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崎靜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127)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構筑了華夏文明堅實的基礎。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我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交流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數量大幅增加,翻譯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本民族或本區域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翻譯非遺文本中的文化信息是極大的挑戰。
近年來,國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研究日益重視。知網顯示,相關研究成果有200余篇。研究的理論視角和工具主要包括:文化和跨文化交際、功能目的理論、傳播學、變譯論、生態翻譯學等。主要研究可以概括為四種取向:(1)面向原文,研究藝術術語的宣傳翻譯問題,此類研究強調探索非遺術語的本意,如陸志國提出應研究源語文本的框架構建尋找闡釋的空間;(2)面向譯者和譯文,主要研究譯者的主體性,如陳芳蓉認為譯者運用翻譯手段對非遺文化進行變譯、在文化特色和國際認同中把握平衡;(3)面向譯語讀者,從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視角進行讀者認同程度研究,如黃映雪提出以受眾為先的原則幫助受眾理解接受他國傳統文化;(4)面向翻譯生態環境,研究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共同之處促進翻譯活動的問題,如季夢婷、孟繁旭提出要從注重整體—關聯,講求動態—平衡和體現生態美學這三個角度出發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譯。上述研究各有側重,源自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立足點尚在討論中。多方探索為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內容,提升翻譯質量。
翻譯和美學的緊密關系由來已久。古羅馬的著名哲人西塞羅在將希臘哲學翻譯成拉丁文的過程中,提出需要重視“辭章之美”。近代,我國涌現了眾多翻譯名家流派:嚴復提出了翻譯的標準“信達雅”、朱光潛提出了“藝術論”,許淵沖提出了“三美論”等,這些思想無不與美學頗有淵源。理論中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但是,提出并系統研究翻譯美學理論的歷史相對較短。1993年出版的《實用翻譯美學》和1995年出版的《翻譯美學導論》奠定了中國翻譯美學理論的理論基礎。翻譯美學指“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并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譯不同文本的審美標準,分析、闡釋和解決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翻譯美學重點研究翻譯中審美再現的類型和手段。目前,翻譯美學理論主要應用于研究文學翻譯范疇。非遺文本信息翻譯的研究尚不多見。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流芳百世,在于其所蘊含的藝術文化美。翻譯美學理論正是在翻譯文本的藝術性和文化性開展專門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理論。采用翻譯美學的觀點,分析探討非遺翻譯文本實現審美再現的可能性,對避免文化信息流失,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翻譯美學理論有三個重要概念:客體的審美、主體的審美以及審美再現。就中國非遺文化英譯過程而言,客體的審美指中文非遺文本、音視頻的審美,不僅包含可見可聽的文字層面、語音語調層面的審美信息,而且包含了需要感知的文化意象、情境意蘊等超文本抽象感情的審美信息。主體的審美指的是譯者在鑒賞非遺中文文本的語言及文化信息的基礎上,能動地用英語再現審美信息。審美再現則是對翻譯提出的要求,要求譯者在審美活動中得到的全部信息體現在譯文中,即最大可能運用譯語中相似的語境,展現非遺的表述方式、概念內容以及其他文化意象。因此,翻譯非遺文本的目標為通過將非遺文本、譯者以及翻譯活動有機的結合,最大程度使得譯語觀眾獲得與本地觀眾相似的審美感受,產生共情,做到文化相通。基于這一目標,非遺外宣文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譯可以采用策略,再現以下的非遺之美。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紛繁多樣。其中,以傳統戲劇、曲藝類項目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質是中國古詩的一種表現形式,具備鮮明的韻律節奏美;且各民族流傳的史詩、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朗朗上口的語音美也是不可忽視的特色。因此,在此類非遺外宣文本的翻譯,應重視再現原文的音律美。
音律美如何再現,翻譯大家給予了很多實踐和指導。呂叔湘在《英譯唐人絕句百首》中指出:“英文詩也有和中文詩的平仄相當的節奏,就是輕音和重音的配置”。在中國傳統戲劇翻譯過程中,可以使用英語的輕音和重音,進行組合匹配,以達到再現傳統戲劇中曲折而豐富的情感,朗朗上口。許淵沖翻譯的昆曲《桃花扇》唱詞,就是一個典范。其中第23場,李香君獨自坐在涼亭,唱出了:“寒風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這里借物抒發了她的悲傷、寂寞和對失去消息的愛人的思念。許老的譯文:The chilly wind pierces my bed curtain ice-white;I am too tired the incense to light.許老主張翻譯中國古典詩歌應注重押韻。這里兩句譯文的句末white和light,體現了相通的韻律[ai],很好地體現了音律美。而且[ai]的發音類似于嘆息聲,再現了劇情中香君的悲傷、抑郁之情。又一句“孤影怯,弱魂飄,春絲命一條。”許老翻譯成排比句My lonely shadow feels shy.My soul is too weak to fly.My life hangs on a vernal thread.譯文注意結合英語的輕重音發音習慣,重新安排,保持譯文的音色與原文一致,節奏一致。排比句呈現了韻律感和節奏感,適合演唱。
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區域的鄉土文化。鄉土方言在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如江浙一帶的評話、山東快板、京津地區的大鼓等。周領順指出,方言是在當地口口相傳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通過再現方言美的手段,翻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信息,體現當地的各種文化特色,對文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翻譯方言,首先需要理解方言的具體含義。如非遺項目揚州評話,藝人在說書正文之前,先要暖場,他們稱為“嗒屑子”(dà xuè zi)。所表達的是一本正經地說無關緊要、東拉西扯的話。“嗒”這個字的發音非常清脆,“屑子”在中文中有瑣碎的含義。藝人口若懸河的形象非常生動地展現出來。譯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目的語中尋找相應的詞匯,既表達這一活動的含義又傳達其感情色彩。因此,在英文翻譯中,可以翻譯為chat to warm up the scene。“chat”不僅有聊天的意思而且發音也干脆利落,能夠很好地展示藝人形象,“to warm up the scene”解釋了評話中這一環節活動的意義,幫助英語觀眾更全面的理解評話。揚州評話《武松》中,有一句:“我不說,他不看賬,我一說,他就翻賬簿子,這是有意裝佯,不理我。”“裝佯”是揚州本土方言,意思指懂了裝不懂,猶如北京話中的“裝蒜”。在英語中找與之相近的文化含義的語句,可以用play dumb表示裝聾作啞,充耳不聞。因此,“這是有意裝佯”可以譯為“This is a play dumb.”將方言的形象美和含義美,通過翻譯綜合反射到譯語當中。
非遺文本翻譯不僅包含有形的語言層面審美再現,更重要的是無形的意蘊、情感審美再現。劉宓慶教授指出意象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讓人通過觀看閱讀后腦海中形成畫面或身體產生感覺。就非遺文本而言,就是指附加在文本或非遺項目本身的意蘊和情感。因此,在翻譯時,再現意向美就是向譯語讀者傳達非遺項目所傳遞的文化意境。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菜系菜名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比較常用的做法是采用意譯加注釋的形式,充分展示文化意象和食物材質,以滿足譯語人士更好地了解的需求。如淮揚菜著名的三頭宴,有一個菜名獅子頭,經常讓人疑惑,如果直接翻譯菜品材質Pork Ball,雖然直截了當,但菜品名的文化意境沒有能夠傳遞出來。獅子頭名字由來是肉圓因刀工精湛而形狀渾圓、顆粒鮮明,看上去像精神抖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的頭。如果能把其文化含義傳遞出來,讀者看到會感覺食欲大振、精神振奮。可以采用隨后標注解釋的方式,體現意向美。This dish looks like heads of lively and lovely little lions,so it is called Lions’ Heads in Chinese.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柱表示,文化遺產國際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中國和其他國家人文交流的“高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其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運用翻譯美學這一理論工具,對非遺文本的文化信息進行整體審美再現,可以盡可能保留非遺獨特的藝術美和文化美,讓更多人體會更多樣豐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