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積分”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孩子們身上閃光點的過程,一點一點地累積,閃光點匯聚,照亮孩子們未來的路,鼓勵他們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基于此,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小學校創建“夢想積分”評價體系。該體系以四個“聚焦”為引領,即聚焦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聚焦全程育人、聚焦全員育人、聚焦評價實效,系統構建“夢想積分”評價體系,用積極的視角關注每一個孩子,將評價靈活地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程中,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全員參與,共同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點贊。“夢想積分”評價體系將學校評價從選人的“篩”轉變為助人成長的“泵”,賦能學生生命成長。
一、聚焦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學生夢想集光
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夢想積分”的設計初衷即發揮出評價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夢想積分”評價中,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任何一個維度上表現出良好的品行都可獲得積分卡(見圖1)。如,學生在放學路上拾金不昧,為全校學生做出優秀的榜樣,可獲得積分卡,促進其品德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開動腦筋、積極發言,也可獲得積分卡,促進其認知發展;學生在家里主動做家務、習得勞動本領,也可獲得積分卡,促進其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的發展……教師根據學生行為的重要程度、完成難度賦以相應的分值,通過這種積極鼓勵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五育并舉。
用積極的視角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夢想積分”的重要原則。我們希望每個學生成長的每一步都被點贊,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成長的每一步都被看見。如何被看見?學校對“夢想積分”的評價體系做了進一步細化。在德智體美勞五大內容維度的基礎上,開放整個體系,增強其適應性,使它能跟學校現有教育教學活動模塊進行靈活整合,比如它和學校的校本課程“六雅少年”相結合,將“六雅少年”的具體要求融合進“夢想積分”的評價體系中;與各門學科課程相結合,不同科任老師結合自己的課程進行教研,提出本門學科的賦分原則……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夢想積分”不被束之高閣,而是能夠被老師們拿來用,并真正用好。
“夢想積分”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孩子們身上閃光點的過程,一點一點地累積,閃光點匯聚,照亮孩子們未來的路,鼓勵他們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二、聚焦全程育人,為學生成長賦能
育人工作具有整體性,應該將育人工作貫穿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階段。“夢想積分”的整體設計也體現了全程育人的理念,緊緊抓住兩條時間線,一條是相對較短的學期時間線,另一條是貫穿小學1—6年級的學段時間線。“夢想積分”以一個學期為周期,學生在課堂上、活動中、實踐中獲取積分,積分既可以是單人獲得,也可以是團體獲得,如在每周的德育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可獲得一張積分卡;在視力測查中,整體視力優秀的班級將會得到一定數量的積分卡,再由教師根據班級具體情況獎勵給個人。在每學期末,學校會組織積分兌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兌換相應獎品。獎品既有學習用品這樣的物質獎勵,也有國旗下夢想演講、與校長共進午餐等精神獎勵,豐富有趣的獎勵讓學生對積分的過程動力十足。
此外,學校還對“夢想積分”進行一體化設計,在1—6年級貫通實施,并根據小學段學生的發展規律,對不同年級的賦分原則作適當調整。比如,一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小學,正是各項常規養成的關鍵時期,那么一年級的“夢想積分”會相應增加“良好行為習慣”的賦分;三年級是學生學習和各方面能力跨越式提高的階段,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閱讀興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三年級的“夢想積分”就會相應增加“養成閱讀習慣”“主動思考問題”的賦分……通過對不同年級“夢想積分”賦分原則的審慎調整,充分發揮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的激勵作用,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激發內動力,引領學生自我教育,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基。
三、聚焦全員育人,為學生成長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夢想積分”評價體系囊括了參與學生生命成長的三大主體——學校、家庭和社會。不同評價主體在各自的場域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學校作為發起者,發揮統籌引領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共同參與,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學校層面做到全員參與。從“夢想積分”最初的想法萌芽至最后的落地實施,學校一直要求全體教職員工參與進來,從不同的視角為“夢想積分”的設計、完善和落實提建議,只有先將學校這個場域下“夢想積分”的實施想透了、做扎實了,才能更好地將它推廣到家庭和社會中。其次,開展家長課堂,培訓家長,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夢想積分”評價體系。通過培訓,讓家長認同“夢想積分”評價理念,嘗試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每一點進步進行鼓勵;重建家校聯通機制,讓學生的變化被家長看見,讓更多家長真正卷入到“夢想積分”的評價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被家庭關照的溫暖。再次,整合社會資源,通過組織相關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溫室”,到社會中去磨礪自己。社會主體的參與能幫助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更為客觀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為實行全員參與,自“夢想積分”實行以來,學生、教師、家長形成了一個積極互動的場,生生、師生、親子的關系因為良性的互動變得更為融洽。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家長樂于支持,這是一種“被看見”帶來的積極能量,參與其中,相互看見,共同努力,向著夢想邁進。
四、聚焦評價實效,為學生發展搭梯
“夢想積分”評價是對“代幣制”的一種創新發展,學生憑借夢想積分可以在學期末和學校相應的節日活動中兌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以此不斷激勵學生各項優良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學校根據學生的愿望清單整理分類,根據獎賞物的價值高低與難易程度估定分數,建立了“夢想積分兌換十級標準”。在兌換標準中,學校將物質、精神與情感激勵相結合,正確引導學生的需要,讓學生不僅關注自身物質需要的滿足,也關注精神需要,并不斷引導學生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發展。物質獎勵以學習用具和學生喜歡的書籍為主;精神獎勵則有國旗下夢想演講、與校長、書記合影留念、家庭夢想游等不同形式。
此外,學校還將夢想積分兌換與各種節日相結合,如中秋佳節,學校會推出“慶中秋”主題兌換,準備可愛的小“玉兔”、月餅等;新年到來,相應地推出“迎新春”主題兌換,有漂亮的中國結和節日氛圍濃郁的窗花、紅燈籠等;科技節上,飛船模型、航模等兌換獎勵隨之而來……對孩子們的喜好精準把脈,做到辦學生喜歡、樂于接受的活動,做學生喜歡、樂于接受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對學生進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提高了學生對“夢想積分”兌獎的參與度。
當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兌換,繼續積分獲取更高獎勵。“夢想積分”是延遲滿足原理的具體運用,它引導學生逐漸發展自我控制能力,這就好像一個搭梯的過程,引導學生不斷攀登,去追求更高的夢想。一分一分累計的外在過程,實際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學生用積分兌換著一個個“小夢想”的過程,就是在為將來的“大夢想”不斷蓄勢的過程,終有一天他們會像手中蝴蝶形的積分卡所寓意的那樣破繭成蝶!
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才是未來教育需要的評價。唯分數論的評價將逐漸被淘汰。“夢想積分”評價可以說是在現有評價體系上做的一次開放性探索嘗試。為促進“夢想積分”評價的進一步有效落地,學校還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開發了“夢想積分”可視化智慧發展評價系統,線下評價與線上記錄并舉。動態化的數據記錄,使學生成長檔案個性化十足,學生在不同維度、不同階段上的發展情況一目了然,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抓手。有了信息技術助力的“夢想積分”評價體系,將更好地發揮出“泵”的動力,賦能學生生命成長,為學校、家庭乃至社會教育觀念的蛻變出一份力。
【楊敏,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小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