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成 許偉欣 梅旭東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淮紅劇是江蘇蘇北地區(qū)極具特色的地方劇種,歷史悠久,題材豐富、曲牌多樣,曲調優(yōu)美。其音樂蘊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傳統(tǒng)。
淮紅劇被江蘇省戲曲志納入淮陰地區(qū)七大劇種之一,二十世紀早期流行于蘇北宿遷地區(qū)的地方劇種,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因為其曲調來自淮安的《滿江紅》所以得名淮紅。淮紅劇又叫淮紅調、旱船調,集明、清以來,蘇北、皖北一帶的民歌和近百種的民間小調逐步發(fā)展而成,所以我們又稱淮紅劇為“百曲”。
淮紅劇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其一,坐唱,運用曲牌聯(lián)唱的方式來表現(xiàn)民間的傳統(tǒng)故事;其二,在大型集會,傳統(tǒng)佳節(jié)等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唱詞表現(xiàn)簡短故事或贊揚功績。
明清時期,宿遷地區(qū)受到黃河水災,百姓民不聊生,民間藝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在河、湖岸邊搭臺演出,隨意做場。此時的藝人流動性較強,每到達一個地方就會吸收當?shù)氐膽騽∥幕⒑妥陨砦幕嗳诤希十敃r的淮紅劇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曲調。到了乾隆年間,水災被控制,藝人逐漸穩(wěn)定,淮紅劇這才得到迅速發(fā)展。清朝后期,淮紅劇在宿遷地區(qū)正式形成,舞臺遍布于宿遷、沭陽、泗陽、泗洪以及周邊地區(qū)。
清末民初時期,淮紅劇在唱法上形成了東西兩個流派。東派以宿城梁邦杰為代表其唱法較為柔和,委婉纏綿,韻味無窮。西派以宿遷縣羅運章為代表,唱腔以剛見長,響而不噪,渾厚樸實。東西兩派剛柔并濟共同發(fā)展,相互形成鮮明的對比。1928年由東派梁邦杰組成“清音演出組”,淮紅劇第一次在戲曲舞臺上大放光彩。后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社團解散,淮紅劇團也隨之凋零。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挽救這一民族文化藝術遺產,江蘇省文化局多次派遣專業(yè)人士對淮紅劇進行挖掘和整理,整理出曲牌百十種、唱本數(shù)十個,并編制成冊。1954年底再次成立淮紅劇團,淮紅劇再次在民間流傳。
宿遷附近的淮紅調音樂絕大多數(shù)是以揚州清曲為原型,主要是通過揚州清曲的母曲進行轉變而出現(xiàn)的。清朝時期,宿遷街頭賣唱的歌妓都住在宿遷城中的火神街區(qū),這些歌妓基本上都是來自揚州,所唱的曲調屬于揚州的曲調。這樣就導致宿遷的民間藝人吸收了這樣的小曲的曲調,甚至結合這樣的一種曲調豐富了所在區(qū)域的民歌。近百年來,當?shù)氐拿耖g藝人,尤其是宿遷藝人,如梁幫杰、藏玉堂、楊瑞芝等人經過不斷地藝術實踐和長期的研究、探索、改革與創(chuàng)新,使蘇北平原上這朵“淮紅調”的音樂之花越開越鮮艷。
宿遷是淮紅劇的發(fā)源地之一,亦被譽為“淮紅劇重鎮(zhèn)”,淮紅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生存現(xiàn)狀以及傳承價值得我們關注。
淮紅劇最初的傳承是“口傳心授”“心領神會”,其模式是“家族傳承”為主和“師徒傳承”為輔。“口傳心授”重點在“傳”和“授”即師父教學的方法;“心領神會”重點在“領”和“會”即徒弟學習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1970年宿遷市文化部門組織一批專業(yè)人員,對宿遷地區(qū)內的淮紅劇進行發(fā)掘和整理,將淮紅劇的傳統(tǒng)劇本、曲牌、唱本等資料建立專門的淮紅劇檔案資料庫。之后,地方政府大力加強淮紅劇的宣傳,開展淮紅劇進校園的活動,培訓學員。
宿遷市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是宿遷地區(qū)第一所將淮紅劇引進校園的學校,該校于2008年舉辦了“淮紅劇進校園”活動,獲得圓滿成功。該校設立了一個“淮紅劇陳列館”,館內陳列淮紅劇的劇本、唱本200多冊,道具服飾等眾多。國家一級作曲家王安順先生被該校聘請,撰寫了《三借芭蕉扇》《龜兔賽跑》《家鄉(xiāng)的淮紅劇》等課本劇。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戲曲氛圍,學校還加大資金投入,聘請國家淮紅劇傳承人楊秀英為學校開設淮紅劇社團,指導學生們學習淮紅劇;邀請沭陽縣淮海劇團的王美娟團長給學生們進行演唱指導、劇目編排。淮陰、泗陽的一些小學也先后舉辦了“淮紅劇進校園”的活動,通過音樂課堂將淮紅劇傳授給學生們。
淮紅劇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一段時間,其絕大多數(shù)的內容都來自民間生活,保留了所在區(qū)域的特殊的文化。淮紅劇的音樂給所在區(qū)域的音樂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淮紅劇的傳承不僅能夠提高淮紅劇的藝術價值,讓人民群眾的生活豐富多彩,也能夠保障江蘇省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淮紅劇傳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35歲以下的人民群眾大多不了解這一劇種;35歲到60歲的人群中只有極個別的了解;六十多歲的老人多數(shù)都了解,可是很多年都沒有接觸了。這就需要結合媒體的手段進行宣傳,因為媒體宣傳具有傳播速度快,涉及范圍廣、交互性強等特點,可以讓群眾快速了解淮紅劇。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戲曲一旦離開了觀眾就不會有任何的價值。戲曲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以滿足大環(huán)境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傳統(tǒng)的地方戲曲,如果按照固有的形式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必然無法吸引觀眾,只有適應時代的需要對戲曲進行不斷地創(chuàng)新,才能夠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學習淮紅劇。
當今傳統(tǒng)文化回歸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很多的學校都將戲曲納入課堂中。淮紅劇傳承的當務之急是要選擇宿遷地區(qū)的學校作為教學傳承試點,讓學生對淮紅劇的認識及理解得到豐富,提高學生整體的藝術素養(yǎng)。將戲曲藝術和相應的教育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對于戲曲藝術的接受感。抓住學生作為淮紅劇傳承的主體結合淮紅劇自身的特點找到一條適合傳承發(fā)展的道路。
從20世紀的20年代開始,由于眾多外來音樂文化的涌入,本土音樂在學校的音樂教育里逐漸地被忽視。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音樂教育是對人開展的教育,核心就是達到人的音樂素養(yǎng)提升。淮紅劇和本土音樂教育課程結合是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對學生開展本土音樂文化素養(yǎng)完整性的打造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不少學校較重視文化課,輕視音樂課,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壓力大,接觸的都是流行音樂,接受淮紅劇教育的時間較少,這也加大了音樂教師的戲曲教學難度。一些學校的老師對教學的內容也缺乏創(chuàng)新,在淮紅劇理論認知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導致淮紅劇教學效果不佳。還有一些音樂教師對于現(xiàn)代教學技術過分依賴,僅是讓學生們觀看有關淮紅劇的視頻,讓課堂變成了呆板的“電影”課,這就使學生無法參與戲曲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積極性較低。
淮紅劇的學校傳承促進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淮紅劇為學校音樂教育活動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淮紅劇的音樂文化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所在的區(qū)域文化的特色。淮海地區(qū)屬于北方文化以及南方文化的過渡地區(qū),所以淮紅劇的整體特點不單單有北方戲曲的豪放,同樣也具有南方戲曲的婉約。選取這樣的一個劇種作為音樂課程的教學資源,不僅能夠和所在地區(qū)的文化進行緊密結合,同樣也能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相應文化的學習,令音樂教學的效果得到提高。
淮紅劇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淮紅劇的專業(yè)教師團隊。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宿遷地區(qū)各學校在進行淮紅劇教學時,多數(shù)是外聘的戲曲教師,而不是本校的音樂教師。探其原因,一方面是校方對外聘戲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認可;另一方面是各校的音樂教師在戲曲能力上的薄弱,多數(shù)只是簡單的接受戲曲的培訓,甚至沒有接受過戲曲培訓。在沒接受過戲曲培訓的老師中,只有極個別能夠演唱淮紅劇的片段,故無法完成淮紅劇的教學工作。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淮紅劇師資,是傳承淮紅劇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09年的時候宿遷沭陽縣開展了一個“淮紅劇進校園”的學校教師培訓班活動,聘請當?shù)氐赂咄氐拿耖g藝術家進行指導。這種面向全體音樂教師開展的培訓班,是當下最快速,最高效的培訓方式,既可以搜集到當?shù)氐拿耖g藝術資料,能對音樂教師在淮紅劇教學、演唱以及理論等方面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淮紅劇教材建設對淮紅劇的演唱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理論建設以及傳承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淮紅劇的傳承多數(shù)來自“口傳心授”的經驗傳遞,建設合理的淮紅劇教材是當代學校教育體制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教材的內容選擇要恰當,具有傳承性質的技能動作等要求在教材中要有詳細的體現(xiàn),同時也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夠清晰地體現(xiàn)出淮紅劇的價值取向。教材的編寫要嚴謹,可以邀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以及淮紅劇的著名藝術家參與編制。
健全規(guī)范的淮紅劇課程實施制度能夠更好地促進淮紅劇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xiàn)淮紅劇傳承的最終目標。淮紅劇課程要按照教材的教學大綱安排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授課,要對課程再度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體現(xiàn)課程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化。地方和學校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淮紅劇支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廣大音樂教師大膽地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充分開展淮紅劇課程的實踐。
在課程實施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而是積極地探索者。老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途徑。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多樣性的原則,因材施教,有目的性地設置教學目標,使學生們能夠更深刻地了解淮紅劇的有關知識,感受淮紅劇的獨特魅力,為以后傳承淮紅劇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