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慶 李 曄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 225009)
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屬于一種廣義上的概念。由于里下河地區沒有山,具有非常多的稻田湖蕩,同時,該地區聚集了大量的人群衍生出豐富的文化,為南北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活躍的環境,也正是因為此原因,該地區原生態的勞動號子在不斷發展中演化而來的民間小調,成了江淮地區民族民間歌曲的主體,在勞動人民智慧創作下,數量不僅多,而且題材非常寬泛,形式也多種多樣。其在傳唱過程中,體現的藝術魅力以及音樂特征,促使其歷久不衰。
原生態勞動號子,方言的使用賦予了其生命。在里下河地區,人們主要說的是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按照地理進行劃分,該地區不僅和南方地區相接,同時也與北方地區相鄰。而里下河號子作為土生土長的勞動人民歌曲,整體風格呈現,受到了南方“吳韻”、北方“楚風”等不同方言的影響。大家所熟悉的北方方言區的淮安、山西的北部地區,在語音上與普通話非常相近,風格較為粗獷。而吳方言區的蘇州、無錫,由于臨近上海、浙江,最大的特征就是“嗜”。所以,江淮方言區介于吳韻、楚風之間,包含了五個聲調。綜合來看,里下河號子突顯出來的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僅涉及了蘇南吳歌、蘇北楚歌,同時又與二者有著明顯區別。例如,高郵民歌,既體現了蘇南民歌柔婉特點,同時,也突顯出了北方民歌爽朗的氣質,里下河水鄉風格非常濃郁,比如《數鴨蛋》《高郵西北鄉》《我的家鄉在高郵》《回家鄉》《送夫參軍》等。既不如淮安向北地區的民歌的“垮”,也與以“哮”為特征的蘇南地區民歌形成了對比,文化特征非常明顯。
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具有非常多的類別,其中有幾大類型號子,如農事號子、工程號子、船工號子、鹽工號子,還有窯工號子、碼頭號子、作坊號子等。而在各類號子中又分支出了眾多號子,例如,在船工號子中,涵蓋了撐船號子、起錨號子、抖篷號子、拉纖號子等;而在秧歌號子中,包含了插秧號子、拋秧號子、拔秧號子、挑秧號子等等;在漁民號子中,不僅有織網號子、下網號子,此外還有起魚號子、返航號子等。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號子,才使得里下河地區原生態勞動號子成了特色。除此之外,號子的命名也與眾不同,極具特色,其中《刮地風》《西涼月》等,是通過曲牌命名的;《四句頭》《搶八句》《五句半》等號子主要是以句式命名;還有以襯詞命名的《隔里隔三垛》《黃黃子》《格朵朵》等;而《七字唱》《串十字》等則主要是根據唱詞字數進行命名。
里下河地區原生態勞動號子在曲式結構上,主要是“上下句”,也有“起、承、轉合”式的單樂段。而在歌詞形態方面,則是分一句頭、兩句頭……四句頭……多句半等。單句式、雙句式、四句方整式則是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的主要曲調,此外,還有上下分片的多段體、兩段體、自由體等。比如興化車水號子《太陽下山黑呼呼》,其唱詞和曲調二者的句式并沒有對應,不完全對應。其中“太陽下山黑呼呼,摸不到行子亂插棵”句子,是多句構成的曲調,除了一些實詞,其他主要使用虛詞襯句進行曲調填充,如“哎晦呀”一類。而姜堰漆漁的《拉田號子》,整首號子中,只有一句“東方(哎)發白曉星(的)上(嘔)”屬于實在的唱詞,其他都是虛詞襯句,主要的作用就是借助強有力的曲調來對應高亢、激昂、自由的領唱。
分析里下河勞動號子的調式,不難發現,包含了非常全面的五調,即“宮”“角”“商”“羽”“徽”五調。其中主體是“宮”“徽”兩調。《黃黃子》《楊柳青》《拔根蘆柴花》等是宮調式的典型;而在徽調式中,主要包含了《虞美人》《孟姜女》《茉莉花》《鮮花調》,此外還有《梳妝臺》《一根絲線牽過河》等。縱觀里下河勞動號子,具有非常鮮明的調式,通常情況下,在整個旋律進行時是不會進行調性轉換的,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勞動號子,對曲調進行展衍時做了調式調性變化,但整體安排非常巧妙。
由上文可知,在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中,不僅體現了江南絲竹的恬美、清新,同時也表現出了淮海民歌的奔放、爽朗、粗獷。整體音樂,無論是在旋律還是在音調上,都與其他民歌表現出了不同。江淮方言區的勞動號子由于地處南北文化交融地區,所以,其中最為明顯的旋律音調結構類型,就是以窄聲韻為主,以單四度框架的寬聲韻為輔。在旋律方面既有吳方言區的簡潔明了,也有北方方言區的豐滿。例如,揚州栽秧號子《拔根蘆柴花》,第一句中的“叫(呀)我(這么)來(呀)”,其中“叫呀”就屬于大三度起句,而像《茉莉花》的首句中,“好”“我有心”中的“我”以及“滿園花開”的“滿”字,都是上聲字,此外,還有《下盤棋》中的“姐在(呀)”中的“姐”,都是因上聲而衍生旋律下行。
除此之外,在勞動號子中使用虛詞、襯句,都會直接影響到號子的旋律。分析虛詞、襯句的作用,不難發現,可以起到調整、承接情緒的效果,而在音樂曲調上,主要作用就是對旋律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目的。例如,在《楊柳青》中,當中的“楊柳葉子青兒略”的“兒略”便是襯詞,作用就是,通過這一詞語表現出楊柳青的活潑、輕盈的旋律、張揚的性格。此外,揚州栽秧號子典型代表《拔根蘆柴花》,在整體曲調上,非常流暢,具有悠揚韻味,整體節奏也較為明快。在其歌詞中出現了多處襯詞,充分體現出了地方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及風味。需要注意的是,在里下河勞動號子中,還有很多用沒有實意的襯句進行命名。例如,上文提到的《隔離隔三垛》《撒趟子撂在外》《拔根蘆柴花》以及《黃黃子》等。所以說,這些襯句在旋律方面,能夠和號子的曲調聯系密切,幾乎是整首勞動號子曲調的生命。
基于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下,無論是漁民、農民還是鹽民,在勞動作業中,逐步引入了現代化機械,這使得勞動號子原本生存的情景發生改變,徹底打破了以往原始勞動形式,而勞動號子本身就是反映現實勞動場景,但現代自動化設備的勞作,改變了這一環境。而從現代號子生存環境看,除了政府組織的表演比賽、媒體(如電視、網絡等),再就是農村極少數老齡村民的生活里,以及高校、專業藝術院的教學中。這是現實,也是當下勞動號子傳承面臨的困境,多元流行音樂文化以及網絡歌曲如雨后春筍般繁衍,再加上快速的生活節奏,導致很多優秀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傳播、傳承受到了阻礙,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所以,當務之急便是分析、研究找出如何傳承號子這種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踐方法。
在傳播傳承原生態勞動號子中,作為文化部門,需要積極發揮自身職能,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到農村,參與到實際勞動現場,提升對原生態勞動所傳達的文化感受能力,從而進一步優化、完善,為號子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例如,《拉纖號子》引入了“興化民歌”的非遺元素,同時,也加入了現代音樂創作風格,在整體旋律上非常豪邁奔放,與此同時又不失質樸,使之獲得大眾的喜愛。此外,還有高郵地區的勞動號子,如夯號子、漁號子、挑擔號子、薅草號子、鴨蛋號子等,群眾文化工作者可以積極整理收集這些原生態的號子,作為原生態文化素材,通過二次創新、創作出新的作品,并將其應用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在群眾文藝舞臺上進行展示,為傳承古老農耕文化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通過搜集、匯總這些歷史悠久的茅山號子、窯工號子,可以將其編輯成冊,融合到教材中,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滲透勞動號子文化,比如,可以開展藝術節等活動,借此豐富原生態勞動號子展現形式。此外,還可以利用旅游景區,如水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管理部門可以在原始勞作場面基礎上,進行創新改編,為游客提供能夠參與的旅游娛樂項目,促使其可以成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重要元素,在突顯出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借助旅游傳播的方式,進一步傳承原生態勞動號子文化。通過實踐也足以證明了開發融入鄉村風土人情的休閑項目,有利于提高勞動號子此類特殊傳統文化項目的生存價值、利用價值。
通過廟會、慶典、接潮、送港、趕集等活動,積極引入傳統習俗,搭配合適的號子,營造出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鼓勵更多的年輕一代,深入了解傳統習俗,自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家庭文化建設進行融合。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古老原生態文化素材,進行積極創新與發展,為大眾呈現出更多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勞動號子作品,從而促使原生態號子可以通過群眾文藝演出活動,得到普及與傳唱。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對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的藝術特點分析,以及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傳承現狀,提出了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的傳承實踐對策,希望在日后發展中,為進一步傳播里下河原生態勞動號子所蘊含豐富地域文化與勞動精神,應當積極與群眾文化工作、旅游文化發展、家庭文化建設等進行有效結合,促使原生態勞動號子得到良好傳播空間,實現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