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以技法傳授為主的美術教育模式不僅是在高職院校,在其他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中也是如此。系統、全面的美術理論課程大多面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生,或在專業藝術院校中對本科生開設。忽視美術理論教育不僅影響社會及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認知,也使得美術的審美功能、文化底蘊逐漸弱化。近些年來,美術教育的應試教育模式弊端逐漸顯現,美術理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各高校逐漸設立相關的課程來加強美術理論教育,除此之外,從高校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美育在學生日常思政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在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蔡元培先生在1912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觀點,提倡在我國普及美術(美的藝術)教育,至今也已過百余年?;赝覈佬g教育的發展歷程,雖已取得不小進步和成果,但也仍處于以技法為主的教育模式中。尤其是在美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技法與理論課程的比例設置和教學時間安排一直存在矛盾沖突,但從教育長遠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來看,二者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高等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只以技能教育為主導,僅靠技法練習是無法來完成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也無法對大學生審美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由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缺乏善、缺乏美、價值混亂及信仰迷失等社會現象。從美育的觀點出發,單純的技法學習并不能實現美育的目的,而美術理論課程也不能只圍繞美術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來進行,應具備其明確的現實針對性。
美術史和相關理論教育的缺失,勢必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在技法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因為理論知識的欠缺、審美能力的局限而影響其專業技能的長久發展。沒有理論學習的支撐,一部分為了考學而突擊美術技法課程的學生,很容易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因為缺少對本專業的全面認知,從而導致喪失專業興趣,進而影響個人職業規劃,也是對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
陳傳席認為,“美術學院如果沒有美術史和美術理論學科,不能叫高等美術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技術是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的?!庇纱丝磥?,美術史及相關理論知識的教育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美育的角度出發,以提升審美、以陶冶為目的出發,對美術理論教育進行研究,探索美術理論教育的創新方式,從教材、課堂走向日常、生活,改變學生對藝術理論知識學習的忽視情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度、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美術理論課程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有其不可避免的現實原因: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高等學校不同,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研究型和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則是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為主導。本科及研究生培養有時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美術理論知識體系教學,在對研究型及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中,美術理論學習所占比例較大。但在以技能型、職業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職院校中,學生以技能學習為主,才能在三年的培養時間里具備專業技能,從而順利進入專業技術崗位中。
2.人才培養時間較短。美術理論課程學習需要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學習過程,相比技法學習可經過短期培訓見到成效的特點而言,美術理論學習對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只在長期學習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高職院校三年制的學習時間顯然是不夠的。學生在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可以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技法課程的講授、訓練到獨立創作中完成,但美術理論知識需要更長期學習積淀,才能在提升審美能力、指導專業創作、提升綜合素質等方面顯現出來。
3.教育教學對象的差異影響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本科生的文化基礎相比,藝術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上是有一定難度的。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尤其是藝術類考生在高考中文化課分數較低,影響了學生在理論課堂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這也是教學過程如何設計并達到教學效果面臨的一大難題。
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的美術理論課程教學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培養模式和課程安排,而是要充分結合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不同角度探索美術理論課程教學的新路徑。就目前對河南省內高校的了解而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美術理論教育,并且結合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教育理念以適應新形勢下美術理教育的要求。但大多數還停留在教材和課堂上,以傳統的教師獨白式講授為主,美術理論教育與美育之間聯系甚微,教學成果也收效甚微。
1.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在美術理論教育中,“史”和“論”兩類課程是主要的構成部分,“史”一類的課程包括《中外美術史》《民間美術》《世界平面設計史》等課程,這類課程以歷史為基礎,為學生系統學習基礎美術知識,認清美術發展過程,開拓創作思路,也為“論”一類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罢摗币活惖恼n程包括《藝術概論》《設計概論》等,在歷史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發現藝術發展規律,思考藝術現象及藝術創作、藝術接受等規律,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中外美術史》課程為例,將傳統美術理論教育的重點從“時間”轉移到“空間”。在傳統的歷史時間線教學基礎上,將學生對歷史的時間認知上升到空間認知上,通過中西方對比研究、個案分析、專題研究等角度為切入點,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歷史時間線為主的敘事性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歷史向主動思考研究過渡。善于思考,打破傳統,勇于創新是藝術類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擺脫傳統的老師獨白式教學,避免學生在大量接收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喪失學習興趣,轉變為以單個作品或學生興趣點出發,進行專題研討,在研討過程中展開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材料進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也更加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發展,由知識傳遞向傳授學習方法轉變,由此將美術理論教育的重點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轉變。
2.拓寬渠道豐富教學形式,將理論課程帶出書本。從專業認知的角度出發,讓美術理論教育走出教材和課堂,與實際藝術創作結合,豐富創新美術理論教育的形式。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對歷史類課程的學習中很容易覺得枯燥無味,喪失學習興趣,導致在“論”一類課程中言之無物,難以理解更加抽象的概念。所以相比本科教學的先“史”后“論”,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將二者結合,將“史”類課程分散到技法課程教學中,將集中理論學習碎片化并與技法練習結合,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時間進行知識串聯并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打破技法和理論之間的界限,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打開學生作品創作思路,提升學生的作品內涵及審美水平。以《民間美術》課程教學為例,深挖民間美術作品的藝術創作規律和文化底蘊,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從學生熟悉的民間美術形式和地方民間美術資源入手,減少學生與課本間的距離,拉進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到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其中的藝術規律,結合技法練習,更加直觀體驗民間美術藝術創作的特點,達到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不僅提升民族認同感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積累,讓美術理論教育更具有實踐性及應用性。
3.改變傳統理論課程評分標準,綜合考核學習成果。轉變教學模式就要相應的轉變課程考核方式,傳統的美術理論課程考試多以試卷為主,客觀理論知識和靈活運用相結合。主觀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課堂上增設學生發言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梳理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除了傳統的考試和論文形式外,更應注重學生將理論知識向實際轉化的能力,將理論學習成果體現在創作作品中,對創作進行系統的闡述表達,比空泛的論文寫作和試卷上死記硬背的知識點作答更具有教學價值。
4.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停留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意識和今后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所以不能只依靠課堂教學或是理論講授來完成,更重要的是依托專業優勢、社會資源、地方資源和思政教育契機來完成,最終達到美育的作用。從美育角度出發,辯論會、音樂會、戲劇戲曲演出,都可用來普及美育,充分利用藝術類高職院校的校內資源優勢,打通小學科,在大藝術專業的互通中增長理論知識。以《藝術概論》課程為例,藝術門類的理論介紹遠不如電影電視、歌曲舞蹈生動,利用校內不同院系同學之間專業討論及采訪問答、豐富校園藝術演出及展覽,又比學生在電視上看到的更加貼近日常,不僅豐富理論學習的渠道,也在專業互通的過程中對本專業有更加全面地認知,提升專業興趣,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做出更好地規劃。
創新豐富美術理論教育的形式能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在今后的發展中做到離開書本和課堂,在個人研究和專業技能發展中自主進行理論學習,積累專業知識,進而不斷提升個人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改變傳統美術理論教育的教學目的,是與美育工作相結合,互相輔助從而發揮更大作用。從美育的角度出發,結合高職院校美術理論教育教學現狀,探索如何將美術理論教育內容與技法學習、綜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從而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將理論教育與不同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技能訓練、學生就業需求等緊密結合,加強理論教育向學生就業實踐轉化,提高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增強就業能力的同時完成學生素質教育,讓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更具有現實針對性。
注釋:
①劉未鳴,韓淑芳主編.蔡元培,以美育改變中國[M].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01.
②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③陳傳席.高等藝術院校必須加強文化基礎課[J].美術,2001(07).
④錢初熹.當代發達國家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