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華
(甘肅省嘉峪關市實驗中學 甘肅嘉峪關 735100)
任繼愈曾經說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在于文化傳統,而繼承傳統最重要的是靠歷史教育。初中歷史的教學目標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在幾千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曾經發生什么,而且要讓學生從發生過的這些事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民族的美德傳承下去。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基礎教育,一項公民教育,一個國家如果想要經久不息,那么愛國主義就是前提。愛國主義教育缺乏,人民守不住自己的國家,一切都是一場空。
現如今,社會中出現了個別人為了一己私利做出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教師在初中歷史課中宣揚愛國主義情懷,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堅定信仰。小巴特勒曾經說過,有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沒有信仰卻將一事無成。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宣揚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仰,不僅能促進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能讓學生無論何時都能保持初心,堅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師的首要教育目標不是教授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我國也實現了和世界接軌,在和世界各國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一些不良思想的侵入會影響我國初中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我國的教育已經有了幾千年的傳承,自古以來就是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高中。不管在學校、家長,還是初中教師的角度,把學生教育成高分人才,讓學生考取一所好高中仍舊是首要的教學目標。受大環境影響,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已經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宣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性,但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有效地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會隨自己的心意而走。如果教授的內容是他們不喜歡的,或者教授知識的方式他們不喜歡,學生基本不會認真聽教師講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要注意方式,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宣揚愛國主義的效果,還會讓學生厭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采取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宣揚愛國主義。
例如:在教授鴉片戰爭時,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選取了相關的影視資料導入了課堂教學內容。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給后人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很多導演都選擇把這段歷史搬上大熒幕。關于鴉片戰爭的影片非常多,學生平時也都觀看過,但是有的影視劇對歷史的還原度不夠高,歷史教師在選取資料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和歷史高度契合的資料,佐證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認知。教授完課堂內容,我又以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了禁煙功臣林則徐的一生。最開始林則徐是受了道光帝的命令去禁煙,但是英國打過來后,他卻被推出去當了擋箭牌。為了能和英國和解,林則徐兩次被貶,最后被發配到了新疆。即使這樣,林則徐關心的也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國家的生死存亡。他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詩不僅是林則徐愛國之情的寫照,也是林則徐剛正不阿的表現。我借故事宣揚愛國主義情懷,更能觸動學生的神經,讓學生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時刻都要以國家利益為重。
如今我國綜合國力強盛,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危機意識是什么時候都需要具備的。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它映照著無數朝代的更迭,朝代的覆滅和其領導者貪圖享樂有一定的關系。在宣揚愛國主義情懷的時候,歷史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在國際大舞臺上,沒有永恒的朋友,落后就會被欺負,中國近代史已經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例如:在教授五四運動時,學生都能從課本內容找到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雖然學生也能得出“弱國無外交”這一理念,但是他們卻難以通過那段屈辱的歷史,聯系到現在國際格局。在很多學生看來,現在中國跟許多國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歷史只是歷史,并不適用今天的國際局面。其實,今天和中國和平相處的國家,很多都是曾經欺辱中國的國家。我強化了學生的憂患意識,還給他們分析現在仍處在戰爭中的國家的嚴峻形勢,讓學生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為何要居安思危。在我的培養下,學生明白了學習知識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國家的事無小事,只要事關國家的榮譽都是大事。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已經淡化了愛國主義,忘記了該怎樣去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以及民族榮譽。這個時候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結合實時熱點新聞,讓學生明白愛國主義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國家,我們維護國家,國家也為我們提供安定平穩的環境,維護我們的利益。在結合熱點新聞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引出相關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熏陶的時候也能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
例如:關于疫情,我特意給學生講解了中國的抗疫過程。在國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費用非常昂貴,國家要求公民自己買單。只有中國能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安全,治療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在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的時候,在我國醫護人員以及志愿者們的身上最能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只為救國家于危難。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始終戰斗在疫情的第一線,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學習。在學生被鐘南山院士的事跡感動之時,我又為學生擴展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為國家鞠躬盡瘁的故事,繼而聯系到了歷史課本中建國后中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通過這些愛國事跡的學習,學生明白正是因為無數國人熱愛著我們的祖國,為祖國奉獻出了一生,我國才有了今天繁榮昌盛的局面。
由于初中生的個性差異,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習慣、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導致教師在制定教學方式時,必須嚴格按照初中生的特點出發,立足教材,深度挖掘其中的傳統美德因素,做好傳統美德的滲透工作。
例如:在講春秋五霸時,我結合教材內容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這一歷史典故,讓學生從中感受歷史人物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等精神品格。與此同時,我又為學生引入了另一典故“愚公移山”,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古人身上高貴的精神品格。同時,我為學生滲透了堅持不懈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借助榜樣的力量讓他們體悟堅持的積極意義,促使其將這種精神內化為他們自身精神品質的一部分,最終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的缺點,提升道德境界。
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在探索與思考中理解傳統美德的內涵,進而在思想上得到提升。為切實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與積極性,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身心發展特點與他們的學習習慣,抓住關鍵教育節點,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主動思考。
例如:在戰國七雄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在教學前充分研究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入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典故,然后讓學生分析荊軻身上具備哪些優秀品質。在學生的分析與討論中,他們從中發現了荊軻對國家的熱愛與忠誠。這樣一來,學生在自我思考中,對傳統美德的認知也變得更加深刻。
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歷史知識中發現愛國主義情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把愛國主義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初中生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們也懂得舉一反三,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中宣揚愛國主義,使學生對愛國主義有了深刻認識后,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發現的愛國主義小故事,并分享心得體會。在學生講解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時,教師可以對正確的思想加以鼓勵,對錯誤的思想加以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正確認識愛國主義精神,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在歷史教學中宣揚愛國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讓學生從心底產生民族責任感,自覺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歷史教師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宣揚愛國主義,讓家國情懷在每一個學生的心底生根發芽。具備中華傳統美德,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還能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