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光宣詩論的復古與創新

2021-10-11 18:36:34孫銀霞
北方論叢 2021年6期
關鍵詞:創新

[摘 要]晚清光宣詩壇,流派紛呈,理論豐富,光宣詩人對待西學的態度與其詩學觀異曲同工。湖湘詩人王闿運對封建制度抱有執念,其詩學觀專事復古。中晚唐派詩人、同光體詩人、吳下西昆派詩人大都能中西調試,詩學主張亦取諸家之長。詩界革命派詩人勇于破舊立新,其詩學充滿“戰斗”精神。解讀光宣詩人“內圣”“外王”詩學觀,對我們認識古典詩歌在晚清時期如何突破傳統、接受西化、走向現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光宣詩人 復古 創新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光宣詩論研究”(21CZW026);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晚清西昆派詩論研究”(18DZWJ02)

[作者簡介]孫銀霞,煙臺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煙臺 264005)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21)06-0124-08

從甲午戰爭到庚子事變,晚清社會矛盾日益加劇,此時,以經術為治術的“經世致用”觀已墮入窘境。“古人通經,皆以致用,故曰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又曰存其大體玩經文,然則經學之以明義為重明矣。”[1]3部分有志之士轉變以經治人的觀念,向西方學習。清詩經歷升騰、中興之后,在光宣詩壇上迎來了夕陽式的短暫繁榮。兼濟天下、救國圖強的政治熱情,交織著無力挽回頹敗現實的無奈,在晚清詩壇上“催化”出一片回光返照式的輝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中國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意識。對內加強自我修養、修己以敬,對外施行王道、以仁愛人,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內圣”“外王”的內核。光宣詩人用詩的方式,以“言情”傳遞心聲,以“言志”折射現實。在西學問題上,光宣詩人們的取向有所不同,有全盤否定的排斥,有全面迎合的吸收,有中西兼顧的調適。從光宣時期開始,中國古典詩歌漸漸完成歷史“沉淀”,在中與西、古與今的修正中走向新詩的時代。

一、從西學到晚清經世致用觀

明朝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在蘇杭及廣東地區開始萌芽。資本主義的出現逐步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君主專制體制也已開始出現危機。從十四世紀開始,歐洲相繼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人權開始挑戰神權的同時,自然科學迅猛發展。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使歐洲人開始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天賦人權和三權分立使自由、民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新的制度不斷推動著西方社會走向文明與進步。當西方國家以開放的姿態探知外部世界時,明末的中國仍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嚴格控制對外貿易,實行“海禁”政策。在中國,“西學”的概念隨時間不斷被豐富和發展,但它的演進歷程卻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初的“西學”是指由傳教士和中國人合編的西方學問,明清之際,傳教士在科技、中西文化傳播等方面作了巨大貢獻,并將由傳教士引入的科技文化稱之為“實學”。“綜算氏之大名,紀步天之正軌,質之藝林,以諗來學。俾知術數之妙,窮幽極微,足以綱紀群倫,經緯天地,乃儒流實事求是之學,非方技茍且干祿之具。”[2]2中國人逐漸邁開了西學的腳步,在接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時不斷自我審視。從明末開始,以“實學”為核心的經世致用觀,肯定西學傳播的價值,也為封建體制的步步瓦解埋下了伏筆。

鴉片戰爭爆發后,以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在義理、詞章、考據之外增設了經邦濟世的致用之學。此時,中國人的“西學”不再是通過傳教的方式被動地接受和認知,而變成了救國圖存式的主動求索。面對每況愈下的局勢,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積極探索西學之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科技、軍事的角度向西方學習,主張加強軍事力量抵御外來侵略。馮桂芬的“體用”觀將學習的領域拓展到了農業、工業、科學等方面。張之洞的“致用觀”突出對人才的培養,在封建統治集團內部掀起自救浪潮。盡管好景不長,但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至此,中國人開始邁開探索外部世界的腳步,逐漸擺脫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

洋務運動失敗后,中國迎來了維新派的改良,以康有為、梁啟超、黃遵憲等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他們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為奄奄一息的清政府規劃了改良發展的宏偉藍圖。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里把西學分為天學、地學和人學:

今彼之所謂天學者,以天文為綱,而一切算法、歷法、電學、光學諸藝,皆由天學以推至其極者也。所謂地學者,以地輿為綱,而一切測量、經緯、種植、車舟、兵陣諸藝,皆由地學以推至其極者也?!^人學者,以方言文字為綱,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貨、制造、商賈、工技諸藝,皆由人學以推至其極者也。[3]109-110

鄭觀應剖析西方國家之所以強大的原因并非在于人,而在于學,想要與西方國家爭高下,不能僅僅只依靠槍炮戰艦,應當從思想上意識到“學”的重要性。他指出既要學習中國之學,又要學習西方之學,“合而言之,則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知其緩急,審其變通,操縱剛柔,洞達政體。教學之效,其在茲乎!”[3]112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界定了“西學”的范疇,他認為廣義的“西學”包括西學、西政和雜類,狹義的“西學”指西方的自然科學,西政屬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雜類則包括游記、報章、西人議論之書和雜著等。

雖然康梁變法未能成功,但中國人從“實學”角度出發對“西學”認知逐步加深,中國同西方交流的領域也不斷拓寬。就自然科學領域來講,據統計,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的近六十年間,近五百部西方科學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并在中國出版[4]122。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天文、數學、地理、物理、化學、醫學的東漸,直接促使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初步建立。縱觀“西學”的傳播歷程,在繁榮和落后之間存在的這條“鴻溝”,是開放與封閉的對峙,是保守與進取的較量,是制度間的決斗。從明末的“實學”到晚清的“經世致用”,從統一、繁榮、開放到分裂、貧窮、鎖國,西學不再是被動輸入,它已然變成了自衛式的主動探索。

二、詩為己作,不求名達

西學的撲面而來,是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光宣詩人中,思想頑固者莫若湖湘詩人王闿運。他為當時詩壇頑固守舊派“發言”,反對變法、反對建立新學、反對更改學制、反對一切西方舶來品。晚年時期的王闿運,曾應袁世凱之邀擔任清史館館長一職,盡管很快請辭,但依舊無法顛覆在后人心中留下的“假古董”形象。王闿運未能審時度勢,一味潛心于復古傳統文化,他反對做“小人儒”,卻傾心狹隘的復古主義。其詩論印證了他對傳統文化的執念和堅守,他反對西學,在荒寒的復古之路上折射出極度孤單的背影。

不以時代風氣為轉移的王闿運“墨守古法”,他的詩寢饋漢、魏、六朝諸家,打破了當時詩壇一味追求唐、宋詩的藝術界限,于當時詩壇獨樹一幟。在頹敗混亂的局勢下,王闿運堅持在詩中尋求一席安寧,為其提供精神的“避難所”。除《騷》心《選》旨的藝術追求外,其詩學態度也十分鮮明。王闿運認為作詩當是“自發情性,與人無干”。他在《論詩之作法》中曾說:

興者,因事發端,托物寓意,隨時成詠。始于虞廷“喜”、“起”及《琴操》諸篇,四五七言無定,而不分篇章,異于《風》、《雅》,亦以自發情性,與人無干。雖足以諷上化下,而非為人作,或亦寫情賦景,要取自適,與《風》、《雅》絕異,與《騷》、賦同名。[5]2325

詩非為人作,取其自適,得其頓悟,不可強求。他說:“非積三四十年,不能盡知古人之工拙。以三四十年之工力治經學,道必有成。因道通詩,詩自工矣。若性好文采,樂于吟詠,則由詩悟入,亦自捷徑,而非可強求也?!盵5]2328-2329因此,王闿運更注重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與宣泄。王闿運對“情”給予很多的關注。首先,他拓寬“情”的范疇,認為善、惡皆是“情”:

情自是血氣中生發,無血氣自無情。無情何處見性?宋人意以為性善情惡,彼不知善惡皆是情。道亦是情,血氣乃是性。食色是情,故魚見嬙、施而深潛,嬙、施見魚而欲網釣,各用情也。[5]2357

其次,他論“情”貴真,作詩當是自我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盡得風流的暢快。因此,王闿運認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無所感則無詩,有所感而不能微妙,則不成詩?!盵5]2328最后,他正視悲情的力量,其《獨行謠》寄予了詩人強烈的悲情色彩。王闿運“自發情性,與人無干”的詩學觀滲透著詩人內心的苦楚和孤寂,正如同光體詩人陳衍所言,作詩是“寂者之事”,一人而為之,與他人無關。也許這是光宣詩人內心最直觀、最悲涼的感受,也是那個時代詩人掙脫不掉的歷史印記。

在詩“為人”作還是“為己”作的問題上,王闿運堅持“詩為己作”。他說:

古之詩以正得失,今之詩以養性情。雖仍詩名,其用異矣。故余嘗以漢后至今,詩即樂也,亦足感人動天,而其本不同。古以教諫為本,專為人作;今以托興為本,乃為己作。[5]2328

王闿運認為,古人作詩以教諫為本,是為他人作,旨在達到“外王”目的,今人作詩當從性情出發,是為己作,“內圣”是其追求。王闿運生活的晚清社會,是一個充滿跌宕變革的時代,對于復古派的詩人來說,或許只能用詩的方式吐露真實的心聲,寄予精神的慰藉?!鞍参VH,文人不與,無能建功之驗,徒能筆說之效也。”[6]137后人只能透過詩情去體味那個時代給人們心靈帶來的痛楚。

據王代功《湘綺府君年譜》中記載王闿運論“恒”之旨:“恒之一言,不易業之謂,而必自不好名始,好名非求達之謂,方志于仁而自謂仁人,方厲于學而自命學人,則其志外馳而言必違心?!盵7]183他批評文人多有陋習,宋人大多被名所累,自文以載道說興起后,文人下筆不再以辭達為本,而流于取悅之意、留名之志。不易業、不為人、不好名,才有恒,這是王闿運的人生理想,亦是他的詩學理想。對王闿運而言,“恒”是人生藝術的出發點,也是藝術人生的落腳點,是其人生觀的寫照。“不為人始”“不求人知”才能“不好名”,不被名所累才能達到向往的“恒”。王闿運“不求名達”觀是對君子內在的道德要求,是“內圣”之學的起點,也是為政“外王”的落腳點。

王闿運學古崇古,有著強烈的“貴古賤今”傾向?!皩W詩當遍觀古人之詩”,看到了學問重在沉淀和積累,“

可不觀”,則明顯地墮入厚古薄今境地。“古人之詩,盡美盡善矣。典型不遠,又何加焉?”[5]2327王闿運對古人詩如此癡迷,膜拜至此。在學古的態度上,他提出“詩必法古”的主張:“樂必依聲,詩必法古,自然之理也。欲己有作,必先蓄有名篇佳制,手披口吟,非沉浸于中必不能炳著于外?!鄤t盡法古人之美,一一而仿之,熔鑄而出之?!盵5]2327-2328王闿運提倡的“法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具體學古的方法上,王闿運依舊唯古人是從,表現出一種依古、法古的傾向。他說:

故知學古當漸漬于古。先作論事理短篇,務使成章。取古人成作,處處臨摹,如仿書然,一字一句必求其似。如此者,家信帳記皆可摹古。然后稍記事,先取今事與古事類者比而作之,再取今事與古事遠者比而附之,終取今事為古所絕無者改而文之。如是非十余年之專功,不能到也。[5]538

由此可見,“學古”在王闿運看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正是這種學古、摹古的態度使他深深地陷入了復古的境地。

王闿運對詩歌的藝術追求,無法契合當時內憂外患的動蕩局勢,他所堅持的“自發情性”“詩為己作”“不求名達”未能激發當時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也因此招致詬病。正如陳衍所言:“蓋其墨守古法,不隨時代風氣為轉移,雖明之前后七子,無以過之也?!?[8]886胡適先生稱其為“假古董”,他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說: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末流寇之亂以后的一個最慘的大劫,應該產生一點悲哀的或慷慨的好文學?!f也奇怪,東南各省受害最深,竟不曾有偉大深厚的文學產生出來。王闿運為一代詩人,生當這個時代,他的《湘綺樓詩集》卷一至卷六正當太平天國大亂的時代(一八四九——一八六四);我們從頭讀到尾,只看見無數《擬鮑明遠》,《擬傅玄麻》,《擬王元長》,《擬曹子建》……一類的假古董;偶然發見一兩首“歲月猶多難,干戈罷遠游”一類不痛不癢的詩;但竟尋不出一些真正可以紀念這個慘痛時代的詩。[9]10

王闿運的詩專事模仿,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給予的感情甚少,并沒有用時代視角來描寫現實的殘酷和悲哀,只憑古人詩來關注個人情感,難免被人詬病。

時人對王闿運詩歌的評論毀譽參半,王國垣在《光宣詩壇點將錄》中以詩壇舊頭領托塔天王晁蓋當之,而錢仲聯在《近百年詩壇點將錄》中將王闿運比作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瞿兌之在《杶廬所聞錄》中評王闿運詩歌:“集中詩文多摹古之作,刻意求似,殊乖不示人以璞之意。晚年下筆不經意,乃樸雅深至獨具風格也。”[10]5其實,王闿運熟知自己的摹古之習,他在《答唐鳳廷問論詩法》中說:“今人詩莫工于余,余詩尤不可觀。以不觀古人詩,但觀余詩,徒得其雜湊模仿,中愈無主也。”[5]2328事實上,王闿運的作品中也有著對現實的關注,他的《圓明園詞》借圓明園的興廢,表達對當時政治的強烈控訴;他的《獨行謠》記錄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始末;他的山水詩浸染著濃厚的悲傷情調。王闿運對傳統詩學的追溯與留戀,何嘗不是現實社會所引發的失落和無奈?他對個體情感意志的關注又何嘗不是對新詩自覺的召喚?

三、中學治心,西學治用

與提倡“自發情性”“詩為己作”“不求名達”的湖湘詩人王闿運相比,中晚唐派詩人領袖張之洞提倡的致用觀被賦予社會功利色彩和強烈的政治理想。易代之際,清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作為儒者、名士、賢臣的張之洞在西學問題上,能正視中西文化和制度間的差異,基于中國現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皬囊话愕闹形魑幕蝗诘囊饬x上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強調以固有中華傳統文化為本、為主,這似乎無可指責,而提出以西學之長補中學之短,更體現出一種符合時代進步潮流的、開通的文化觀,相對于那種視一切異域文化為洪水猛獸,必欲深閉固拒的極端守舊觀念,是一種進步。”[11]436作為政治家的張之洞,他積極奔走于興國的前列,創辦中國近代工業、學校、創立兵工廠、籌備中國海軍。面對外來的文化和新鮮事物,他力主放開眼界,支持辦報紙、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外考察學習、翻譯外國典籍等。于西學,張之洞主張學貫中西,中體西用;于學問,他融通漢宋、兼采百家。作為儒士的張之洞,反對學者強分漢、宋,人為地劃分唐、宋詩的界限,他論詩主張唐宋皆采、兼容并蓄。在詩歌創作方面,他既反對詰屈聱牙的晦澀,又反對六朝駢儷綺靡之風,主張清麗脫俗的雅正之音。

張之洞在四川整頓科舉之弊時,創辦書院,改革教育,他深知學術造人才,人才穩國勢的道理。在《勸學篇》中,他開宗明義指出:“今日時局,惟以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稷為第一義?!盵12]12局勢的動蕩使張之洞看到“君臣同心,四民同力”的重要性?!爸袑W為體、西學為用”雖不是張之洞首創,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體西用觀,也得到了當時清朝統治階層的認可。他的致用論以“學”為基礎,其目的在“用”。張之洞在《輶軒語》中通論讀書時指出,讀書宜求善本、先宜校書、宜博、宜有門徑、貴博貴精尤貴通……關鍵還要讀有用之書。他說:“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經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13]201-202張之洞還專對讀書者提出“讀書期于明理,明理歸于致用”的要求,他說:“近人往往以讀書、明理判為兩事,通經致用視為迂談。淺者為科舉,博洽者著述取名耳。于己無與也,于世無與也,亦猶之獲而弗食、食而弗肥也。……若讀書者既不明理,又復無用,則亦不勞讀書矣。使者諄諄勸諸生讀書,意在使全蜀士林美質悉造成材,上者效用于國家,其次亦不失為端人雅士,非欲驅引人才盡作書蠹也?!盵13] 219-220他的《輶軒語》確實在當時局勢下為培養有用之才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多讀有用之書,期于明理,歸于致用,這便是張之洞的學以致用觀,是對傳統“內圣”“外王”思想的具體闡釋。

面對西學,頑固派、維新派和洋務派各執一詞,張之洞深悉中西方政治和文化之間的客觀差異,因此,他更加冷靜、客觀地找到了新學與舊學之弊:

海內志士,發憤搤捥。于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于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愈,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學者搖搖,中無所主,邪說暴行,橫流天下。敵既至,無與戰,敵未至,無與安。吾恐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矣。[12]1

所以,張之洞作《勸學篇》,用“《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12]2當頑固派依然沉浸在大國自居的美夢中時,當維新派和革命派沉溺西法無法自拔時,張之洞早已洞察到要以“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12]147在新學、舊學相互訾議時,既不能自塞,又不能自擾,要曉西學之精髓,與中學融會貫通。

在對待中、西學的關系問題上,張之洞用中庸的態度調和了兩者之間的差異。他采用“新舊兼學”的方法,將四書、五經、中國的政治、史學、政事、地圖統統歸為舊學;而把西政、西藝、西史列為新學。把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歸為西政一列,又將算、繪、礦、醫、聲、光、化、電歸為西藝之屬。在總體上堅持“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的原則,用以調和新舊文化之間的差異。張之洞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治人治己之道,中庸是他立身治學之本。在那個西學鋪面而來的過渡時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張之洞在維護中學為根本的前提下尋求的救國圖強之道。

張之洞堅持中體西用的致用觀,在學問方面反對門戶之見。他認為:“夫圣人之道,讀書、治心,宜無偏廢,理取相資?!盵13]207張之洞論詩在學古方面師法百家:

詩之名家最烜赫者,六朝之陸、陶、謝、鮑、庾,唐之李、杜、韓、白,宋之蘇、黃、陸,金之元(好問)、明之高(啟)、李(夢陽),國初之吳(偉業)。又如唐之“四杰”、王、孟、韋、柳、高、岑、錢、劉、孟(郊)、張(籍)、李(商隱)、杜(牧),宋之歐、梅、王(安石)、范,元之虞、楊、吳,明之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徐(禎卿)、楊(慎),國初之施(閏章)、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亦甚表表。[13]124

所列歷代詩人代表,不偏廢某朝某家,張之洞認為只有博通諸家名詩,才能“典核樸雅”,只有汲取各朝詩人之精華,取長棄短,才能成為通儒。在中晚唐派詩人中,易順鼎作詩同樣熔鑄百家,陳衍評其:“學謝,學杜,學韓,學元、白,無所不學,無所不似?!盵8]14其晚年所作的捧伶詩從內容上貼近民生,雖被時人詬病,但也反映了當時詩人思想中那種不畏天變和人言的勇氣。樊增祥雖師承李慈銘,但在西學路徑上,二人觀念截然相反。樊增祥反對形式上的西學,他尊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主張中西并重,不當有所偏倚。

真名士風流的同光體詩人沈曾植,在西學問題上亦能以理性的姿態學習接納。他尊重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間的差異,主張西學應該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全盤中化,更不能全面西化,現實的經世哲學折射到詩學方面,催化出一種中庸的詩學觀。他的“三關說”將詩歌由宋追溯至漢魏六朝時期,突破了“三元說”的界限,關注到詩歌發展史上的三個重要歷史節點?!斑蛦晔⒅型?,幟自閩嚴樹。氏昧荀中行,謂句弦偭矩。”[14]270他反對唐宋詩之分,批判嚴羽以盛、中、晚劃分唐詩,以一種“守中”的態度師承百家?!爸驹谟檬?,無意吟詠”的吳下西昆派詩人李希圣,在西學的態度上主張通變,保持中體的同時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他重視學問的現實價值,關注時事,因此他的詩歌調和漢、宋,融合朱、陸,不專主一家。

光宣詩人們兼收并蓄的詩學觀與中西調試的政治理想殊途同歸,體現了詩人政治家與政治家詩人的中庸立場,對促進當時中國近代化進程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面對西學,不論是積極或是保守,都浸染了那個時代特殊的文化氣息。面對政治,不論是激進或是頑固,都呼喚著新的具有革命性、戰斗性的聲音。中國古典詩歌正是在不斷地復古與革新的斗爭中努力沖破最后一道防線,砥礪前行,尋找下一站的出口。

四、過渡時代,必有革命

梁啟超說:“過渡時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黨近好言詩界革命。雖然,若以堆積滿紙新名詞為革命,是又滿洲政府變法維新之類也。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盵1]5327“革命”一詞充滿了政治色彩,同時又是當時古典文學突破傳統、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晚清風云跌宕之際,面對鋪面而來的西學之風,以康有為、梁啟超、黃遵憲為首的詩界革命派詩人積極地傳播西學。他們設想用西方的體制徹底改造舊中國,儼然已經超越“中體西用”的“知本”范疇。在詩學方面,他們在形式和內容上,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造”:形式上主張文言合一,內容上強調人性解放。

善于自覺自醒的詩界革命派詩人,在接受西學的過程中,開始用民主、自由的思想來積極改造舊的文化體制。關注民間文化,號召用“新語句”入“古風格”,努力建立新的詩學秩序。過渡時代激進的政治理想下,新詩的發展在最初面臨著十分困難的窘境,過分西化的結果使得詩歌發展失去了原有的中國特質。聞一多在《律詩底價值》中以郭沫若《女神》為例,表達其對傳統詩與西詩變革的看法,他說:

夫文學誠當因時代以變體;且處此二十世紀,文學尤當含有世界底氣味;故今之參借西法以改革詩體者,吾不得不許為卓見。但改來改去,你總是改革,不是擯棄中詩而代以西詩。所以當改者則改之,其當存之中國藝術之特質則不可沒。[15]166

由此可見,面對新詩的產生與發展,絕對不能一筆抹殺其與古典詩歌之間的聯系,更不能簡單地全面西化。必須在保持中國藝術特質的同時,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當改者改之,中國傳統的藝術精華必須傳承。否則,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改來改去,只能是面目全非,對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沒有絲毫益處。聞一多在比較傳統律詩與新詩時,悟出詩歌的“三美”理論,詩歌不僅擁有音樂之美、繪畫之美,它通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還創造出了建筑之美。在這一方面,新詩格式的層出不窮,其內容的精神和創作主體隨時構造其格式,無疑是創新的、進步的。

新詩之“新”遠不只是增加了異域文化的元素,對本國地域文化的“再發現”使新詩具有了更貼近民眾的親和力。首先,新詩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黃遵憲的《幼稚園上學歌》《小學校學生相和歌》《新嫁娘詩》等,內容都貼近社會上普通大眾的生活,語言上也洗去了鉛華,蘊藏著樸實之美。形式上自由的表達方式與明快爽朗的節奏,儼然開啟“我手寫我口”的新氣象。其次,在過渡時期,貼近民眾的報紙廣泛出現在市民生活中,由此報章體應運而生,為特殊時期宣傳理想、對抗封建勢力提供了良好的理論陣地。譚嗣同剖析中國人之所以故步自封,原因就在于不好游歷,眼界狹隘。而報章恰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弊病,使人增加見聞。他肯定報章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信乎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人文之淵藪,詞林之苑圃,典章之穹海,著作之廣庭,名實之舟楫,象數之修途。”[16]377報章體的出現迎合了時代的需要,為表達政治理想、掀起新的文化潮流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

“我手寫我口,古其能拘牽”[17]42是黃遵憲敢于打破封建傳統的有力證明,盡管大部分“新詩”的藝術成就不高,但卻表達了維新派詩人改變古典詩歌的決心和態度。譚嗣同用生命喚醒人性,正是這些敢于創新的精神匯聚成中國新詩發展的強大動力。人性的解放、人性的被尊重是過渡時代給予中國新詩的潛在動力,至此,新詩開始建立新的秩序。詩界革命派詩人梁啟超早已關注人性問題,特別是封建社會長期被壓制被忽略的女性思想和情感。他研究了女性的情感和文學,關注女性、尊重女性,這是新時代思想進步的重要體現。梁啟超從不能詩到善論詩,積極促成中國“新詩”的誕生。他同譚嗣同、夏曾佑等人一同反對封建文化的束縛,反對古典詩歌的一成不變,打破其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束縛,積極融入新的時代聲音。詩界革命派詩人在過渡時期以理性、開放的姿態熔鑄中西,比其他傳統詩人的眼界更加開闊。新意境、新語句與舊風格結合,新詩真正開始掙脫古法的束縛,引領中國詩歌開辟新的天地。

[參 考 文 獻]

[1]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阮元,等撰.疇人傳匯編[M].揚州:廣陵書社,2009.

[3] 鄭觀應.盛世危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 王繼平.論西學傳播與晚清學術變遷[J].求索,2002(1).

[5] 王闿運.湘綺樓詩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6.

[6] 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王代功.湘綺府君年譜[M].上海:廣文書局,1971.

[8] 錢仲聯.陳衍詩論合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9]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10] 瞿兌之.杶廬所聞錄[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1] 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2] 張之洞.勸學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3] 張之洞撰.司馬朝軍點校.輶軒語詳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4] 錢仲聯.沈曾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5]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0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6]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7] 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 連秀麗]

猜你喜歡
創新
號脈時代盯熱點 做足內涵多深意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9:35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9:19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视频网址|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69av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一在线观看|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八区|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xx|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91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毛片| 欧美色香蕉|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亚洲a级毛片|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不卡午夜视频|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韩日免费小视频| www.狠狠|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四虎亚洲精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男女天堂|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高清| 免费啪啪网址|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JIZZ亚洲国产|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不卡在线看|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黄|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99|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