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聞
(長江職業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視唱練耳是高校音樂專業設立的音樂專業必修課程,能讓學生的音樂技能獲得提升、音樂素養得到增強,讓學生對于音樂節拍、速度、力度、音色、音高、調式以及調性等要點加以細致了解和掌握,并在這一過程之中實現對解音樂基礎構造的系統研習,洞悉和領會研習音樂的主要技法,從而將所習得的相關知識應用于創作、演奏以及演唱之中。
任何學習外語的人都了解這樣一個常識,即,對于新的語言學習需要學習者從單詞學習著手展開,在多次練習之后,領會單位的內涵及其發音,并在語言環境之中借助持續的應用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在這個過程當中,語言環境的構建直接決定了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效度以及應用水平。音樂乃是主體得以實現對自身內在情感外在表達的語言形式,因此在研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之中應當參照主體語言學習的方式與方法。音樂元素可以被視之為語言學習當中的詞組,音樂作品則可以被視為語言環境。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之中,其中的音樂元素都會表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借助對不同音樂元素的系統學習,能夠實現對音樂作品的完美詮釋。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當中將音樂元素的練習納入音樂作品的學習之中,如此將在課堂之中構建良好的聽辨環境,從而有助于學生對于相關音樂知識的更好學習以及運用。
為了豐富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教師應該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積極組織開展多聲教學,利用游戲激活教學,降低視唱練耳枯燥感。
從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來看,教學內容基本以歐洲傳統大小調體系以及我國民族五聲音節體系為主,學生在進行視唱練習以及聽記練習過程之中均需依賴鋼琴十二平均律作為基準,此種教學組織形式已經成為視唱練耳教學的標準化做法。不過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將易于讓學生形成固化思維。視唱練耳并非對音高以及節奏的學習。放眼世界音樂領域能夠看出,國內音樂教育界未能對西亞地區、南亞地區及新疆等地具有的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音樂、非洲黑人音樂等的重視。前述音樂形式,難以借助鋼琴達成對其音樂形態的再現。不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加以聆聽,組織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帶領其接觸與了解更為多元的音樂文化形式。如此一來,將會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并且還能夠幫助學生音樂思維的進步,從而達成對學生學習興致的提升。
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在注重對學生進行相關音樂要素的練習,同時亦應當在課堂之中加入一些同學生興趣相匹配的內容供學生學習。舉例而言,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時應當要求學生先行視唱,其后帶領學生聆聽和識記使用不同樂曲演奏的音樂名曲,諸如門德爾松創作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創作的《匈牙利五號》等;同時,教師亦可以組織學生對目前一個時期主流媒體競演音樂的精華部分加以分析和聽記,這樣將能夠幫助學生領會到這些優秀音樂作品所展現出的力度以及速度變化等。可以說,借助配器方式和極具人性化的音樂演奏形式,能夠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音樂感受。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經常會出現唱不準、聽不了以及記不下等現象,造成這些問題的緣由在于學生未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練習技法。假若教師能夠為學生設定完備的學習制度,同時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自測與互測,則將有效的提升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效果。
多聲模式是音樂演奏中極其關鍵要的表現形式,是將不同層次的聲音運用到演唱中,進而借助這些聲音并用過程之中所形成的疊加生成較為特殊的效果,震撼人心。而多聲教學能夠有效地兼顧視唱與練耳,能夠大大強化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效,因此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要積極組織開展多聲教學,先由單聲部曲目組織學生練習,之后逐步增加曲目聲部數量,讓學生能夠沿梯度實現多聲部演唱練習,這樣將有效地增強學生識別多聲部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采取此種練習模式所收獲的教學效果要遠遠優于傳統的和聲練習。
高校應當在視唱練耳課程之中加入多聲教學內容意義重大,將在幫助學生洞悉與領會演唱技巧的同時,更能夠幫助學生從中感受到多聲模式進行合唱的震撼效果,由此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很多學生反映,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常常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因此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效率自然不高。其實,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來激活課堂教學,降低視唱練耳的枯燥感。具體來說,教師在實際授課時可以自創一些游戲,如旋律接龍、旋律創編等,或是定期開展比賽。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會更有興趣,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學習效率也就會得以提升。
在視唱練耳課程當中,教師應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一環節的設定達成藝術化教學的目的,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視唱練耳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處于這樣的氛圍之中生成積極學習情緒。從認識的角度來看,主體的認知發展規律表現為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實踐則是實現認識生活的重要途徑。視唱練耳課程表現出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開展視唱練耳課程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意義,以便能夠通過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具體而言,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開辦唱練耳教學音樂會,將改編自教材當中的音樂作品安排到音樂會表演曲目之中,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借助音樂會的形式展示自身的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同時亦能夠讓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獲得顯著的增強,還將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鉆研興趣,使學生在當下以及日后的音樂知識學習過程之中遇到困難會展開積極且深入的思考,最終實現對問題的求解。同時,借助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亦能夠達成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綜合素養的增強。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其組織能力、協作能力以及溝通能力亦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有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視唱練耳課程也應該走向智能化和數字化。為此,教師可以借助音樂app開展視唱練耳教學,利用虛擬軟件功能講解理論知識,利用遠程教學方式獲得教學反饋,從而實現視唱練耳的智能化發展。
網絡技術的發達催生出大量的線上音樂APP,諸如網易云、酷狗等。教師應當借助這些APP開展視唱練耳教學,如教師應當要求學生自行在手機當中下載前述APP,并選擇相同和弦走向的曲目加以聆聽,從而幫助學生領會和弦走向在不同音樂作品當中的共通性特質。
一些研究者在其研究成果當中指出,目前世界上部分高校借助Auralia軟件進行教學,該軟件能夠生動的講解理論知識,同時亦配置了分級課程,可供處于不同知識掌握層級的學生自學使用,同時該軟件亦具備在線答疑功能。教師應當考慮借助該軟件為學生課后自學音樂知識提供幫助。
通過遠程教學的方式,能夠使教師在第一時間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洞悉與把握,同時亦能夠在學生遇到音樂知識學習當中的障礙時,可以第一時間同教師進行溝通。如此一來,教師將實現對學生音樂知識學情的即時了解,并為后續的教學內容安排提供依據和參考。
視唱練耳課程的考核標準不應該局限于學生的專業能力,考核內容也不應局限于理論考核,考核方法更不能以單一考核為主。為此,高校應該對視唱練耳課程考核進行改革,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由以往的對專業能力的考核逐步轉向綜合素質的考核;第二,由以往的注重理論考核逐步轉向理實一體化考核;第三,由單一的、總結性的考試方法逐步轉向形成性考試方法。如此,能夠通過更加科學、完善的考核標準進一步提升視唱練耳的教學效率。
以上,本文從構建良好的視唱練耳聽辨環境、豐富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強化視唱練耳的實踐環節、促進視唱練耳的智能化發展、改革視唱練耳的考核標準體系這五個方面分析了視唱練耳課程改革的策略。在今后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改革理念,創新方法,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