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學明
“雙減”猶如一劑藥方,直擊教育當下的痛處。作為育人主體的學校,當按著這份“藥方”尋藥治病,糾正錯誤的教育觀念和行為,重構良好教育生態。
追根溯源,深刻認識“雙減”的意義
思想比行動更重要,思想認識不到位,行動必然打折扣。當下的教育備受詬病,主要在于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窄化為教學,教學窄化為知識點講授,知識點講授窄化為應試策略,最后的目標僅剩下升學。全民走上補習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背離了教育初衷。
目前,許多學校仍然對“雙減”持觀望態度,依然把升學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個人認為,之所以觀望,是對“雙減”政策理解不到位。在“雙減”文件出臺之前,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已十分嚴重,從個體到國家,都在承受著難解之痛。一是學生之痛。學生基本被禁錮在文化學科學習上,過量的作業和過度的補習,重復的學習和超前的學習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心理問題頻出。二是家庭之痛。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家庭的最大負擔,每天的作業輔導、疲于奔命的補習班、高額的補習費耗費了家長大量的精力,加重了經濟負擔。家長日益嚴重的教育焦慮也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三是學校之痛。家長以升學為追求,學校以升學率為導向,教育偏離課程標準,文化學科比重不斷加大,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加重,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學中,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惡化,教師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降低。四是社會之痛。全民的教育焦慮和“內卷”,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宣傳,讓家長在教育問題上無所適從,大多盲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追逐所謂的優質資源。因為不當的教育理解和行為,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降低。五是國家之痛。無論是學校功利化的教育做法,還是校外培訓機構的過度培訓,都偏離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違背了學生的成長規律。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一代人的身心健康,還可能無法培養出合格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落實“雙減”,學校到底“減什么”
在學校層面保障“雙減”政策落地落實,至少要做好四個方面的“減法”。
減掉多余的教輔。“一科一輔”政策雖然實施多年,但學生的書包并未真正“減”下來,從越來越火熱的教輔市場可以感受到,學科教輔還是流向了學生書包,主要學科有兩三門教輔的不在少數。秋季學期以來,武漢市光谷第四初級中學從源頭上控制學生作業量,嚴格落實“一科一輔”政策。學校備課組精心調研,精選一本最合適的學科資料,“一輔”以外,不允許使用其他教輔。
減掉過量的作業。學校實行嚴格的作業管理制度,各學科備課組制訂作業指南,形成作業規范。學科組根據教學進度形成一周規劃,提前公示作業計劃;班主任根據學科作業量實施動態管理,適當增減班主任學科作業量,保證每天各學科書面家庭作業基本平衡,作業時長不超過90分鐘。學生作業分為基礎題、能力題、綜合題三個層級,對應班級三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都能“吃得完”“吃得飽”。
減掉頻繁的考試。考試是增加學生心理負擔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家庭教育中親子矛盾的重要根源。過多的考試不僅給學生增添了負擔,也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秋季學期以來,學校停止了周測、月考以及和其他學校的聯考,主要通過作業評價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減掉偏頗的評價。不少學校從四、五年級就開始對標升學率進行評價,讓學生時時處于一種升學壓力的恐懼中,唯恐被“分流”下來。學生求學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身體和心理同步發展的過程。學校如果將過程瞄準單一的目標,使學生喪失了全面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揠苗助長、得不償失。減掉偏頗的評價,就是減掉“唯分數”的評價方式,建立多元評價系統,鼓勵學生多元發展,讓每個學生被看見,讓每個學生發現自我。
落實“雙減”,學校應該“增什么”
“雙減”的目標是減負擔,本質是提質量,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形成全面的質量、科學的質量、可持續的質量。學校做好“減法”之后,也要做好相應的“加法”,提質增效。
增強課堂實效。課堂永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學生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上度過,沒有課堂的高效,定然不會有教學的高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學校聚焦課堂,形成“學本課堂”理念和日常教研機制。學校提出教師成長在課堂里,學生成績出在課堂上,把師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形成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是課堂的主線、學情是課堂的基礎、學法是課堂的關鍵、學力是課堂的目標”的“學本課堂”理念,扎實做好每日的課堂觀察與研究。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參與度、專注度、主動性得到提升,學校守住了課堂育人的主陣地。
增強課程供給。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跑道,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就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載體。學校要轉變“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念,更應建立起多樣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擁有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學校在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堅持開齊開足非考試學科課程基礎上,形成了“儀式課程”“榜樣課程”“節慶課程”“社團課程”“特需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等系列校本課程。學校把每天的課后托管分成兩個時間段,第一時間段輔導學生作業,第二時間段開展閱讀、社團、體育等活動。在豐富的課程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變得更加自信、陽光、健康。
增強作業精度。作業是“雙減”的核心內容,減量后的作業如何保證學生的學業水平是一個重要課題。學校、教師和家長要轉變觀念,要知道練習并不是重復的次數越多就越好。科學證明,學習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過度練習反而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抑制作用,不利于進一步的學習。學校和教師需要在增強作業精度上下功夫,一是增強能力訓練的有效性,改變以往重課堂研究、輕作業研究的現象,讓作業訓練對準目標要求;二是把控作業內容的層次性,作業設計應該指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三是注意作業反饋的及時性,做到有發必收、全批全改,教師要對學情心中有數,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增強個別輔導。“5+2”的托管政策,為教師更多的個別輔導提供了可能。托管時間不能異化為集中講課時間,而要成為教師督促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時間。實施課后托管以來,數學和英語教師率先啟動學生作業面批面改行動,每天有計劃地對部分學生的作業面批面改。此舉不僅讓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而且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得更加精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提升了教學質量。
增強體育活動。過重的學習負擔偏離了教育目標,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在校時間延長,體育活動也應相應增加。在學生選擇社團課程時,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對體育類課程更加青睞。為此,學校不僅增設了體育類社團課程,還增加了全校的體育活動時間。在每天上午大課間的基礎上,學校增設了午餐后2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利用每周五的托管時間,學校開展全校性的體育活動,各班輪流展示各種體育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增強家校聯系。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家長的認同和支持,“雙減”政策也無法真正落地落實。為此,學校把家長視為“教育合伙人”,每學期開學之際,“家長學校”也同步開課,贏得了家長的認同。在日常的工作中,學校進一步強化家校聯絡,讓家長看見學校、看見教育、看見孩子。在學校的大型活動中,學校主動邀請家長參與,贏得了家長的支持。家長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對學校放心了,教育焦慮自然也減少了。家長和學校同心同向同行,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其實,學校在“減”和“增”的教育行動中,就是要讓教育回歸本原,讓教師回歸初心。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