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強瑞 柯心

摘? 要:“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作為一種新興的評價領域,學界圍繞“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價值意蘊、評價體系構建、不同研究視角的探討、特定專業課程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通過梳理與回顧,該領域后續研究應注重加強“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學理支撐研究,找準制約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關鍵問題,轉變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5-0168-05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field of review,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deeply studied in many ways by the academic circle, including its value impl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evaluation of specific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so on.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nd some deficiency still exists as well. Through combing and reviewing, the follow-up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ind out ke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 and chang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of it.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e; research review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立身之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學肩負的神圣使命。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目前,隨著會議精神的落實,“課程思政”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學界逐漸掀起一股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熱潮,各高校陸續開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以近年來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研究文獻為基礎,通過梳理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分析其主要觀點,針對現有研究不足,理性思考后續研究面臨的挑戰、發展趨勢和研究重心,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一、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研究的整體概況
“課程思政”最初源自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
合改革的實踐成果。上海高校自2014年以來,在通識課程中開設“中國系列”課程,重點論述國家建設發展成就,在課堂教學中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理念由此產生[2]。“課程思政”其本質并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鑒于“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念和教育理念,并非一門課程,因此構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復雜性顯而易見。目前學界對于“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還缺乏統一的學理認識,需要進一步廓清提升,以更好地服務推動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近年來,學界學者陸續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對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開展了研究,雖然該研究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發表的文章數量不是很多,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作者以“課程思政評價”為主題,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搜索,顯示2015-2020年期間,我國學者共發表了421篇與“課程思政評價”相關文章,這些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價值意蘊,“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同研究視角下“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特定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等方面。國內文獻歷時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二、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研究成果
關于“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國內學者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始終沒有給出權威的體系和框架,仍處于各說紛紜的混沌狀態。通過現有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學界對于“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聚焦于四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價值意蘊
效果是“課程思政”實施水平的重要保證,因而依據什么指標和體系來評價一所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當我們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關鍵內容時,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尤顯突出。學界對探索“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的意義進行了多維解析。有的學者從宏觀層面加以解釋,指出“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是規范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評價“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成效的客觀要求[4]。有的學者從微觀層面入手,明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作用:改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進“課程思政”設計、完善“課程思政”的制度體系,總體來說即是發現“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及其對學生的影響[5]。有的學者指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是檢驗“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探索“課程思政”育人規律,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質量的重要途徑[6]。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參考體系,也是督促各專業課教師認真履行“課程思政”育人的有利保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