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馨 黃文軍 姚亞波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國家興盛,教育先行,“中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54個國家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1]。來華留學方面,“中國政府設立了絲綢之路”獎學金項目,助力“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此外,“中國還持續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目前在辦的各級各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2282個”[1]。2020年,教育交流受到影響,多國家采取關閉學校等措施,全球范圍內教師、學生流動大幅減少,大量教育交流計劃改變、延遲甚至取消。當下,特殊時期的國際化教育合作如何開展成了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較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化師資隊伍水平更是呈現出較為落后的水平,無論是人員結構亦或是師資水平遠未達到國際化的標準,這一現狀給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師資隊伍國際化是指不局限于本土人才資源,而是超越國家界限地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教師的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交流”[2]。教師作為實施教育引導者的同時更是受教者,但從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情況來看,地方高校對于其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工作并不重視,部分高校僅局限于國內教學理念,而且教學手段現代化、信息化程度更新遲緩。在這樣的勢態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化建設程度呈下降趨勢,更加加重了相應的國際交流渠道不足的情況,最后地方型本科院校的國際化交流水平達不到預期效果。這些問題都會限制應用型本科高校健康發展,無法讓其保持高質量、可持續性的發展。
通過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有效提升教師隊伍構造,且從內蘊上提升高校師資隊伍層次。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外籍教師的數量遠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同時在選拔外籍教師時因缺少相應的硬性準則,導致聘任的外籍教師會出現因其專業知識不足、教學經驗缺乏導致其無法勝任教學工作等尷尬境地,甚至個別外教帶有嚴重的地方口音及習慣,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反而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種種情況層層疊加,外籍教師的作用不能發揮預期作用。有些高校引入海外人才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本校教師的國際化培養。雖然各高校均陸續派出教師出國訪學、進修但派出數量有限,有海外留學經歷的老師僅占教職工總數的小比例,而往往一些交流僅流于表面,同時還缺乏后續的溝通與合作。
近幾年,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一些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相關的導向性的規定,但由于各應用型本科高校內部缺乏完善的國際化建設機制,讓其建設工作推進緩慢。如,國際化師資隊伍日常管理中,需多部門協作管理,沒有良好、完善的管理機制及保障,各部門都只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各行其是,無法有條不紊推進性的使師資隊伍國際化真正地落到實處[3]。又因其后續沒有健全的考核機制用以追蹤出國留學人員回校后的教學、科研等發展情況使得留學效果不盡人意。
“一帶一路”倡議為國內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與國際水平接軌提供了機遇,學校應在各項教育活動中重視教師國際化教育觀念的培養,并且累計形成多樣的合作形式。目前,我國高校從“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等區域合作層面,演化升級為“‘一帶一路’國際教育合作組織”。這些舉措步步體現我國教育國際化的重大進步,同時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著眼于組織框架下高等教育合作的機制體制、發展方向、資源分配等方面的整體構建,進而為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邁出堅實的每一步。
近些年,我國的教育軟實力大幅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仍存在交流形式單一、政策制定呆板、辦學質量不穩定等復雜情況。如何提升與沿線國家教育政策的進一步合作并且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成了大家的關注焦點,“國家應全面出臺跨境教育認證與跨境監督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當地政府應積極與沿線國家建立多層次的聯系,從政策互通、經貿互通到文化融通,進而建立更深層次的高等教育合作”。在我國對外合作辦學初期,政府或國家層面的支持不可或缺,尤其辦學法規的完善和穩定性都對合作辦學的良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了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合作,雙方還需要做好充分的政策和教育機制的前期準備,全面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使雙方在課程互認、學分互認、學歷互認及資格互認等領域充分對接,提高其擇業價值和含金量。同時提高教育管理機制的兼容性。《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頒布后,我國已與沿線24個國家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這一舉措使得青年人對國際化教育交流有了進一步的熱情及心理保障。
高校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堅持“雙線共軌”原則,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統一,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應用型地方高校受師資隊伍人員結構相對單一,師資學歷背景層次整體不高,因此,應當“引進來”與“走出去”雙管齊下,運用這兩條方式組合出一支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表1 2015年至2019年普通高校聘請外籍教師學歷情況統計表
1.加大力度“引進來”。海外高層次人才主要分為外籍教師或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本國教師兩類。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提供的近五年普通高校聘任外籍教師學歷情況的數據(表1)來看,2019年較2015年我國高校聘請外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歷的人數增長約48%,而本科及以下學歷的人數減少約17%。這一數據表明,現如今我國高校在聘請外籍教師時,越來越重視引進國外高層次教育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授課,或是通過組織科研合作、熱點專題講座、教育論壇及學術沙龍等方式推動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同時學校應打破傳統招聘方式,對學校緊缺人才啟動綠色通道并在項目、經費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大對具有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力度,從而吸收更多優秀的海外人才。
2.健全制度“走出去”。吸收和培養具有國際化水平人才是優化國際化師資隊伍的有效途徑,應用型本科高校應鼓勵教師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把握各種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科研動態使教師國際化視野更加開闊,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同時提高科研水平。2015年6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與浙江萬里學院合作共建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2016年“浙江萬里學院外國語學院陸續成立‘中東歐教育文化研究所’‘捷克語言文化中心’‘俄羅斯語言文化中心’”,目前已舉辦三期“捷克特色班”學校先后派多名教師赴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教授漢語課程、舉辦講座、文化沙龍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探討,從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設立完善的人才獎勵機制,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如教育、交流專項基金根據學校自身發展需要做好學科布局規劃,有目的地完善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加強與國外高校合作,從專業課程設置、指定專業領域教師對調、建立不同層級教師相互交流機制等方面為教師創造更多面對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機會。

圖1 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教育培養方案及目標
根據國家需要和留學人員的意愿,合理引導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學習,教師應確保線上課程與線下進度相同。除了以項目為單位的交流方式以外,成立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交流團隊,以團隊為單位與國外相關學科、專業做針對性的學習、交流,并在此過程中共同學習、進步。
出國交流的師資隊伍由傳統的漢語教學轉變為各專業領域的一線教學,著力提升對外交流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并作為核心交流項目,采取線上線下“齊步走”同步推進,提升我國師資隊伍在國際教育行業的綜合水平,進一步增強參與交流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和全能性。
隨著交流方式逐步轉變為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對師資團隊的在線教育水平、在線溝通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時期,教育資源逐步向全面信息化轉變。擴大國外精品教育資源“引進來”的寬度和廣度,加強中國精品教育資源“走出去”,探索形成統一接口的信息化交流平臺,這樣在減少人員流動的同時,降低教育交流所受影響,為國際間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育國際化為深化‘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智力、人力、技術、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而教育國際化的全面實現離不開師資隊伍全面提升,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是體現“一帶一路”倡議教育資源共享理念的重要延伸,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特殊時期的歷史條件,積極探索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合作的路徑,探索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思路,促進教師進步、學校發展,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