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萍
【摘要】文章通過幼兒園管理實踐和文獻的研究,總結出我國目前幼兒園教育管理主要存在的四個問題:幼兒教育“小學化”、教學方法不成熟、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師資綜合素質較低。對此,提出了管理對策,即建立符合幼兒發展特征的教學模式,建立適合幼兒成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加強家園、社區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幼師能力培訓制度,加強激勵幼師。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管理;幼師;問題;對策
一、前言
學前教育對于人的認知、社會性、人格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發展的基礎[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將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定為近十年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為適齡兒童提供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2]。在我國,學前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國家對其教育體系和教育標準尚無明確的統一的標準[3],因此幼兒園管理對幼兒園整體教學規劃和教育質量起決定性的作用。本文將基于幼兒園管理實踐和相關文獻,梳理我國目前幼兒園教育管理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總結相關經驗,以期為幼兒園管理者提供可供參考的管理對策。
二、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
雖然教育部多次強調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教育模式,但是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與社會應試教育觀念有關。部分家長認為學前教育應該為小學階段的教育打下基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對幼兒園的評價更側重于教學結果,而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態。在國家尚未出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監督管理機制的情況下,家長的觀念對幼兒園管理者的決策和幼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部分幼兒園仍會融入小學化教育管理模式,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偏離學前教育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基本領域或為五個領域詮釋錯誤的觀點,運用不符合幼兒心理發育特征的教學方法,過于重視教學評價的結果[4]。一些研究表明,提前讓幼兒進行超出其認知范圍以及超負荷的學習,會降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不利于其身體發育[5]。此外,“小學化”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會降低幼兒探索性的求知能力,扼殺其創造性。學前教育“小學化”是以損害幼兒長遠發展為代價的短期超負荷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近些年來幼兒園雖有意削弱幼兒園“小學化”的教育模式,但均各自為政,改革變化不大,難以擺脫“小學化”傾向的本質。
(二)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一項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發現,幼兒整體心理健康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較突出的心理問題體現在意志力、注意力、適應性、自我意識和性格這五個方面[6]。雖然一些心理狀態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而轉換,但是部分心理狀態需要在幼兒時期得到良好的引導才會有所改善,否則將會對幼兒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乃至性格產生重大影響。目前國內大多數幼兒園教育更偏向于幼兒認知的教育,而忽視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只有少部分幼兒園開設階段性的心理健康課程,但其課程內容不貼合實際,難以運用于生活,且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教學效果不佳。
2.部分幼兒園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局限于部分認知或行為存在問題的幼兒,且教育手段和方法比較單一,難以發揮作用。
3.未考慮到家園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3~6歲的幼兒,認知能力不足,缺乏自控能力,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絕大部分幼兒園只考慮到幼兒在學校的教育,缺少對家長的健康宣教。
(三)教學方法不成熟
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學前教育應通過游戲活動來傳遞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幼師雖然能夠認識到游戲對于幼兒認知發展和學習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在教學環節加入游戲,而不是將知識融入游戲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設計上,未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征和認知水平,沒有針對性地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生硬地搬用和融合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課程組織上,忽視與幼兒的溝通和反饋,缺乏合適的課程管理方法。在課程結束后,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流于表面,缺少反思。整體來看,目前幼兒園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不成熟,未將幼兒認知特點和需要充分結合,教學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導致教學質量不佳。
(四)師資綜合素質較低
隨著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近些年來我國幼兒園師資隊伍逐漸壯大,幼師整體學歷水平得到提升,走向師資專業化的道路,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師資綜合素質尚未得到全面提高。大多數幼兒園師資隊伍不穩定,以20~30歲的年輕人為主,畢業于專業師范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年輕幼師雖然具備學前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幼兒教育創新式的教學方法,但由于經驗不足,運用相關教學方法時只能停留在表面,缺少教學反思。年輕幼師對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容易磨滅主動性。雖然不少幼兒園開展了階段性的發展能力培訓,但是一些幼師對自身尚未有明確的發展規劃,更多將教學能力培訓當成負擔而不是自身發展的階梯。從社會層面來分析,目前國內大部分幼師對自身職業認可度較低,在工作中缺乏積極性,辭職率較高,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幼兒園師資隊伍偏年輕化且不穩定,綜合素質較低,難以通過階段性的培訓來提高整體素質。
三、幼兒園教育管理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符合幼兒發展特征的教學模式
幼兒園應順應時代和科學的發展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論,結合學前教育的專家、幼師、幼兒家長代表的建議,在國家和地區有關要求下建立一套符合本園區的教學模式。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學前教育的目標,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應貼合實際來設計教學內容,為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提供教育環境;發展和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完善教學組織和管理策略,加強教學互動;定期開展教學活動的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輔;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反思,針對教學活動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進行討論,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應始終以幼兒為中心,創造良好的游戲與教學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建立適合幼兒成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
“小學化”傾向是在家長的錯誤觀念以及市場經濟的驅動下產生的。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社區的支持。
首先,幼兒園應通過各種渠道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了解3~6歲幼兒的學習特點,引導家長轉變觀念。
其次,幼兒園應開展家長學校,向家長、社區倡導正確的教育觀念,阻止非正規培訓機構不正確的教育思想的傳播。
再次,結合深圳雙職工的實際情況,幼兒園應大力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利用園所資源,開設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特色活動,既有利于幼兒成長,又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三)加強家園、社區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各幼兒園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議以游戲的形式開設,教育內容應貼合幼兒實際。
其次,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可通過在微信群發布信息、視頻課程等方式向家長宣教關于幼兒心理發展的知識,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幼兒園和家長應注重對幼兒異常心理狀態的識別,及時幫助幼兒走出負面情緒,對于長時間出現異常心理狀態的幼兒,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專家的幫助。
再次,幼兒園應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建立家長學校,面向家長、社區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以點帶面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環境。
最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課程,加強和幼兒家長的溝通,還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完善教育體系,由政府、幼兒園、家長共同努力為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四)完善幼師能力培訓制度,加強激勵
幼兒園應科學構建教師隊伍,根據年齡、教齡的特點,形成老、中、輕階梯式教師隊伍,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激發幼師教學活力和潛力,提升其綜合素質。
首先,幼兒園應制定科學合理的中長期培訓制度,為每位教師量身定制適合自身發展的培訓計劃,使其職業有目標有方向。
其次,幼兒園應采用以老帶新的模式,激發老教師的責任感以及為新教師的學習建立良好的渠道,為經驗與創新意識的交融碰撞創造環境。
再次,幼兒園應設計梯度式的幼師職業晉升機制,使幼師職業層級與薪水掛鉤。
再其次,幼兒園應開展階段性的幼師教學能力培訓,逐步提升其教學水平。在相關教學考核中,應注重教學實踐的效果,特別是過程性評價,其考核結果與晉升掛鉤。
最后,幼兒園應加大對幼師的保障力度,保障幼師的合法權利,規范幼師的聘任制度,進一步關愛和激勵幼師,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提高幼師整體的待遇。
【參考文獻】
龐麗娟,胡娟,洪秀敏.論學前教育的價值[J].學前教育研究,2003(01):7-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朱玉紅,龍玲.試論幼兒園管理的專業化發展[J].教育現代化,2016,3(32):169-173.
陳斐.從幼兒園管理視角下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J].學周刊,2019(18):168.
朱迪.淺談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23(02):94-96.
郭鐵成,曾凡梅,劉忠義.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J].新課程研究,2020(0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