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涵
(潮州市博物館,廣東潮州 521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強化,博物館逐漸進入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帶來了歷史的回響。在博物館的各項工作中,文物保護工作向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受眾面不斷擴大、受眾人數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促進文物的保護更是至關重要。如今,由于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文物的保護工作迎來了更好地契機,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不僅便捷高效,而且有利于資源的共享。
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其能夠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存儲,使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得以妥善保存;能夠實現博物館文物資源的館際共享;能夠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展示,更好地實現文物的文化承載功能;能夠確保文物安全與信息的精確度。
當前人類已經步入大數據時代,由此使得社會公眾的每一個生活節點均實現了網絡化,具體表現為任何主體的行為都能夠被查詢到。在這一過程之中,社會公眾對于數據信息資源的采集益發關注。社會公眾能夠借助AI技術對搜集到的信息資源加以整合與篩選,并從中歸納出能夠為自身所用的信息資源。文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記憶的載體,其具有不可替代性。盡管當下文物保護部門已經采取了各類現代技術力求實現對文物的妥善保護,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文物依然會因為各類原因發生損毀,這就意味著文物保護部門以及博物館采取數字化技術對于各類文物進行三維掃描以及數字化處理的重要意義所在,進而確保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得以妥善且持久的保留下去,為后世提供精神財富。
博物館通過對文物進行館際共享,聯合其他博物館共同承辦文物展覽會,能夠提升文物的社會影響力。博物館在對文物加以運送時,通常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并且這一過程之中極易會出現文物損毀的情況。同時,在博物館聯合舉辦館際文物展覽活動之前,其必須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審批,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占用較多的時間,并履行大量的手續,對于一些珍貴的文物而言,主管部門以及博物館均會基于安全角度考慮杜絕文物參加外展或外借,面對這種情況,依托數字化技術對珍貴文物加以信息采集和處理之后,便能夠無須移動原文物,只需要將制作好的數字化展品發送即可。
文物均為有著一定歷史價值,見證過一定歷史事件的文化財富,因為產生年代較為久遠,故而極易出現毀損現象。特別是博物館進行遷址或者與其他博物館開展館際合作的過程之中,文物需要移動,這樣便會加大了文物出現損毀的概率。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各地博物館均禁止珍貴文物外借,同時這種做法便會影響到不同博物館之間的文化交流。這種情況如若未能得到應對和解決,則亦將影響到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為此,博物館借助VR技術達成對文物的數字化展示,如此便突破了先前時空的限制,進而讓處于世界不同地區的人都能夠欣賞精美的文物,這樣便實現了對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的有效傳承。
文物保護工作歷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從業人員應當秉承謹慎、勤勉的理念從事此項工作,唯有這樣,方才能夠確保文物保護工作得以有序地開展和進行。一直以來,博物館在文物保管問題上均按照傳統的信息采集模式,工作人員借助傳統測量工具對文物加以測量。采取此種接觸式的采集模式,不但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亦會因為工作人員需要同文物近距離接觸而易于因操作不慎導致文物的損毀,并且此種策略模式亦會存在一定的誤差。而借助數碼拍照、掃描等方式,則可以有效地避免了前述問題的出現,如掃描儀的誤差在10微米之內。如此一來,將極大地提升博物館的工作效率,并能夠實現對文物信息的有效獲取,為后續的科研活動提供精準的數據依據。除此之外,博物館應當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博物館的觀眾數量加以統計和分析,以此來實現對入館人群的精準分析,如此便可以避免因為人流量過于龐大難以及時作出應對的情況出現。
為了進一步促進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我們應該建立數字文化技術應用的長效機制,完善文物保護的管理制度;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修復,確保文物的精準修復;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文物展陳;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交互性文物數字化保護系統。
博物館在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對文物的保護以及管理過程之中,應對建立數字化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這樣方才能夠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走上規范化之路。在運用數字化對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之中,需要應用到諸如圖像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虛擬修復技術、數字化建模技術等,而應用前述技術無法擺脫技術支持以及物質保障,博物館單方面難以完成這項工作。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博物館以大力支持,如此方才能夠真正將前述技術應用于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之中。同時,為了避免在文物保護過程之中出現保存操作不當抑或是電子數據信息出錯等現象,博物館必須制定明確的數字化文物處理流程。對于易于氧化的絲絹制品、彩繪物等,必須盡可能保持其原貌。依托系統的制度建設,將實現對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規范。
在時間不斷流逝的過程之中,文物的外形易于發生變化。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管理與保護,將大大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效性。當文物出現外形的損毀,則博物館工作人員必須對其加以修復與還原,以往開展此項工作,均需要博物館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并且還要確保在對文物修復過程之中避免出現因工作人員操作不規范而對文物造成二次損毀的問題,可以說,因為需要考慮和把握好前述要素,這就會直接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的效率下降。借助將數字化技術引入到文物修復工作之中,將達成對前述可能發生的問題的有效規避,原因在于,數字化技術將為文物修復工作提供足夠的助力,即,可以借助數字化處理技術幫助工作人員達成對文物的精準修復,如此不但能夠提升文物修復工作的精度,同時亦將增強此項工作的效度。
在數字化浪潮不斷發展的當下,博物館應當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技術為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所帶來的賦能效用,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引入與應用,將讓博物館打造智能導覽平臺、藏品管理平臺、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如此將會幫助博物館精準了解入館觀眾的數量,并借助前述平臺實現對館藏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尤其重要的是,將對觀眾的喜好實現精準分析,從而有助于博物館為觀眾提供其更為心儀的文物展覽服務。
第一,以數字技術提升服務質量。
借助對數字化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將幫助博物館實現影響力以及傳播力的擴大與提升,并且在布展過程之中,數字化技術將讓博物館藏品以往存在的冰冷陳列狀態得到轉變,讓藏品在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之下變得栩栩如生,這樣將極大縮短博物館同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數字化技術得到充分應用的背景之下,博物館的整體服務水平將得到升級。在信息技術時代的背景之下,博物館應當利用大數據技術突破以往存在的信息孤島的情況,借助云端作為媒介,打造館藏數據庫,以此來實現同其他博物館的信息共享與共用。通過前述舉措,將讓博物館的整體服務品質得到切實提升,并能夠給每一個入館觀眾帶來優異的賞鑒體驗。
第二,以數字化豐富文物展陳內容。
借助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提升文物研究工作的效度。因此,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積極學習和運用數字化技術,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效率,同時亦將讓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水平獲得顯著提升。在文物布展的過程之中,工作人員應當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其中,如此一來,文物布展活動將變得更加生動,在觀眾心目當中更具吸引力,由此將會讓觀眾領會到文物的歷史價值。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影像數字技術,三維虛擬技術的持續發展,特別是VR數字化以及3D立體打印技術的問世,讓博物館能夠實現對文物數據信息資源的高效收集、整理與整合,并借助科技手段將先前已被毀損的文物或者是文化遺址加以全景式修復,如借助對歷史遺跡當中每個位置三維坐標的確定之后,并運用數碼技術實現對數據與圖像的采集,從而達到對歷史遺跡的深度還原。如我國歷史上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于1860年毀掉,不過國內科研人員借助3D打印技術實現了圓明園的還原。從這個事例來看,博物館應當重視對各類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這樣方才能夠讓入館的觀眾獲得更為優質的文物品鑒體驗,并且還能夠讓已經滅失的文物在數字化技術的修復之下再次呈現給觀眾。
博物館中的文物是歷經幾千年、幾百年歷史長河的洗刷而保存至今的瑰寶,其不僅有著藝術性、審美性,還有著歷史性、文化性,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力量。也正是由于文物歷經幾千、幾百年的時間洗禮,所以對文物采取良好的保護與管理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博物館也應當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合理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這樣才能夠讓文物得到良好的保存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