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德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在中華文化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木雕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風采與氣質。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木雕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但是與此同時,針對木雕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傳統木雕在傳承與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積極地加以解決,從而進一步傳承木雕工藝。
木雕技藝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技藝,這一技藝在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到東漢時期,伴隨著冶煉技術的成熟以及雕刻工具的升級,由此讓木雕工藝實現了高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之中,漆藝的發展亦讓木雕工藝獲得了良好的助力。到了唐宋時期,宗教的滲透以及彼時社會公眾開放的審美觀,還有就是社會經濟的繁榮,使得華夏文明變得炫目多彩,社會公眾獲得了安定的生活狀態,各類工藝亦由此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前述要素均為木雕工藝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時至明清時期,家具業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木雕工藝發展到全新的高度。傳統的木雕工藝在這一時期被廣泛地應用于家具、建筑和室內陳設等多個領域,由此可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經濟的不斷進步,讓木雕工藝獲得了興盛的契機。特別是富麗堂皇的明清家具同精細的木雕工藝二者彼此之間實現了良性互動,由此讓木雕工藝不再如同以往那般是器物的裝飾,而是發自成了獨立的藝術。當前,科技的進步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讓傳統工藝必須尋求積極轉型。國內的木雕工藝從業者亦應當作到與時俱進,這樣方才能夠推動木雕工藝不斷進步。
木雕藝術的傳承人數量不足、傳統木雕的實用性弱,受眾群體不足、缺乏對現代技術的辯證認識是當下非遺木雕的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遺木雕的發展。
木雕是一項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民間工藝,在木雕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傳承人的數量非常關鍵,大大影響了非遺木雕的傳承情況。由于木雕學習時間長,收益回報慢,工作環境艱苦,導致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木雕技藝。此外,木雕對于體力、審美、現代工藝的使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導致一些年齡偏大的師傅逐漸淡出木雕舞臺,加之木雕的傳承還是以家族式或者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為主,不能形成理論化體系,難以得到有效的推廣,不利于木雕的長遠發展。這種種原因,導致木雕藝術傳承人不足,對整個木雕行業發展極為不利。
在社會公眾的心目當中,木雕工藝乃是在建筑、家裝領域得到應用或者是作為收藏品存在。從木雕制品來看,其紋飾較為富麗,題材多為神仙、名山大川等,難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裝飾藝術的發展,讓木雕技藝也在部分室內設計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不過數量極其有限。可以說,社會公眾對于木雕工藝的認知依然來自傳統的認知,即,木雕工藝所遴選的材料較為貴重、售價較為高昂、紋飾較為煩瑣,如此便造成木雕工藝難以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特別是對于互聯網時代出生和成長的當代年輕人群體而言,木雕工藝在這一群體的多數人眼中毫無吸引力,因此,怎樣實現對木雕工藝受眾群體的擴容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木雕工藝能否得到發展和傳承。
生產工具的進步為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足夠的動力,當下一個時期,各種自動化設備以及機械化設備在木雕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從效果來看,這些設備的引入形成了對傳統手工為主的木雕行業的巨大沖擊。需要看到的是,盡管說先進設備的引入大大提升了木雕領域的生產效率,但是木雕技藝的工匠精神與人文精神遠非機械設備能夠達到。怎樣實現傳統木雕工藝同現代生產設備的有機結合,讓木雕工藝的質感、傳神度得到提升,是每一個當代木雕工藝從業人員所認真加以思考的問題。不過遺憾的是,當前相當一部分木雕工藝從業人員依然持有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態度,對于現代生產設備的效用表現出極其漠視的態度,在日常的木雕工藝品制作過程之中也不重視如何實現現代生產設備同傳統手工技藝的結合。可以說,不管是過于推崇現代生產設備,抑或是過于強調傳統手工工藝,均不利于木雕技藝的發展與創新。
為了解決非遺木雕傳承過程中的困境,我們應該對癥下藥,強化非遺木雕的傳承人才培養,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拓展木雕的受眾人群,利用現代技術元素充實木雕素材。
(1)提高傳承人地位
在對非遺木雕工藝進行保護的過程之中,首先應當實現對木雕工藝傳承人的保護,原因在于,木雕工藝乃是需要人去發展和傳承,脫離了人的因素,則木雕工藝便如同無源之水。從這個層面來說,對非遺木雕工藝的保護,實際上便是對傳承人的保護。木雕工藝傳承人對此項技藝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藝掌握的十分扎實,其不但是木雕工藝的繼承者,同時亦是此項工藝的創新這。不過當前國內木雕工藝傳承人普遍年歲較大且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如若傳承人辭世,則將導致木雕工藝行將消亡。有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參考和借鑒域外其他國家對傳承人的政策,如日本將某類文化的傳承者稱之為“人間國寶”,由此讓其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日本政府亦會對其進行物質資助。在非遺傳承人保護的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開設木雕公益工作室,聘請木雕工藝傳承人負責授課,并借鑒韓國設立獎學金政策,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投身于木雕工藝的研習之中。同時,這些學生可以將自己制作完成的木雕工藝品借助線下實體店或者線上平臺進行銷售,銷售所得可作為工作室的運營經費。
(2)發揮高校優勢,實現對專業木雕工藝人才的培養
當前一個時期,國內諸多高校均已開設雕塑專業,并設置了木雕工藝課,該專業的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審美觀也高于普通人,因此,通過系統的授課和教學實踐活動,能夠為其創設前去木雕制造企業就業的契機。國內一些木雕工藝者成立了工作室,因此,高校可以積極同這些工作室或者木雕制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邀請專業的木雕工藝者來校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和實訓指導,這樣亦能夠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專業技能實訓契機。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數字化生活已經進入到社會公眾的生活之中。為此,應當思考如何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木雕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之中,筆者認為,應當借助以新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取數字化媒介的形式實現對木雕制作工藝的存儲。同時,必須按照創新的視野對未知的文化遺產加以技術解讀,借助數字媒體這一技術手段,實現對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播。
(1)借助新媒體技術,推動科技同非遺文化的有機融合
可以說,借助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為非遺木雕工藝的保護工作提供更為開闊的思路以及提供全新的方法。舉例而言,依托對AR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對木雕制作工藝的實景互動,讓觀眾獲得更為優質的體驗感,由此將縮短文物同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
(2)非遺保護同開發并行,探索和發展數字化新模式
工匠精神意味著不但要繼承傳統,更需要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在對木雕工藝加以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之中,應當確保對非遺木雕工藝的保護同開發并行,并深入探索木雕工藝保護數字化新模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藝術家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其力求在自身所創作的作品當中融入對新時代的憧憬,木雕藝術品亦會在時代變遷以及環境變遷及制作者觀念的變化過程之中呈現出多元化的風貌。為此,木雕工藝制作者應當善于對現代元素使用,以便讓木雕工藝品喚起社會公眾的認同感。
(1)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傳統工藝
木雕工藝制作者應當在堅持發揮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充分將現代科技融入其中,這樣將在保持傳統木雕工藝精細化做工的同時,亦能夠有效地提升木雕工藝品的制作效率。
(2)現代文化元素滲透木雕藝術
木雕工藝制作者為了實現對木雕藝術更好地發展,則應當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之中充分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如此將會極大地豐富木雕工藝的制作題材,同時亦能夠讓木雕工藝品彰顯出濃厚的時代氣息,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所接受和認同。
如今,木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轉型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當務之急。文章分析了當前木雕所面臨的傳承困境,以及應對這一困境的策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仍需要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積極創新木雕技藝,強化木雕實用性與審美性,促使木雕煥發出新的藝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