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李英杰
【內容摘要】中國教育電視臺近期推出了大型文獻紀錄片——《白山黑水鑄英魂》,本文從彰顯紀錄價值、創造情感共鳴和優化影像敘事等方面對該紀錄片進行了理性探析。
【關鍵詞】《白山黑水鑄英魂》;紀傳體;文獻;紀錄片
2015年9月3日的抗戰勝利日大閱兵上,十支英模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其中一支名為——“東北抗聯”①英模部隊方隊,他們傳承的是白山黑水間抗日英烈的血脈,他們背后是無數慷慨悲壯、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東北抗聯”這支由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武裝,曾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進行了長達14年的斗爭。他們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有力支援了抗戰全局,為中國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教育電視臺近期推出了六集文獻紀錄片——《白山黑水鑄英魂》,②該片由知名電視人陳宏擔任總編導、作家薩蘇擔任總撰稿,講述了東北抗聯主要領導人的英雄故事。該片也是首次以紀傳體影像史的方式,準確、全面地展現了羅登賢、張甲洲、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六位東北抗聯領導人的英雄事跡,在內容選擇和表現角度上取得突破,填補了東北抗聯歷史影像的部分空白。
一、影像與文獻呼應,彰顯紀錄價值
“文獻性”是文獻紀錄片的本質屬性,也是其核心價值所在。文獻資料搜集和匯編工作在文獻紀錄片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據了解,該片的資料編輯組與導演組一同成立,資料的搜集工作一直堅持到影片創作最后,為該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以紀傳體影像史方式創作的東北抗聯題材紀錄片,該作品在挖掘、收集、考證人物歷史資料方面做到了豐富多元。影像、檔案、手稿、報紙及口述,不僅還原了諸多歷史現場,也讓抗聯領袖的人格顯得生動可感。第四集中,檔案資料再現了趙尚志被捕后的不屈過程。面對偽滿警察,趙尚志厲聲呵斥道:“你們和我不同樣都是中國人嗎?你們卻成為漢奸賣國賊,該殺。我死不足惜,今將逝去還有何可問?”這位抗日將領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形象,通過影片形象地重現在了觀眾眼前。
為了保證歷史細節的準確,該節目在腳本階段就對每位英雄生平經歷進行了細致的核實。羅登賢是否曾被補任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其調離東北的原因是什么?張甲洲是否擔任過中共北平市代理書記?其紅軍第三十六軍軍長的頭銜是否表述準確……這一系列史學問題不僅是對個人歷史的考證,也反映了歷史文獻紀錄片主創人員對黨史、軍史的責任和擔當。
該片總撰稿薩蘇多年來一直研究偽滿時期的日本檔案,他在旅居日本期間收集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東北抗聯文獻資料。在《張甲洲》一集中,薩蘇從日軍1932年的戰斗詳報中發現了張甲洲部隊在呼海線上的作戰經歷。通過使用來自日本以及蘇聯、美國的部分海外資料,該節目也從不同側面還原了東北抗聯堅持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壯舉。
此外,在歷史資料和文獻的呈現上,該節目做了不少場景化設計,使資料內容和背景環境融為一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資料堆疊和前后的畫面產生跳躍感、畫面剪接不流暢的現象,保持了整體視覺風格上的協調統一。
二、故事與時空共振,創造情感共鳴
該片總編導陳宏在創作過程中發現,過去有關東北抗聯的影像作品都存在群像化的特點,影片對歷史事件的闡述占據了大部分內容,而缺少對羅登賢、張甲洲、周保中等核心領導人物的刻畫。這樣可能會造成觀眾對領導人的遺忘,從而無法讓人更深入了解和解讀東北抗聯。“為先驅正名,為英雄立傳,是本片的重要任務。”因此,影片將人物作為歷史的切面,通過大量歷史文獻、人物口述和紀實回訪以及歷史遺存,拼接起東北抗聯領導人的人生足跡,還原了一個個理想堅定、情感充沛的英雄形象。
第二集《張甲洲》采用懸念引領式開頭,最終通過深入探訪,挖掘出了這位革命家傳奇的求學歷程。在被黨組織調回東北抗聯,張甲洲在離別時對妻子說:“祖國一定會解放,那時我們再家庭團聚。如果聽到我犧牲了,是你的光榮,也是你的苦難。你還年輕,就另找可心人。”本集至此,觀眾眼中的張甲洲已不僅是中共第一位直接組織武裝進行抗日的將領,他還是一位清華和北大的“雙料學霸”和一位深愛妻子的丈夫。英雄人物的悲歡離合、英雄事跡背后的傳奇人生,讓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傳神。
該作品注重建構當下與歷史的對話關系,讓當代人參與動態見證、尋找、挖掘、傳承歷史。在第四集中,主創回到了以趙尚志將軍命名的尚志市,并跟隨當地黨史專家的腳步,回訪了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遺址。微微晃動的鏡頭畫面中,當地村民和主創共同來到了遺址所在地。在紀念碑前,大家回憶起當年趙尚志和十三位戰士寫下的誓詞——“誓死武裝東北三千萬同胞,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底。”此時音樂和鏡頭一同升起,觀眾得以俯瞰這塊英雄的土地。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感將觀眾與英雄、當下與歷史連接了起來。
三、戲劇與懸念結合,優化影像敘事
紀錄片前輩陳漢元先生曾表示,“紀錄片故事化”是他多年以來的美學追求。不過,長期作為思想政治宣傳載體的文獻紀錄片,在進入電視時代后依然沒有完全轉變過去“形象化的政論”的敘事范式。加上文獻紀錄片本身固有的語態問題,如何讓觀眾愿意看、看進去,是主創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本片紀傳體的創作方式也為故事化帶來了難題。人物紀錄片敘事容易流于時間推動、事件羅列。雖然人物是真實的人物、事件也是真實的事件,但人物和事件之間總是缺乏時空與情感的聯系,讓觀眾看起來覺得疲倦乏力。如何賦予事件關聯性、賦予人物戲劇性?如何讓事件成為故事、讓人物成為本集歷史敘事中的主角?或許要通過設置懸念、構建戲劇沖突的方式來優化紀錄片的敘事表達。
例如在《羅登賢》一集第19分鐘,旁白講述到:“1932年5月的一個深夜,哈爾濱南崗街一戶人家的小孩啼哭不止……”情境再現切入,懸疑的氣氛被音樂渲染,觀眾好奇心被順勢勾起。“掩藏在孩子哭聲下的,是印刷機晝夜不休的運作聲。”旁白繼續,事實開始浮出水面。原來,羅登賢為策劃一支偽軍嘩變,需要連夜秘密印刷大量抗日宣傳單。為了掩蓋印刷機連夜工作的聲音,羅登賢的同志馮仲云、薛雯夫婦只好把自己三個月的女兒掐哭,印刷任務才沒有被敵人察覺。隨后畫面切換到馮仲云次女的口述,戲劇的歷史情節得到當事人親人的確認,故事的真實性也得以加強。
此外,因為文獻紀錄片主要描述的是“過去時”,易存在畫面不夠豐富的問題。本片加入二維、三維動畫,并適度采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提升了畫面的沖擊力和節奏感,增強了故事敘述的形象性、可看性,但總體上保持了一種嚴謹和克制的態度,部分以寫意性鏡頭處理,情景再現在拍攝上總體堅持了“不露人臉、不要臺詞、不表現場景”的創作原則,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本片的歷史真實性。
四、小結
在紀錄片邊界愈發被開拓的當下,“紀實”很難再成為文獻紀錄片單調枯燥的理由。觀眾對文獻紀錄片的專注點,也不再僅限于成堆的歷史文獻,而是更多關注歷史、故事、人物與當下的關聯。而作者需要巧妙平衡影片的欣賞價值和文獻價值,讓觀眾找回觀看紀錄片的興趣,以此釋放紀錄片認知、教育、審美的多元功能。
注釋:
①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它在1931年至1945年堅持抗戰,其高級將領皆由中國共產黨員擔任,中國共產黨曾由于進行長征而與其失去聯系,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1年,中共滿洲省委開始組織抗日游擊隊與日軍作戰;1935年中國共產黨遵照共產國際指示發表《八一宣言》,1936年2月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員會依共產國際的指令,將所屬部隊聯合地方義勇軍籌組東北抗日聯軍。因日軍圍剿,1940年抗聯活動范圍和人員大量減少,抗聯一部進入遠東地區,并將部隊改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國內的部隊分散潛伏,進行收集情報、建立武裝,宣傳抗日等工作。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東北抗日聯軍”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5%8C%97%E6%8A%97%E6%97%A5%E8%81%94%E5%86%9B/68556。
②《以英魂鑄就信仰之光,紀錄片〈白山黑水鑄英魂〉開播》,微言教育 2021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