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慧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當前國內各大高校開始積極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以培養出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一定藝術審美能力的綜合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目前,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培養集中在藝術設計領域,技術性的缺乏使得在該類學生在就業領域及市場需求上略失優勢。為求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趨勢,當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必將需要以技術手段為基礎,加以藝術思維及創意思想為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增磚添瓦。
當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需要很強的技術支持才能具有更多元化及更具有表現力的呈現方式,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才能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精美藝術作品。新媒體時代下,藝術再難簡單的獨立存在,藝術領域更注重跨學科的交互,多門類學科的孤島逐漸打破相對獨立的形式并開始呈現出融合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高級新技術呈現井噴勢態的偉大時代,科技的發展是這個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藝術作為科技的潤滑劑在這個時代也成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需求。藝術的創造思維從來都是毫無邊界的,從古至今藝術思維的呈現與表達一直都是困擾著每一個藝術創作者的重大難題。但以互聯網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興技術卻能最大限度地承載藝術創造的無限思維。新媒體時代的藝術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要想拓展延伸再發展就必須要搭乘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快車。當前熱門的虛擬現實游戲、體感交互游戲無一不證明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藝術擁有了對時空進行再改造甚至再創造的能力??茖W技術在近些年的發展中逐漸成了新時代藝術創造的工具。藝術在這個璀璨的時代也呈現出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態勢。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來源,高校承擔著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門多元化交叉學科是當前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代表性專業,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面廣泛且相關產業就業需求量較大。目前,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絕大多數的課程體系都是較為偏藝術領域的教學。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才市場出現大量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空缺,而目前高校對于該類專業人才多缺乏技術層面的培養和引導,導致人才市場中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匱乏。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應當圍繞技術與藝術融合為核心,培養能夠在當下數字信息化時代下靈活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擁有切實增強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發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利用新時代信息技術優勢推動新時代藝術不斷拓展與發展。
目前高校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基本為藝術生背景入學,在其入學前及入學后也以藝術基礎實踐與理論方面的研究和學習為主。在當下眾多高校培養中,該類學生培養方案大都側重于藝術修養的教學。對于理論教學諸如主修數字媒體藝術概論、中外電影史賞析等;應用能力教學大多為非線性編輯軟件應用。當下涵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對于該類專業下的研究方向基本為影視類、動畫類、交互網站類,但新媒體時代下的藝術領域隨著當下技術的發展,早已發展出眾多服務業產品和設計類作品,特別是交互裝置藝術、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藝術等新興產業正在蓬勃發展。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從對高校學生的研究和觀察中可以見得,學生對于藝術與技術兩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態度上存在相對獨立的局面,大部分學生都缺乏二者兼得的興趣與能力。各大高校中眾多藝術類專業學科的學生對于藝術都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大學時期正是他們思維創造力最為鼎盛的時期,對于藝術的創作他們也有著多種多樣的奇思妙想。在興趣與熱情的引導下,藝術學科類的學生相較于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和實踐更愿意把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藝術的研究和學習中去。在畢業作品的前期創作中,不難能看出藝術類學科學生優秀的藝術思維以及強大的創造力,但是在后期的實踐操作將創意思想具象化成為實際的作品時又苦于自身技術能力的限制難以創作出承載自身藝術理念和想法的藝術作品,從而導致這類學生藝術創作很容易遇到瓶頸并且難以克服技術上的限制在現如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技能單一、缺乏跨界能力的人才是遠遠難以滿足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的。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新世代,對于通過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采集以及知識拓展的能力十分突出,因此對于市場上新出現的較為成熟的高新技術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缺乏信息鑒別能力和對于新媒體技術了解的學生們,特別是對于藝術類學生來說,學生們難以對這些高新技術擁有精準正確的認知。他們對于新興技術的了解也僅僅局限于表面的應用體驗。學生們通過互聯網接觸到的新興技術的都是經過加工創造過后投放市場的成熟作品,對于這些新型藝術的具體創作過程知之甚少,對于新技術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薄的應用體驗上,對新型藝術作品的思考角度更多是從作為體驗者的身份上進行展開的。在缺乏高校系統正確的引導的情況下,高校學生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學習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高新技術產品略有難度。
每一個從事于新媒體行業的從業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這個時代的獨特特征,當下正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融合發展的大時代,學科壁壘在當前的時代正在逐漸溶解,藝術作為包容性強的人文學科,已經在這個時代展示出跨界融合的魅力和發展潛力。但在高校之中,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學生的培養,更傾向于對已知的融跨界融合成功案例的學習和了解,這樣的教學固然高效,但是對于學生的自主跨界能力、跨界思維的鍛煉以及多學科知識認知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門與時俱進發展的學科門類,其發展遠超出傳統媒體領域,全息成像技術、光影技術、互動界面、視頻編輯、編程等技術手段,正成為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形象的主力軍。然而大多數數字媒體藝術學生缺少技術手段來實現創意想法,而一般技術人才卻缺乏創意表現,二者如何合二為一,正是當下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切實需要思考的問題。
李政道先生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當代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應更加注重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以藝術為內核以計算機技術手段為載體的新時代藝術。目前該類專業絕大多數作品呈現媒體多元化發展趨勢,“交互性”“沉浸感”“虛擬性”“智能化”是目前新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當下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在新時代數字時代下,對于“兩棲型”人才的培養高校需要作出針對性的改進才能向社會輸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跨專業人才。
新媒體時代光輝下藝術迎來的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證實了藝術與科技的強強聯手才是這個時代藝術發展的主題。在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中,證實技術專業知識的缺乏的確是學生在實現創意的一大瓶頸,經訪問調查這是全國大多數擁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高校共同要解決的難題。當前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在各科學門類的基礎認知教學上存在短板,對于生物藝術、智能機器藝術、納米藝術等新興藝術領域的理解較為淺薄。為順應時代要求高校對于新時代藝術人才的培養需要重視各科學門類基礎認知的教學以及學生跨界融合思維的引導,積極推動和開展跨專業、跨領域合作的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對于跨界融合成功案例的正確認知,高校也要積極對市場上成熟或未成熟的跨界藝術進行專業性的介紹和講解。在滿足學生對于新技術的好奇心的同時也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對于跨界創作的熱情。在正確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好更快的了解跨界并擁有一定的跨界創作基礎,更好地填補市場上跨界人才的空缺。順應當下數字時代發展,必將需要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新型創新型服務人才,這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新時代發展中的必經之路。
畢業設計是學生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結晶,在要求和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創作中,高校應該積極地解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創作的束縛,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設計的畢業設計應該要充分展示學生靈活的創作思維。積極地減少對于畢業設計要求的限制,打破學生畢業設計領域的限制,積極推動跨領域的碰撞是當前高校應該做出的突破和改變。另一方面高校在對學生藝術創作教學時應該避免模板化、模式化的技術培養。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當前已經成熟的藝術領域的機械式培養,高校更應該將人才培養的重心放在思維和能力的雙重塑造上。開放性的思維才是構筑新興藝術的法寶,模式化的教學僅僅滿足的是市場上已經成熟的領域的參與者,而不是引領和開創新藝術領域的創造者。引導學生藝術創新研究興趣、培養跨界融合能力、引導發散思維是每一個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塑造的重要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和思維的解放是每一個高校送給學生以及社會最好的禮物。
數字媒體藝術時代,藝術創新與發展已經正向智能化大步前進,當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學生必須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深入開發左腦思維與右腦思維的結合,掌握高新數字化技術手段成為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設計專門人才。
注釋:
①邱秉常.虛擬與現實-數字藝術的視覺傳播[J].現代傳播,2008(2):152-153.
②孫衡.“藝術技術”之“Pixel藝術”——當代影像媒體藝術非傳統的取向與價值判斷[J].現代職業教育,2016(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