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柱
(湖南省株洲市外國語石峰學校 湖南株洲 412000)
“銜接”,顧名思義,便是將前后兩種屬性相同的事物相互連接,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是一種通過將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在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連接與過渡的教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確保學習上的連貫性,讓學生能夠以原有的數學知識為基礎開展高中數學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理解。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不管是教學內容上還是學習活動中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不僅需要接受新教材,還要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及新集體,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數學學科內容、結構等都與以往的數學教材有所差異,這也進一步導致初高中數學教學脫節問題日益突顯。目前,面對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部分學生對其產生排斥心理,加上有些學生的初中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導致高中數學學習更加吃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較為困難。為此,初高中數學的銜接便能夠有效穩定學生情緒,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適應新的教材,進而不斷提高數學成績[1]。
新課標背景下之所以要促進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的開展,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教材的變革與深化。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圍繞教材進行,所以,教材是數學教學的載體,也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伴隨課程改革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也會隨之出現,而新課程改革之后的高中數學教材盡管在難度上有了明顯的降低之勢,但相較于初中數學教材而言,其難度還是比較高的,高中數學教材特點具體體現在容量大、內容抽象以及起點高三個方面。1.高中階段數學教材必修課本有五本,涉及高考考查的選修內容,理科有三本,文科有兩本,并且,在高考選做題中還涉及選修4系列中的三本課本,這也進一步體現了高中數學容量大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高中數學教材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其知識點有所增加,課容量也隨之提升,進度上也需要加快,同時靈活性也有所提高。2.內容抽象的特點體現在新課標高中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數學符號及數學術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要理解這些符號與術語的含義,還要通過運用數學符號與術語開展推理與運算,這對于剛升入高中階段,抽象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2]。3.起點高特點主要體現在數學教材編排體系上,“函數”與“空間立體幾何”都在高一學年教材上,與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思維水平不一致,進而出現知識脫節與能力斷層等問題,盡管高中數學教材縮減了很多內容,但由于受到高考的牽制,教師在教學中也不敢隨意降低教學難度,所以,針對高中數學教學,非常有必要實現初中與高中數學教材的相互銜接,以此構建起知識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的過渡。
其二,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的不同。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年齡與階段性特征,初中階段的學生其數學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與經驗型思維為主導,而高中階段的學生主要以理論型與抽象性思維為主,并逐漸朝著辯證思維方向不斷發展,初中升入高中之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思維層次上的跳躍,進而導致學生產生不適感。為此,以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通過采用螺旋式教學方式等來實現學生思維方式及其思維習慣的過渡,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這也進一步說明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的必要性。
其三,學法與教法的改變。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一般都講解得比較細致,還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學生在考試時只需要準確記住概念、公式等,并熟知教師所講的同類型例題便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因此,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需要依靠于教師,其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及歸納總結等方面較為缺乏。進入高中階段之后,數學教材內容的增多導致教師并不會對所教知識進行更細化的講解,并且只會選擇典型題型進行講解,在教學方法上以設導、啟發等為主,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思維品質的培養,這就會讓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習慣及教法上產生不適應感,在聽課過程中也會出現思維障礙,常常會跟不上教師的思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新課標數學教學,教師盲目提高教學標準,增加教學難度,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沖突,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法,采用初高數學銜接教學,幫助學生逐漸適應新教材,并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以舊知識為基礎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保障[3]。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個體在遇到新的刺激時,總是會嘗試著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它,以此來達到平衡,而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是引起認知結構的一種新建構。”新課標高中數學教材盡管刪減了一些內容,但在總體的內容容量上還是比較大的,這對于剛上升到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往往會出現知識上的脫節,所以,針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教師一定要先從知識上進行有效銜接,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結構,通過新舊知識的銜接對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思維的轉變。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三章直線與方程的第二節的復習課,該節知識目標為利用直線方程的五種形式求解直線方程,而五種直線方程的形式主要包括點斜式、斜截式、兩點式、截距式、一般式,其中的一般式Ax+By+C=0(A,B不全為0)與初中接觸到的二元一次方程內容有關聯,為此,教師可以給出例題作為導入,進而實現內容上的銜接。
例題:點O為坐標原點,平面鏡OQ可以繞點O旋轉,且OQ的長為3,點B在軸y上,當平面鏡OQ在y軸負半軸上,點B是OQ的中點,此時從點A(3,0)發射的激光恰好能打到點B處,且激光照射的方向始終不會發生變化,求入射光線AB的直線方程。如圖。

以例題為引導,讓學生結合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直角坐標系等知識點求出入射光線AB的直線方程,進而引出直線方程的一般式,通過知識上的銜接構建起初中與高中數學的聯系,進而逐步實現知識上的過渡,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個體差異性體現在學生的每個階段,這也導致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各不相同,由于學習方法是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與認知而選用的一種對數學知識進行內化與理解的方式,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會常常依賴于教師的總結與歸納,高中階段數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數學思維等,所以,進入高中時期之后,大多數學生倘若依舊采用初中時期的數學學法,必定會跟不上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思維。為此,基于新課標背景的高中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法上的銜接促進初高中數學的有效銜接,以便讓剛進入高中階段的高一年級學生在學法上能夠逐步接受內容較多的新教材知識。一般的學習步驟主要分為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課堂小結,簡單來說便是預習、上課、整理、作業以及復習總結,例如,“直線方程的應用”教學復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對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讓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獨立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回答,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歸納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針對直線方程的應用復習,在開始階段可以先安排學生結合學案自主進行學習,之后根據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隨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繼續探究,學生對學案中設置的問題逐步解答之后,則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從依靠教師歸納過渡到獨立歸納與思考,進而實現學法上的銜接[4]。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一般都會對知識點進行較為細致的講解,而高中數學由于新課標教材中知識容量的增加,大多會采用引導的方式開展教學,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思維能力上都會出現明顯的不足,進而導致知識與思維上的斷層。所以,針對高中數學教學,教師需要通過教法上的銜接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上的過渡,例如,生活式教學法、新舊結合教學等,從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思維結構出發,通過教法上的銜接促進學生高中數學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高一年級是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的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階段,對初中時期的數學還有一定的記憶,所以,開展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既可以幫助學生對初中知識進行鞏固,還可以為高中數學學習奠定基礎,進而順利過渡到高中學習中,促使學生盡快完成初中到高中角色的轉變,并從學生的認知基礎與學習能力出發,選擇與高中數學內容緊密相連的初中知識,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實現思維的層層遞進與躍遷,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