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之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河池 547000)
本學期,我主要給20級的學生講授《機械制圖與CAD繪圖》這門課,該班均為普高班學生,他們喜歡學習,善于合作,能夠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需求解決方法。隨著教學內容的加深,學生們表示聽不懂,無法想出實體模型的形狀、內部結構,單靠圖片、軟件上課,我口頭表述,也只是對牛彈琴。我也曾利用橡皮泥、紙盒等工具制作模型輔助教學,但模型的制作速度慢,需求大,模型小且不易觀察,此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經反復思考與實踐,我發現,將UG應用于《機械制圖與CAD繪圖》中,可以現場建模,快速出圖,解決了教學的一大難題。
UG是一款集CAD/CAE/CAM于一體的三維軟件,具有建模、仿真、工程圖、加工等模塊[1],可以完成產品設計、性能分析以及數控編程過程。建模模塊可以利用草圖建立三維模型,制圖模塊可實現三維圖與二維圖的轉換,直接生成剖視圖、局部視圖、基本視圖等,學生可以直面觀察二維圖線條來自于三維圖哪個部位。仿真模塊可對數控加工過程進行模擬仿真,實現自動編程。裝配模塊可進行零部件的裝配,建立爆炸圖,逐一觀察各個零部件[2]。
現代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利用PPT、微視頻、實物等輔助教學,但PPT中的圖形多數為靜止,不利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零件,而從各種素材庫中找到的微視頻也并不完全符合教學的要求。教學無模型,教師上課無實物,指導學生學習很費力。這就需要教師課后花更多的時間制作模型,或者把制作模型的任務作為課后作業,交代學生完成,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模型太小、數目少也不利于學生觀察學習,教材更新換代較快,圖形也各有差異,制作模型永遠是治標不治本[3]。
該班學生均為普高生,高中學生之前尚未接觸此類課程,一開始接觸本門課程,學生表示出較大的興趣,也較快地掌握了CAD的基本操作,能夠繪制平面圖形,隨著教學內容的加深,學生出現了極大的兩極分化現象:一些學生繪圖速度快,準確度高,一些學生繪圖錯誤率高,如:不知相貫的兩個體是哪個?無法想象基本體截斷后截斷面的形狀。教師為了保證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知識點,就會降低教學進度。
《機械制圖與CAD繪圖》常常要根據正投影作圖原理和方法繪制出基本體、截斷體、相貫體等圖形的三視圖。繪制簡單基本體時,多數學生可以依據圖形、空間想象能力畫出三視圖,如繪制圓柱的三視圖,我可以利用水杯等實物作為模型引導學生畫圖。而繪制截斷體時,利用UG可以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如圖1正六棱柱被一個正垂面所截,畫出其截斷體的三視圖。用UG建模,找出截平面與立體表面的交點,找出交點的投影同時區分各點投影的可見性,依次連接各點,即可畫出截斷面的三視圖。UG中,切換到草圖模式,修改正多邊形的邊為5,即可變成課堂習題,讓學生繪制正五棱柱被一個正垂面截斷后的三視圖,如圖2。

圖1

圖2
組合體主要分為疊加式、切割式、綜合式,繪制三視圖,往往采用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形體分析法即假想將組合體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形體,再分析其組合方式、表面連接方式等[4],如形體間表面連接方式是否存在相切或者相錯的情況。這對于基礎較差、空間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也會喪失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UG中,可以建立模型,通過旋轉、平移、隱藏的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觀察圖形,依據圖形想象出物體的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等,知道應該用什么線形畫圖,知道如何利用“長對正、寬相等、高平齊”原理作圖。如圖3,在繪制軸承座的三視圖時,利用隱藏功能分別顯示支承板、底板、圓筒、助板,或者只顯示相連的兩個部件,實現對組合體的分解,便于觀察其表面連接方式、相對位置關系。

圖3
對于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的零件,我們通常采用剖視圖的方式繪圖。想象力較弱的學生,無法想象出將物體剖開后,哪些線型該改為虛線,哪些線型無需再繪出。沒有實物或者相應的視頻作為輔助,課堂教學難于上青天。UG的截面模式就可以將物體剖開,自動隱藏處在觀察者和剖切面之間的部分,學生可以直面觀察物體剖開后的狀態,區分出從視圖變成剖視圖后線型的變化。
用UG制作虛擬模型,節省了手工做模型的時間,也能提高大家的建模能力。課堂上,在講解組合體的繪制時,教師使用UG建好模型,將模型從主視、俯視、左視三個方位擺放觀察,講解“長對正、寬相等、高平齊”的三等關系,說明哪條線是模型中的哪部分,并讓學生對照模型一條線一條線畫出三視圖;在講解部件的表面連接方式時,可對模型進行拆分,講解模型的組成部分,觀察各個部件的表面連接方式,從而得出部件相切、相交、相鄰時二維圖的畫法,也可利用UG的制圖模塊畫出組合體的三視圖,刺激學生感官。課堂中還可以隨時補充、減少模型,使模型貼近課堂教學,有了模型,學生的認識、分析、記憶能力明顯增強,有了模型的渲染,學生的配合,課堂氛圍好轉[5]。
未將UG運用于制圖課前,由于模型的缺乏,教師只能根據現有的模型教學,教師教什么,學生一味地學什么,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對知識的思考,只會機械地接受知識、記憶知識、做題、畫圖,當遇到不同的圖形時,多數學生往往不會舉一反三,缺少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UG的使用,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模型,引發自身的思考,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填鴨式的理論知識教學講解,防止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的現象。
優秀的課件可以提高課堂效果,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用UG制作的教學模型,可以多次循環使用,可以修改某個尺寸重新生成模型,或者稍微改變草圖、改變部件的連接方式、組合方式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模型,模型的使用率高,靈活性強,利用模型的多樣性還可以制作不同的習題,豐富課堂習題,模型的多樣性豐富了教學資源,也為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提供便利。
UG中,模型的擺放位置不同,利用制圖模塊生成的三視圖也會不同。建立模型前,應先觀察題中模型的擺放位置。如圖4(a),讓學生畫出開槽六棱柱的三視圖,觀察圖形,可以發現,六棱柱有兩個側面與正面平行,開槽的方向亦與正面平行,根據制圖模塊生成的三視圖如圖4(b),此為該題的正確答案。現將六棱柱旋轉一定的角度放置,如圖5(a),其生成的三視圖如圖5(b)。可以明顯看出,同一尺寸的模型擺放位置不同其三視圖不同。教師授課時如不能依據題目準確建模,便會影響學生的判斷。

圖4

圖5
三視圖的形成主要是利用正投影的方法來實現,由投射線經過三維實體,在水平面、正平面、側平面得到二維圖形,實現“三等關系”。在我國,我們主要利用第一視角得到三視圖,而在國際間的技術交流中,常常會遇到第三視角畫法的圖紙。UG的制圖模塊,提供了第一視角、第三視角來獲得三視圖,如圖6,視角不同,三視圖亦不同。

圖6
將UG應用于《機械制圖與CAD繪圖》這門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課堂氛圍,學生變得愛學、會學、會思考、會舉一反三。兩種軟件的結合也對老師有了新的要求,教師既要熟悉制圖課的理論知識,熟悉Auto CAD軟件的操作,也要熟練應用UG NX軟件,這樣才能更好地將UG NX軟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為課堂教學添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