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肖雅
摘 要:小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初始階段,整個認知都是全新的,由于信息社會學習的資源不斷豐富,涵蓋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變得多樣化。新課改要求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具備一定的識譜能力,在小學音樂學習過程中,識譜唱譜是重要組成部分,為使學生能真正掌握,重視對音樂的學習,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拒絕音樂課變為娛樂和欣賞,注重學生音樂學習綜合能力的提升,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對音樂的認識,方便以后在音樂上有更深的造詣。
關鍵詞:三年級;音樂識譜;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和探究事物的欲望,在這個階段,運用一定的手段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及創新思維,對學生以后繼續深研中國古典音樂或是學習其他科目有較大的幫助,同時,音樂是一門極為有趣的學科,對激發三年級學生的創造力、興趣有很好的幫助,可切實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但是當前三年級學生對于音樂識譜的學習普遍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方面,就課程內容來講,曲目的樂譜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些復雜的音樂符號,學生認為沒有太大的裨益,因此會淡化學習的意識,難熟練掌握;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歌曲,通常只有歌詞,沒有樂譜的標識,所以常常忽略對其加深認識。
一、識譜教學對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
樂譜是音樂的靈魂和支架,沒有樂譜的支撐,再好的詞也會索然無味,如果不重視識譜,學生在學習中會因為更換曲目或是曲目交叉,因缺乏理論支撐而唱歌跑調,學習會遇到阻力。因此,不會識譜就像在黑夜行走,沒有光亮注定會迷失方向,音樂也會變得雜亂無序,沒有欣賞性和美感。
二、識譜教學的對策
(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教學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會讓學生缺乏學習探索的動力。合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復雜的音符變得有趣生動,幫助學生掌握如何讀譜。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應用節拍卡片的方式,利用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增加音符,幫助學生學習歌曲[1],在此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打拍子,進行讀譜唱歌,這種方式去除了傳統教學中板書的生硬感,直觀生動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進行《春天里的小河》曲目教學時,由于歌曲是五線譜的,教師可利用視頻用跳動的音符引導學生識譜并快速記憶歌詞,只要聽到音樂響起,學生的腦海中就會立刻閃現音符跳動的情境,張口隨唱。
(二)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創新意識。合作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有效組織方式,每節課的課時非常有限,三年級學生的識譜能力各不相同,很多任務僅憑個體完成,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會忽略部分學生,降低整體的參與度,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分組,幫助學生進行識譜,如在教授《春天來了》時,由于歌曲可以用兩個聲部進行演唱,教師可將學生分為6~8人一組,在進行完初步教學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分工,挑自己認為舒適的聲部分樂譜進行組內演唱,并進行班級比賽,增強學習興趣。
(三)注重聽覺能力,重視節奏感[2]。學習樂譜,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很重要的。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參與,通過引導增強學生樂感,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如在學習《快樂恰恰恰》時,由于歌曲是一首韻律節奏感較強的曲目,教師可以在恰當處進行簡單的動作設計,如讓學生鼓掌。通過反復聽歌曲,讓學生熟悉二分音符唱兩拍的方式。
(四)利用游戲引導學生熟悉簡譜。小學階段學生都比較愛玩,對很多東西都充滿好奇心,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通過豐富的教學設計來引起學生識譜的興趣,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漸接受,如在學習《小春筍》時,由于歌曲本身比較優美,主要是親切的自然聲,如果只是進行歌曲欣賞并跟唱,學生容易在這種節奏感不是很強的學習中走神,所以可以讓學生通過起立的人數方式識別樂譜,讓學生記憶深刻。
識譜對于三年級學生學習音樂而言,是一種技能的輸送,為順應新課改,學校必須合理設置音樂課程,切不可隨意取消課時,應改變以往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循序漸進,照顧不同個體的理解認知力,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案,及時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指導與幫助,盡量尋求差異化,使學生充分掌握樂譜,積極投入課堂,從小養成良好的動腦習慣,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喜慶.解讀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識譜教學趣味性[J].小學時代(奧妙),2019(7):74-75.
[2]張茜.小學音樂課堂中識譜教學的策略研究[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