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蓮
新一輪教學改革,促使越來越多的學校和老師開始將教學的視角由“老師教”轉向“學生學”。但當我們深入課堂時不難發現,由于有些課堂變革是學校行政命令的強制推進,老師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意識,雖然課堂上學生看似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但這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老師的操縱下進行的,課堂還是存在形式主義或偽學生主體的現象。那么,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讓學生把握教學重難點的主動權。“請同學們將《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再讀一遍,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經過閱讀文章、小組交流完畢后,并沒有分享老師指定的內容,而是問了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作者在寫這個故事時思考不太嚴謹,太夸大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了。如果當時曹操放的是火箭,那么諸葛亮的草船就都葬身火海了。我在《易中天品三國》一書中看過,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新野等故事也是編造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些事件。”
顯然,學生的這些問題是老師沒有預料到的。然而,教學的重難點到底是由教師提前預設,還是基于學生的困惑和興趣點產生?很多老師在教學中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學習老師認為的重難點,殊不知這些內容,學生早已掌握或根本不感興趣。而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想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探討時,老師則一帶而過或置之不理。如果老師設計的教學任務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花哨的學習方式也是無效的。
讓學生擁有掌控課堂節奏的權利。“這個環節請同學們5分鐘討論,然后展示小組討論結果。”5分鐘到,計時器響起,老師毅然決然地喊:“時間到!”學生迅速歸位,準備上臺分享。
5分鐘討論,時間確定的依據取決于老師對該環節的預設,不論學生5分鐘后的學習狀態如何,時間一到則停止。而事實上,課堂真實的現象是這樣的:有的小組組織高效有序,學生前期做了充足準備,只需要3分鐘就討論完畢,剩余2分鐘便開始做自己的事;而有的小組5分鐘才剛剛進入討論狀態,還沒開始老師已經叫停了;還有的小組由老師布置的話題衍生出新的問題,想深入研究也生生被老師打斷了。
課堂的節奏不是老師能夠提前預設的,或增或減,或長或短,是需要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情況適時作出調整的。讓學生擁有參與評價的權利。學生回答完老師的提問,老師稱贊道:“你的回答太精彩了,還有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或想補充的嗎?”
老師的本意是給發言的同學以鼓勵,但這無異于肯定了標準答案,所以,即使有同學存在不同意見或想繼續補充的,這時也不會發言了。
課堂上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回答完問題,老師或稱贊表揚,或批評建議,“學生回答問題”這一課堂行為成了師生二人的單獨對話,而置剩下多數同學的感受于不顧。長此以往,生生之間的傾聽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為同伴回答的問題與己無關。如果學生有互相評價的權利,那么一個學生回答問題,就是與剩下所有同學的對話,傾聽者可以補充、建議、質疑、稱贊、拓展,而不會讓對話止于老師的評價。
為什么多年來教師在課堂中享有絕對的權威,很大的原因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中有話語權,而學生沒有。學生想說話需要經過老師的允許,說的內容如果不是老師希望的便會被制止。
老師只有尊重學生,讓學生享有與老師平等互動的權利,在教學目標體系下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倒逼老師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惑,真正做到課堂上眼中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