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綺蔚 高樂田
[摘 ? ?要] 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從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建立的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到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的愛國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百年演進的每一階段都體現了我黨的偉大理論創見與實踐,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偉大勝利。我黨統一戰線的百年演進史啟示我們:統一戰線思想要有大統戰格局,要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要加強對新生代統一戰線力量(尤其是留學人員、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培養;要以創新思維開展互聯網時代的統戰工作,開辟互聯網時代統戰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改革開放;治國理政
[中圖分類號] D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10-0013-07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歷史翻開了嶄新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改革事業的偉大成就。值此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研究我黨自建黨以來統一戰線思想的發展歷程意義重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黨的統一戰線思想,為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的推進提供有益借鑒。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主要指的是1924 年至 1927 年的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建立的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將統一戰線思想運用到革命實踐,開辟了政黨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922 年中共二大初步提出了“民主聯合戰線”的統一戰線策略。在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中寫道:“無產階級一方面固然應該聯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聯合與援助,決不是投降附屬與合并,因為民主派不是代表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奮斗的政黨;一方面應該集合在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旗幟下,獨立做自己階級的運動。”[1] 67遺憾的是,中共提出的“黨外合作”方式沒有得到國民黨的贊同,由于共產國際的介入,要求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決議體現了共產國際的要求)。雖然這種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卻埋下了國共兩黨日后分裂的種子。
在孫中山的推動下,國共合作正式建立。自中共三大提出國共合作的積極主張以來,孫中山針對當時國民黨內部混亂的現狀積極進行改組。在看到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之后,孫中山發出了“故革命事業由民眾發之,亦由民眾成之”[2] 2的感慨,繼而決定學習俄國的成功經驗,“以俄為師”,不依靠軍閥而發動工農群眾參與革命。在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下,國民黨改組于1924年基本完成。同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上,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毛澤東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是在中國革命作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產生的?!盵3] 692由此,國共正式合作,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得以正式建立,并在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然而最終由于國民黨右派的背信棄義而遭到破壞。1924年工人運動復興、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國民黨“二大”之后的北伐戰爭以及工農運動的蓬勃興起,都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給予了沉重打擊。隨著1925年孫中山的逝世,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開始排斥共產黨,并于1927年4月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同年7月,國民黨右派實行“寧漢合流”,武漢汪精衛政府走向反動,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由此,孫中山主張的“新三民主義”完全被拋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建立的統一戰線正式破裂。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之后是土地革命時期,這一時期我黨的統戰工作主要是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統一戰線的主要成員是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者。由于這一時期在我黨制定的《興國土地法》中對地主、富農、手工業者等進行了區別對待,革命得到了根據地各階層人士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看起來似乎范圍縮小了,但實際上凝聚力更強,培養了一大批堅決擁護黨的人民群眾,為根據地的創建和統一戰線規模的擴大奠定了群眾基礎。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提出發軔于1935年的《八一宣言》,即《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宣言明確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頒布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全中國統一抗日聯軍的設想。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此次會議是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重大事件,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并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張取消一切對立,無論什么派別、階層的人只要抗日,都要加以團結,“不使一個愛國的中國人不參加到反日的戰線上去”。要團結一切力量,自覺做到“五出”(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槍出槍,有錢出錢,有專門技能貢獻專門技能)和“五為”(為祖國生命、民族生存、國家獨立、領土完整、人權自由而戰)。會議第二天,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首次確認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提法。
1936年3月,中共六屆中央政治局在晉西地區舉行擴大會議(即晉西會議)。晉西會議是瓦窯堡會議的延續,它貫徹了瓦窯堡會議精神,使全黨全軍更加明確了黨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與奮斗目標,進一步統一了全黨政治和軍事戰略思想。這次會議對于我們黨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策略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經過共產黨的不懈努力,紅軍首先與東北軍、西北軍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共識。隨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中共中央的有力斡旋下,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蔣介石也被迫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由此,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大幕開啟,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實踐上取得了諸多創新,為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首先,“三三制”政權的建設是抗日統一戰線實踐的重大創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明確了抗日根據地的統一戰線策略,1940年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策略獲得重大發展的一年,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實行共產黨員、非黨員的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保守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三三制”政權建設在陜甘寧邊區實踐成功后逐步推廣到其他根據地,掀起了統一戰線工作的高潮。其次,明確了“又聯合又斗爭”的指導方針。1941年6月28日,毛澤東指出在抗日戰爭的非常時期,不僅要團結貧下中農和進步人士,而且要盡可能團結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但是對他們要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一拉一打”政策。在打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同時要以“拉”為主。最后,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總方針和“有理、有利、有節”工作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形象地描述了我黨抗日統一戰線的總策略、總方針,對于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對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有著重大意義。毛澤東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成為具體的工作原則,有理指的是工作要獲得人民的堅定支持;有利指的是工作要有成效,有利于抗日戰爭的勝利;有節指的是把握好斗爭的程度。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但又不同于大革命時期的第一次國共合作。這一時期我黨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國共合作雖然沒有共同的革命綱領,但是有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合作),國內外形勢極其復雜(國際反法西斯戰爭正在進行),中華民族遇到了嚴重危機。即便如此,中國共產黨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先,放下一切恩怨,克服重重困難,以高超的智慧和高明的策略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兩條戰線展開。一條戰線在解放區(革命根據地),另一條戰線在國統區。兩條戰線的展開使得“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方針得到了良好貫徹。在解放區,由于區別對待大地主、富農、中農、貧農以及小工商業者,并嚴格區分了消滅地主階級和消滅地主個人兩個概念,從而得到了廣大農民和中間階級的積極擁護。在國統區,隨著愛國民主運動的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進步人士和有識之士匯聚到了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來。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統區的統一戰線開展愈發順利,不僅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更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全國人民的大憲章,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體現了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實踐的輝煌成果,也是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和奮斗綱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統一戰線工作進入到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工作覆蓋面廣,內容豐富且復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總結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和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黨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統一戰線新道路的探索。1950年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李維漢在《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新形勢與新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統一戰線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主要目標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實現《共同綱領》;對于民族資產階級要采取既團結又斗爭的原則,在經濟和政治上加強合作;雖然民族不平等已經消除,但是民族間的矛盾還沒有完全消除,因此應當施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對于民主黨派而言,要以《共同綱領》為準則團結他們,同時也要尊重其組織上的獨立性,必要時進行適當協商和批評建議;要加強共產黨與黨外人士的合作;在加強統戰工作的同時要克服關門主義和敷衍主義、遷就主義傾向。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前線,抗擊美國侵略者。11月4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聯名發表了《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表達了各黨派、各人民團體支持抗美援朝的決心。1952年第三次全國統戰會議召開。著眼于整理經濟領域亂象的“五反運動”在這一時期已經結束,整個社會的國民經濟恢復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因此此次會議的主要工作是關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問題。對于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由于民族資產階級有著立場不堅定的兩面性,因此對其既要團結又要斗爭。這次會議對于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化作出了明確判斷,并將統一戰線的重點放到了民族資產階級上。1953 年 6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統一戰線工作的重心也轉移到社會主義改造上來。1954 年 3 月第五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召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我黨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對統一戰線內部各界人士進行了妥善安置,并制定了港、澳、臺相應政策。統一戰線的范圍也擴大到包括海外僑胞在內的廣大人士。1956年11月召開的第七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是一次學習、貫徹中共八大精神的會議,學習了黨的八大提出的(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1958年12月第十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召開,主要討論了有關少數民族的統一戰線問題。1963年5月第十三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召開,就中央統戰工作幾年來的政策策略進行了檢查總結。
我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在“文革”(1966—1976)期間遭到了重大挫折。但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關懷下,統一戰線沒有被取消,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有關統一戰線的組織也沒有被取消,并在“文革”后期得到了部分恢復,為改革開放以后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統一戰線工作得到恢復和加強,隨著1979年8月第十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召開,統戰工作全面鋪開。改革開放以來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具有鮮明的特色,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推動下,統一戰線工作不斷取得進步。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起著奠基性和開拓性作用。關于統一戰線的性質,鄧小平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建立的基礎是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將統一戰線的對象明確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愛國者的聯盟。對于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鄧小平認為就是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對象有10個方面,即民主黨派、無黨派知識分子、非黨知識分子、起義和投誠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原工商業者、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愛國宗教領袖人物、去臺人員的家屬和親友、臺灣同胞和香港同胞及澳門同胞、歸國華僑和海外僑胞。對于多黨合作問題,鄧小平提出“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方針”[4] 205。隨后的黨的十二大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發展為十六字方針,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對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并將知識分子歸入工人階級,改變了廣大知識分子的地位。對于非公有制經濟,鄧小平指出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大目標,在這一前提下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要加以支持和引導。在民族、宗教問題上,鄧小平主張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還要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在祖國統一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祖國的和平統一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實可行性。
江澤民將“大團結,大聯合”作為統一戰線的本質,強調在建設四個現代化、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目標指引下,團結所有人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為了應對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任何階層、黨派或集團都應納入統一戰線的工作范圍內。在對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的方式上,要在維護祖國統一的立場上給予他們政策引領并最大限度地關照和團結他們。在多黨合作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這一制度寫入憲法,為統戰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胡錦濤指出統一戰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法寶,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下,要團結一切愛國人士,為社會和諧、民族復興服務。對于新出現的社會階層,胡錦濤主張要將他們列為重要的統戰對象。這些新出現的社會階層主要指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職業者,這些新社會階層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相關,也與新社會組織的出現有關。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將他們團結起來,讓他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形成上下一致的愛國陣線。在臺灣問題上,胡錦濤強調要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決反對“臺獨”。
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統一戰線團結了海內外各界人士,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大旗,為社會主義建設、社會穩定和諧、促進祖國統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我黨始終把統一戰線和統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地團結各界人士,利用一切積極因素,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對于人才,尤其是黨內外知識分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人才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在支持留學、來去自由的方針下,鼓勵留學人員在學成之后回國工作或者以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為祖國服務。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要一手抓鼓勵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導。對于新時代統戰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在堅持黨的領導下的各種指導思想。
五、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回顧歷史,繼往開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的百年演進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第一,構建統一戰線大格局。統一戰線要有大局觀、全局觀,要構建大格局,這樣才能將統戰工作不斷推向前進??v觀中國近現代史,能夠深刻理解和運用大局觀的中國共產黨,運用自己的高超智慧,在大革命、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構建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取得了重大成果。譬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等領導人強烈反對黨內“左”傾錯誤思想,指出了建立國內國際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廣泛團結了全國進步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央統戰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巨大變化,我黨要更加重視統一戰線工作,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上強調的那樣:“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5]
第二,加強對“新生代”統一戰線力量的培養。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百年演進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對新生力量的關注,新時代更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5 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特別提出,要重視對三支“新生代”統戰對象的培養。三支新生代力量指的是留學人員、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這也是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開展對象。
留學人員是新生代的重要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留學人員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史也包含著愛國青年前赴后繼出國求學、回國建設的“為中華之崛起”的奮斗史。在21世紀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留學人員是重要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留學生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民族復興大業聯系起來,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建設或以各種方式支持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所以要加強對留學人員的重視,是因為他們大多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創新能力較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因此,將留學人員納入統戰工作中,教導他們不僅要有深厚學識還應具有深沉的愛國情懷,愿意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也是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對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做到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主要指家族企業的接班人或新的創業者,他們往往受過良好教育,許多人還有過國外留學、工作、生活的經歷。但由于受成長、教育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的愛國情懷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強化。因此,統一戰線工作應加強對他們思想動態的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培養出一批素質過硬、精通業務的統戰干部隊伍,以優良作風和踏實工作贏得黨外人士的尊重,并引導他們為愛國統一戰線以及民族的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新媒體代表人士是統一戰線的新對象?!靶旅襟w中的代表人士”這一說法在 2015 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第一次被提到,“新媒體中的代表人士”已經成為“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中應重點團結的人群?!靶旅襟w”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鮮事物,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新媒體注入了不同于以往的時代特色,對傳統社會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因此,應加強對新媒體代表人士的團結,引導新媒體群體愛國愛黨,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具體來說,應建立完善新媒體代表人士統戰工作平臺和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網絡交流平臺;應引導新媒體代表人士成為有影響力的網絡意見領袖,以引導和規范網絡輿論的良性發展。
第三,以創新思維構建和完善互聯網時代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的百年演進啟示我們,每一時期的統一戰線都可能面臨新的挑戰,但是我們要以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應對挑戰、克服困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統一戰線工作遇到了以往從未經歷過的巨大挑戰,這需要我們要有創造性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來推動統戰工作的開展。具體而言,互聯網時代統戰工作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首先,網絡信息的復雜化、多元化使得民眾的政治參與傾向非理性化,即受不良信息及各種違反道德或紀律言論的影響,使得民眾對社會形勢(或事件)產生誤判,有的甚至失去理性。其次,愛國統一戰線面臨西方敵對勢力的挑戰。互聯網的存在使得西方國家傳播不良信息的渠道比以往更多更廣,西方國家有意識地通過互聯網傳播西方價值觀,公開或隱晦地鼓動民眾反對黨和政府,因此統戰工作面臨著比以前更大的挑戰。最后,統戰工作的實際任務比以往更加復雜和繁重?;ヂ摼W時代,統一戰線已經超越了原有的范圍,其統戰對象、工作任務、設計領域等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有著極大變化。領域無界、地域無界、身份無界是當前進行統一戰線工作的新挑戰,統戰思想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樣有非常明確的工作對象或指標任務,這一切都使統戰工作的任務難度大大增加。互聯網一方面給統戰工作帶來了挑戰,但另一方面因其廣闊時空、無限受眾,也有利于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如今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帶來了巨大沖擊,面對這一沖擊,統一戰線工作要緊跟時代發展,面對挑戰但無懼挑戰,不斷加強和改善網絡時代統戰工作的開展力度和工作方式,使互聯網時代的統戰工作得到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自1921年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思想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豐碩成果。新時代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的各項規定要求,充分發揮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廣泛力量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二大”和“三大”——中國共產黨第二、第三次代表大會資料選編[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李利林]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United Front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U Qiwei, GAO Letian
Abstract: The united front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united front established during the firs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establishe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o the patriotic united front establish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very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united front thought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y all embodied the great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e of our party, and achieved great victories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100-year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front of our party enlightens us: the united front should have a grand united front pattern, strive to find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and draw the largest concentric circl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united front for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the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 non-public economy). Cultivation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people and representative people in new media);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Internet era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in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Internet era.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ited front think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reform and opening up;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收稿日期] 2021-06-03
[作者簡介] 徐綺蔚(2001-),女,湖北蘄春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學生;高樂田(1964-),男,山東曲阜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