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盟
(山東歌舞劇院,山東濟南 250012)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管弦樂肇始于20世紀五十年代,尤其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專業音樂藝術團體的成立,為民族管弦樂隊編制的完善以及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從音樂史發展的角度看,我國民間合奏樂種豐富,不僅在各地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色體系,并且在樂器運用上也各具特色,除了諸如江南絲竹、山東鼓吹樂、山西八大套等具有成型化特點的樂種外,戲曲樂隊也成為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并隨著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的建設,戲曲樂隊中的樂器在其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運用,本文試以京劇打擊樂為例,從筆者藝術實踐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在民族管弦樂中的應用現狀和演奏方法,以期能夠引起同行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探討。
京劇打擊樂,顧名思義,指的是京劇伴奏樂隊中的打擊樂部分,就其涵蓋的范疇看,具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其中宏觀范疇中的京劇打擊樂包括打擊樂器和鑼鼓曲牌,在京劇中,打擊樂器主要有板鼓、小鼓、京鑼、鈸、大小镲等。鑼鼓牌子又稱為鑼鼓段、鑼鼓經,主要起到刻畫人物形象、渲染戲劇氣氛的作用。微觀范疇上的京劇打擊樂則主要指的是打擊樂器。
現代民族管弦樂無論是在樂隊編制、音樂創作還是在音樂審美方面,都體現出了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首先從樂隊編制看,在民族管弦樂隊創建之初,主要是參考民間合奏樂和西洋管弦樂隊的特點,在樂器的運用和編制上則主要是以民族樂器為主,整體上分為吹管樂、拉弦樂、彈撥樂和打擊樂四個部分。其中在打擊樂的運用上,則體現出了中、西結合的特點,除了運用定音鼓、大軍鼓、小軍鼓、鐘琴等西洋打擊樂器外,還包括大小堂鼓、板鼓、排鼓、京鑼、大鑼、鐃鈸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民族管弦樂隊的打擊樂器組中,包含了京劇打擊樂器,這也是樂隊編制民族性的一個具體體現;其次音樂創作上,適合于民族管弦樂隊的作品不僅有著經過改編的傳統樂曲、移植的西方管弦樂作品以及原創作品,還包括各類民族樂器與民族樂隊協奏作品。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在民族管弦樂的創作方面體現出風格多樣性的特點。綜觀數十年來的民族管弦樂創作實踐,其中以京劇音樂素材改編、移植和創作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如《京調》(合奏,顧冠仁改編,1960年)、《亂云飛》(合奏,彭修文改編,1974年)、《夜深沉》(京胡與樂隊,吳華改編,1983年)、《韻》(合奏,朱曉谷創作,1996年)、《京劇印象》(琵琶協奏曲,權吉浩創作,2005年)等。
從中可以看出,關于京劇風格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可以說橫跨了中國民族管弦樂六十余年的時間。再次,從音樂審美的角度看,在中國民族管弦樂演奏的表現上,其最為人所關注的是音樂風格的體現,具體地說就是民族性的表現,在音樂體裁方面,民族管弦樂與西洋管弦樂都具有樂隊特性,兩者在風格上的區別除了使用樂器外,還有就是音樂風格特征,特別是在樂器的編配上,采用何種樂器對于風格的呈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在諸多京劇風格的作品中,使用富有京劇風格特點的打擊樂器則是音樂風格最為明顯的標志,因此在聽覺審美上可以明確地做出判斷。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京劇打擊樂與民族管弦樂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特別是在諸多京劇風格的管弦樂作品中,則離不開京劇打擊樂的融入。
在民族管弦樂中,京劇打擊樂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在樂隊編制上,打擊樂組中的大部分樂器則是源于京劇打擊樂;其次,在音樂的民族性和審美性上,京劇打擊樂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襯托出作品的風格特點;再次,從音色組合的角度看,京劇打擊樂的加入則能夠更好地與其他聲部形成音色上的融合。在具體的應用功能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
一是增強音樂氣氛的作用。音樂是一種抒情的藝術,在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從現實生活中擷取所要表現的對象,通過自身的情感融入而富于音樂形象一定的情感內涵。在音樂表演中,表演者則是在充分理解作品音樂形象和情感特點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感理解而進行融入。所以在音樂的抒情方面,則需要通過一定的“氣氛”進行體現。從京劇打擊樂的“原功能”看,由于其自身所含有的“武場”特性,相對于音響效果較為柔和的“文場”樂器而言,打擊樂更加的具有音響效果的上表現力和震撼力,由此在樂隊中所起到的氣氛增強作用是其他樂器所無可比擬的。以民族管弦樂合奏《京調》和《亂云飛》為例,在這兩首作品中,作曲家直接引用了成套的由打擊樂合奏的音樂片段,通過對板、鼓、鑼、鈸“四大件”的運用,對塑造音樂的氣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趙季平創作的《慶典序曲》中,由小鑼和鐃鈸兩者相互配合形成的點綴性的音響效果,與其他聲部樂器形成了音色上映襯,更加地凸顯出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氣氛。
二是具有完善音樂戲劇結構的作用。在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中,戲劇結構既是一種創作技法,又是一種具體的音樂表現。作曲家通過運用戲劇結構的方法來展現出音樂形象的各個側面,演奏者則是在對作品戲劇結構立即的基礎上把握樂曲整體的情感特色。在音樂中常用的“呈示-對比-再現”“起承轉合”“板式漸變”“變奏”等結構,無一不是體現出戲劇結構的特征。在音樂表現中,演奏者在不同的音樂段落中運用不同的情緒進行表現,也體現出了結構的特征。以陸耘創作的琵琶與民族管弦樂《臉譜集》為例,在該曲的第三樂章“凈”中,采用了京劇鑼鼓段音樂,貫穿于引子、第一呈示段和第二呈示段三個結構中,除了在樂隊中使用京劇打擊樂器外,在三個樂段中還引用[慢急急風]、[流水]、[大鑼抽頭]、[急急風]等音樂素材,從而使“凈”這一角色進行了立體性的形象刻畫,也使該樂章的戲劇性結構完整的得以呈現。
三是具有豐富節奏織體的作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各個聲部的樂器組通過系統性的織體結構形成音色的融合體現出了樂隊音響豐富性的特點,京劇打擊樂由于在節奏方面所具有的氣氛烘托和音色調和作用,在音樂創作中,通過各種音型的運用以及聲部編排,對豐富樂隊的織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張殿英創作的《載歌載舞慶佳節》為例,在此曲中主要運用了小鼓、小鑼、大鈸、小鈸等樂器,在此樂曲主題的呈現上,從織體上看,每一種樂器分別運用了不同的節奏音型,如小鼓部分的節奏組合為四分音型、附點八分音型、前八后十六音型,富于較強的律動感,并與小鈸聲部形成了分、合相間的結構。小鑼和大撥則采用了相同的節奏織體,其中以帶有休止的八分音型最具特色,與小鼓和小鈸兩個聲部形成了節奏上的補充和對稱,形成了音色上的對比和銜接。
在京劇打擊樂的表現中,演奏方法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演奏技法上,主要是體現在如何把握好樂器的功能和個性。從京劇打擊樂在民族管弦樂中的基本功能看,主要是起到了節奏表現和音色表現的作用。因此,在演奏方法的運用上需要與具體的音樂表現結合起來。首先,就京劇打擊樂器的個性情況看,每一種樂器均具有節奏和音色上的個性。其中小鑼在高音區的表現上有著突出的優勢,在樂隊中善于表現緊湊的節奏和密集的節奏型,在音色方面具有高亢、清亮的特點,對于音樂的線條化發展有著重要的表現作用。如在周成龍創作的嗩吶與民族樂隊《老腔》一曲主題的呈現上,小鑼聲部以富于較強的律動性節奏配合八分音型、附點音型和切分音型的運用烘托出了人們爭相觀戲的氣氛,具有較強的形象塑造性。京劇打擊樂中的鈸在樂隊中經常位于中音區,多在八分音型的后半拍和帶有休止特點的音型上運用,并與其他樂器如大鑼等形成了強拍重音的有機配合,在樂隊中主要起到助力、推動的作用。以《慶典序曲》第一樂章“快板”主題為例,鈸聲部的節奏特點主要是建立在八分音型的弱拍上,在強音位上的休止則能夠更好地襯托出其他聲部的發展。大鑼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在音色方面比較渾厚和低沉,在樂隊打擊樂聲部中屬于低音樂器,從“和聲”的角度看,由于大鑼具有明顯的低音作用,因此在編配上經常位于節拍的重音位置,對增強節奏的律動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板和鼓在樂隊中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配合運用,其特點是聲音的穿透力較強,可以表現出“點”“線”等不同的音響效果,在很多情況下,對音樂起到較強的引領和指揮作用。如在《京調》中,樂曲為2/4拍,主旋律建立在小節第二拍帶有弱起的兩個十六分音符上,在第一拍的位置處,則是由板鼓走出平八音型的節奏,起到了引領主題的作用。在主題的發展過程中,板鼓聲部則是以附點八分音型、八分音型、大切分音型等充滿律動性特點的節奏和強弱有序的力度變化配合主旋律的發展,對音樂氣氛的烘托作用顯而易見。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一件京劇打擊樂器都有著自身的個性化特點,在具體的音樂中也有著不同的演奏方法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具體演奏方法的運用上,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運用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想象能力最樂曲進行分析,了解打擊樂聲部的特點,在尊重藝術表現原則的基礎上合理的運用打擊樂的演奏方法。特別是在很多具有濃郁傳統風格的作品中,打擊樂器的運用都與具體的音樂表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通過一定的想象去聯想具體的音樂內容,更加地有利于演奏方法的發揮。二是從音樂風格和樂器編配的角度去審視打擊樂聲部。在當前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的演奏中,京劇打擊樂器的使用并不是僅限于京劇風格的作品,在音樂創作和表演風格多樣化的情況下,風格的融合性已經成為一種音樂表現的趨勢,所以在運用京劇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時應當從風格表現的角度進行把握,才能夠體現出打擊樂器的表現價值。
我國民族管弦樂藝術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歷史,在各項實踐方面可以說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在作曲人才、表演人才不斷涌現的今天,民族管弦樂仍然保持著青春的活力。然而,從現階段音樂創作的情況看,對京劇打擊樂的運用并不是十分的樂觀,特別是在很多作品中,只是運用到了京劇打擊樂器,并沒有在音樂創作上體現出對傳統京劇打擊音樂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在打擊樂器演奏技法的創新方面也體現出了薄弱的一面。所以,在今后民族管弦樂的發展中,這一問題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因為民族管弦樂的根本在于民族性、時代性的體現,在這兩種特性的體現上,實際上包含著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對于民族管弦樂的創作者、表演者而言,應當積極地轉變認知、增強意識,從民族音樂發展的角度加強對京劇打擊樂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