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紅
摘 要: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需要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強化閱讀訓練,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實踐中完成具體的問題,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
關鍵詞:閱讀;綜合能力;實踐;課文;學生
語文教學的手段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語文教學最終要服務于閱讀,因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教學的核心內容。隨著語文學科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以及近年來語文考試中的導向,閱讀無疑成了重點中的重點,“得閱讀者得語文”這句話也變成了現(xiàn)實。從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在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中,雖然“量”上去了,但究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如何,有沒有跟上閱讀量的節(jié)奏,還要進一步去驗證,因為閱讀的量并不能說明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一、從課文內容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課文內容的講解基本都在第二課時進行,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和課后的再預習,在完成第二課時內容時基本都對文章主題和段落大意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僅僅只是初步的認識,要讓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還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問題、理順思路,再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完成問題,這個過程恰好是讓學生養(yǎng)成分析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關鍵。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主人公問老班長為啥不吃魚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對此產生疑問,并及時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后面的閱讀來分析老班長不吃魚的原因,這樣學生對老班長形象的把握就會更精準,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也會進一步上升。
二、從問題設置上提升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
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通過閱讀完成問題的過程,恰好是進行閱讀實踐的過程。從語文檢測試題中不難看出,在閱讀部分對學生考查的內容絕非基礎知識點那么簡單,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有些問題的設置從閱讀材料中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重點進行解讀和加工,也就是我們通常用的方法“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會使學生的閱讀目標由漫無邊際變得有章可循,大大減少了學生閱讀使用的時間,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閱讀的難度。如問題中問以什么順序或什么線索來敘事的,或者讓學生列出文章的主要線索,這就將學生通過閱讀要解決的問題限定在了一定范圍內,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去完成預設的問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長期的練習無形中會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實踐能力。
三、從文章線索中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閱讀并非“盲讀”,平時教學中學生盲讀的現(xiàn)象比較多,當讀完課文后讓學生大概敘述文章的大意時,每次都有一部分學生總是目瞪口呆,顯得非常茫然,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基礎概括能力不強。教學中這類問題也是屢見不鮮的,特別是自讀課文的內容,長篇幅的敘述讓大多數(shù)學生心理產生了負擔,課文后面出示的問題也是概括力極強的信息,要完成這類長課文的閱讀,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概括力方面入手。《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文的篇幅之長不言而喻,課后出示的問題中問到“對于湯姆,你最欣賞他什么?說說理由”,對于主人公湯姆的認識,不通讀全文根本無法概括出他的人物形象,像這類高度概括人物形象的問題,在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注重人物的言行和性格特點,并對具體的描述進行概括和總結,這樣學生的理解力和完成問題的綜合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四、從群文閱讀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同步理解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項目的實施,為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供了廣闊的“訓練場”,尤其是同一類型的文章,可點可線亦可面,同類縱橫中便足以讓學生把握閱讀的主旋律,體會文章的情感脈絡。如學習了《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后,可以將《濟南的冬天》《社戲》《內蒙風光》安排在一起,讓學生開展同步群文閱讀,不同的文章中卻蘊含著同一議題,學生在比較中更容易對這一類型文章主題的把握。同時將一系列同類型的議題進行歸納,對提升學生的閱讀實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一種歷練和再實踐。
五、從課外閱讀訓練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外讀物的泛濫也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了選擇困難,因為這種課外讀物中并沒有問題的設置,一定程度上的閱讀只屬于“瀏覽式”的閱讀范疇,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得到提高,教師必須布置一定的篇目,并設置訓練解答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開展閱讀訓練并解答問題。尤其對喜歡閱讀的學生來說,要設置分層遞進式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閱讀訓練達到既定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目標;對基礎一般的學生,要在抓好課本中延伸閱讀材料訓練的同時,強化習題中的課外閱讀部分,通過精講來實現(xiàn)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何惠陽.淺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求學,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