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斌 孫瑩
(1.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 710068;2.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中小學生主要的生活與學習場域是家庭和學校,在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既要發揮家庭和學校各自獨特的作用,也要實現二者的協調與溝通[1]。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由于應試和升學的壓力,學校與家庭都只關心體育分值的提升,并不重視體育的育人價值。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深化體教融合,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完善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激勵機制[2]。該文件的發布為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提供了新支持,也為實現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家庭和學校作為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場域,進行體育教育的合作還面臨著學校體育的功利取向、家庭觀念的傳統束縛、協同育人的意識薄弱三重障礙。因此,該研究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內部模型,為消解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障礙提出了創新思路,以期為未來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學科在學校教育中都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2016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近視呈現低齡化趨勢及肥胖率繼續上升的現狀公布之后,體育終于被拉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人們將學生體質下降歸咎于學校體育開展不力,強化學生體質,提升學生的健康成為學校體育的第一要務。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各省市中考體育的分值逐年遞增,云南省中考體育的分值更是達到與語文、數學等學科同分的水平。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原本是國家和政府為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體育學科地位,增強人們體育觀念的重大舉措,但落地實施起來卻不孚眾望。中考體育分值的增加與學生升學、擇校等密切相關,所以直接導致學校體育中出現了非考試項目不學、考試項目強練的“應試體育教育”,還催生了社會專門針對體育考試提分而舉辦的“體育影子教育”。學校體育對體質強化和體育分數的功利取向,不僅使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意義喪失,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抵觸體育的不良情緒,而且也與國家頒布政策的初衷相違背。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念在我國家庭中根深蒂固,致使家長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格外關心,而對體育學科的重視始終不夠。“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念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意識形態,不斷地強化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學校教育態度的形成[3],使家長逐漸失去了“遠見”,變得“短視”。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學家長寧愿舍棄孩子身體鍛煉的時間,也要提高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初中家長雖然非常關注體育,但是關注的點卻是與升學有關的體育分數。高中家長則完全忽視體育的存在,只關心孩子能不能上一個好大學。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強力束縛下,不管孩子處于哪個學習階段,家長都只關注能改變孩子命運的分數,完全忽視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對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則是一種漠視的態度。在這種價值觀念下開展體育教育家校合作,不利于發揮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因此,樹立家庭體育的育人觀念顯得尤為重要。
青少年未來的成就,不僅取決于自身天賦和主觀能動性,還受其所處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唐漢衛曾指出,協同育人才是真正意義上“大寫”的教育,是教育發展到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4]。但實際上,我國家校合作衍生出了很多矛盾,教師與家長針鋒相對的場面并不罕見。如家庭方面,教師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導致家長工作一天身心俱疲,更有甚者則直接將作業布置在家長微信群,由家長負責告知學生作業內容。這種本應教師承擔的工作由家長代勞,致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負,十分反感家校合作。而在教師方面,面向家庭的教育培訓,也被認為是超出了傳統師生的范疇,增加了教師的負擔[5]。由于雙方合作意識的薄弱,導致學校對家庭教育過于依賴,家庭則對學校教育缺乏理解。因此,我國家校合作的進展始終停滯不前。
反觀國外,日本在二戰后就開始推行家校合作,但家長參與公共教育的意識普遍不強,而且由于經濟發展過快,還導致學校出現了“校園欺負”“逃學”等現象。于是,日本民眾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認識到學校教育問題的解決需要借助家庭與學校雙方的力量[6]。現如今,由于民眾觀念的轉變,日本的家校合作已經進入到常態化的階段。美國馬薩諸塞州丹佛學區的教育局局長諾德森曾感嘆:“學校需要家庭的幫助,與家長進行充分的、由衷的、及時的合作是我們成功的必要條件,就像陽光和雨露對植物的生長是必不可少的一樣。[7]”因此,家庭和學校進行合作就必須增強雙方協同育人的意識,這是順利開展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體育教育家校合作也是如此。
1987年,霍普金斯大學的愛普斯坦教授正式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交疊影響域”理論,該理論包括外部模型和內部模型,其中內部模型(如圖1)主要是指家庭和學校的部分。“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內部模型解釋了當家庭和學校相互交織時會產生交集框架,而處于框架核心的是學生,意味著學生在教育中擔任主要的角色,家庭和學校間的聯系和作用可能是機構層面的,也可能是個體層面的,但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交疊且持續累積的影響力[8]。
圖1 “交疊影響域”理論內部模型
體育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培養人的過程中發揮著其獨有的功效[9]。而體育教育不僅指學校體育教育,還包括家庭體育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受家庭與學校兩個場域的影響最大,而且家庭和學校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服務的。所以,推進體育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實現體育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孫洪濤團隊通過對我國6省區中小學的抽樣調查,發現只有20.5%的學校開展了家校合作,而對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課外體育活動安排等問題,僅有5.6%的學校會以家校合作的形式與家長尋求解決辦法[10]。基于“交疊影響域”的內部模型,發現我國學校尋求家庭合作的意識還很缺乏,對于體育教育的協同育人更是呈現彼此分離的狀態。由此可見,消解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障礙,必須要從學校做起,主動尋求家庭的合作,并以學校為主導將單方育人的模式轉變為家校協同育人的模式,改變體育教育家校分離的現狀,推動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聯動,最終實現“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重視學校體育的人文滲透是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基礎。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承載人類特定體育文化價值的社會活動,始終無法脫離文化要素而獨立運行和發展。作為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傳承人類文化、發展人類文化、培養創造新文化人[11]。由于升學和擇校的雙重壓力,“體質強化”和“應試體育”成為學校體育開展的主要價值取向。在這種背景下,學校體育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消減了體育的育人價值,致使體育教育開展家校合作也失去了其該有的意義。因此,學校體育必須摒棄功利性的價值取向,重視學校體育的人文滲透,為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做出表率作用。
3.1.1 學校應更新校園體育賽事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錦標主義”“小眾參與”的校園體育賽事早已不能適應當前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一方面,學生渴望參與體育比賽,尋求競爭帶來的快樂;另一方面,學校舉辦校園體育賽事的理念并未發生改變,參與者僅是各班選出的優秀代表,而大部分學生都是充當被代表者的角色。于是,學校的舊理念與學生的新需要就形成了一對矛盾,并且斗爭性不斷增強。這時,更新學校體育賽事的舉辦理念極其重要。新型賽事的理念倡導人人都有參與體育比賽的權利,引導學生形成“感受比賽過程”的理念,并培養學生“超越自我”的精神[12]。它不僅對傳播學校體育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還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校園體育競賽增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助力“體育強國”建設,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3.1.2 體育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特殊的存在,其授課地點不局限于教室,而是放眼于戶外;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需要身體的練習,還要學會思考;師生、生生之間交流方式豐富,教學組織形式多樣。這些本質特點要求體育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馬約翰就曾明確指出,體育“遷移價值”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轉變“應試體育”的態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體育的遷移價值,還要尋求來自家庭的幫助,與家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1.3 學校聯合家庭共同制定學生成長的體育檔案
體育檔案是學生體育成長的真實記錄,它的制定不僅可以滲透出學校體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還可以有效促進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制定體育檔案需要家庭和學校雙方的共同努力,從入學開始,由家長填寫學生的基本信息,然后轉交給教師,記錄學生在學校所學過的運動項目、體育測試的成績、體育競賽的榮譽、體質測試的水平等,并全面對學生的體育成長進行跟蹤,伴隨其升學持續記錄。體育檔案的制定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僅有利于家庭、學校、國家整體評估學生身體發展的水平,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對比,及時調整身體發展的不良狀況,而且在升學以后,還可以解決各個學段體育學習與健康成長信息的對接問題。
樹立家庭體育的育人觀念是施行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前提條件。家庭體育,不僅是指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的體育鍛煉,還包括家庭體育教育。家庭體育教育有2種實施形式,一是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對孩子進行體育教育;二是家長送孩子去社會體育機構進行體育教育。要想樹立家庭體育育人觀念,要做好以下幾點。(1)要促進家庭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使得全民的健康意識得到了提升,推動了家庭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促進了家庭體育的發展,為樹立家庭體育的育人觀念提供了有利條件。(2)學校要加大宣傳體育育人的力度。學校通過積極引導可以不斷地促進家庭體育的持續發展,強化家長的體育育人觀念,還可以促使家庭體育教育行為趨于主動化和習慣化。(3)要加強體育教師與家長的聯系。體育教師是國家培養的專業教師,在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加強體育教師和家長的聯系,不僅有利于家長掌握科學體育鍛煉的方法與知識,還能促進他們認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更有利于體育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
搭建體育教育合作平臺是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核心要點。家校雙方共同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雙方持有平等的觀念則是搭建體育教育家校合作平臺的重要基礎。“交疊影響域”理論指出,學校作為教育發揮影響力的制度化機構,在協調家校與學生間的關系方面起主導作用,其更應關心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以發揮教育合力[4]。所以,在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學校應起到主導作用以推動協同育人的整體發展。因此,搭建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平臺要重視以下4個方面。(1)校長發揮表率作用。校長是學校工作的領導者,他對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認識程度,決定了教師開展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深度和重視程度。(2)明確家校雙方平等的觀念。“交疊影響域”理論指出,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沒有主次之分,更沒有從屬關系,家校雙方都是圍繞學生進行影響,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具有共時性。(3)學校要為家長提供服務。學校通過為家長提供知識講座、教育培訓、家長課程等方式打開學校的“大門”,不但可以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學校,認識協同育人的重要性,而且學校也將得到家長更大的支持力度。(4)學校要多關心弱勢家庭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學校不僅要關注積極參與的家庭,更應該關注弱勢家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和階層思想的禁錮,他們對協同育人的態度并不明朗,這些社會地位較低的家庭往往不敢表明自己的想法,只能附和教師和其他家庭提出的觀點,對于體育教育家校合作更是表現出一種退縮的態度。所以,學校要對這些家庭給予更多的關心,教師應更加主動地與家長進行交流,引導其有信心參與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
課外體育作業的設計實施是體育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課外體育作業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家庭和學校間的雙向活動作為介質的體育活動,學校、學生和家庭的共同參與是其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8]。因此,設計和實施課外體育作業對推進體育教育的家校合作至關重要。(1)要對課外體育作業的內容進行創新。一方面,要根據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進行設計,作業內容應包括體能、技能和健康教育3個板塊。體能板塊的作業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進行設計,發展學生弱項身體素質;技能板塊的作業要根據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推動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形成;健康教育的作業設計,要以掌握體育健康知識和運動項目知識為主,提升學生對體育知識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在完成作業內容的設計后,應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將內容進行分層設計,提供多種難度的作業內容。(2)要對課外體育作業的完成形式進行創新。因為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各不相同,所以在作業完成形式上應充分考慮家庭的因素,不能給家長造成額外的負擔。因此,在完成形式上可以是由家長監督,學生個人完成,也可以設計為親子作業,由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還可以進入社區,借助社區的場地和器材完成課外體育作業。(3)要對作業批閱形式進行創新。體育學科的課外作業不同于其他學科,質量評判的標準難以量化,更難對其進行監督和評價[8]。因此,教師要根據布置作業的內容選擇評價的形式。如體能作業的評價,則需要家長的幫助,監督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并以拍照或視頻的形式通過網絡發送給教師;技能作業的評價,則可以通過下一次課進行測試,根據動作的熟練程度,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對進步明顯的學生要及時肯定,對于沒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查明原因,督促其認真完成體育作業;體育教育作業的評價形式需要根據作業內容來確定,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提交照片、視頻或者提交體育知識類紙質作業。
基于“交疊影響域”內部模型的體育教育家校合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著眼于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實現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這需要學校體育重視對學生的人文滲透、家庭教育樹立體育的育人觀念、家校共同搭建平等協作的育人平臺、創新課外體育作業的設計實施等,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體育教育家校合作運轉機制,切實發揮體育教育的育人價值,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