厚文(1986)對科技漢語預科生進行調研,認為最大的困難是詞匯[9]。王業奇(2016)也在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把“科技漢語詞匯不足”列為難點[10]。孫迪(2014)認為中醫漢語具有“固定結構多、專業詞匯多、抽象意義豐富等特點”。①許涓(2014)則提出“雙專業背景”的概念,認為對外漢語教師需要具備漢語教學專業背景和預科生專業方向背景[11]。
本文認為,專業詞匯和術語是各專業領域中的重難點,特別是科技漢語、中醫漢語等更偏書面語的領域。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專業詞匯量和專業知識儲備,能夠流利應對學生的基礎專業問題,樹立教師權威,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規劃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
對專業詞匯和專業知識的缺乏是大部分漢語出身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短板。王業奇(2018)認為,語言教學應處在首要位置,一定量的專業知識輔助語言教學[10]。王宇晨(2013)提出,在科技漢語教學中,基礎數理知識和系統梳理、優化整合的能力必不可少[1]。孫迪(2014)認為“教師需具備深厚的語言教學功底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②
賀燕(2017)[8]和孫迪(2014)[6]、黃閏麗(2018)[7]通過學習需求分析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聽說讀寫技能水平不足,特別是閱讀資料、書寫病歷等專業技能。張霈(2019)對商務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分析表明,學習者在活動方式上最傾向口頭報告的形式,其次是小組討論、情景模擬,他們普遍希望加強口語能力[12]。
本文認為,許多學習者學習漢語的初衷是為加強工作能力,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專業實踐需求,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張黎(2014)[13]總結了商務漢語教學的認識誤區,認為“不是只有專業性工作或學習當中的交際內容才算商務漢語,他們要學習的…是日常的生存、社交表達方式。”③朱黎航(2003)指出,商務漢語是一種專用漢語與交際漢語緊密結合的專用漢語[14]。錢敏汝[15](1997)和張霈[12](2019)認為不同文化間的商務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梁冬梅(2017)也認為,外交官學習漢語遇到的首要問題是掌握日常用語[4]。
王宇晨(2013)提出,當涉及中外文化沖突時,教師應當持有“兼容并蓄、不卑不亢、弘揚精華的態度”。④賀燕(2017)也提出,中醫漢語教學應該給學生適當補充人文科學知識,傳遞正確的職業態度、價值觀、倫理觀[8]。
本文認為,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應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和課堂中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活動,滿足學生需求。
在海外培訓機構,特別是一些亞非拉國家語言合作交流中心,專職漢語教師和志愿者人數有限,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張晶晶(2014)在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的調研也得出此結論。本文認為,應針對當地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合理對當地教師進行漢語培訓[16]。
本文認為,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應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和知識儲備,既熟悉漢語語言學和教育學,又了解專業知識的基本系統和教學順序,重視技能培養,同時進行職業態度和價值觀的教授。
師資力量與教學力量的是決定教學成果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田艷(2010)提出,教師在課堂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教學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解惑者[17]。孫迪(2014)認為,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課程設計者、材料提供者、研究者和評價者[6]。
由于專門用途漢語課程發展不夠成熟,課程大綱、教材沒有明確的規范,專門用途漢語教師不僅要承擔知識傳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身份,還應該是專業領域的學習者、教學的實踐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因此,對教師的培訓和教師的自我發展模式研究非常有意義。
黃閏麗(2018)[7]、李泉(2011)[18]、張黎(2014)[3]就教師專業性知識結構的提升和培養提出看法。本文認為,教師專業知識發展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有條件的學校和企業開設專業知識培訓班,增加教師培訓機會,舉辦專業知識比賽。同時,呼吁有關部門重視對復合型專門用途漢語教師隊伍的建設,制定合理可行的培養方案。第二,在民間組織學術交流會和座談會,探討教學設計,在交流中進步。第三,對于教師自身來說,必須“惡補”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作為漢語出身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應正視自己的短板,放下包袱。張黎(2014)指出,“教師在思想上不要把具有目標領域知識看作從事商務漢語教學的第一必備條件,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教語言。”⑤因此,專業知識儲備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漢語教學。
此外,何靜姝(2020)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專門用途漢語課程與普通漢語課程的有效銜接,二是建設專門漢語教學在線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本文認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學術交流越來越便利,應該鼓勵創立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平臺、資源庫或網站,使國內外交流更加便捷、教師交流更加頻繁、理論更加完善,同時,也可以引進國外新興觀點,取其精華,提升教學效果。[19]
呂俞輝、汝淑嬡(2012)通過對專職教師的調查,發現他們的主要困難為“語言障礙”“工作任務繁重”和“對教學對象缺乏了解”[20]。在國外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師存在一些英語能力不足、無法適應當地生活的情況,許多教師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低。培養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應該兼顧教學能力和英語能力。
彭湃、胡曉研(2017)提到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的特點,即在新的領域內成了新手,極容易產生“新手型老教師”的情況[21]。由于教學理論和實踐相對較少,沒有相對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統一的教研單位和教學研討和切磋的固定制度,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過成功的教學案例。這些都亟待我們進一步發展和嘗試[22]。
注釋:
①孫迪,郭力銘.淺談中醫漢語的教學需求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0):157-158.
②孫迪,郭力銘.淺談中醫漢語的教學需求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0):157-158.
③張黎.商務漢語教學的認識誤區[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4(04):31-36.
④王宇晨,賈利芳,張敏.科技漢語教學中教師的專業意識[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1):80-81.
⑤張黎.現代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形成[J].國際漢語教育,2013(02):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