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永剛 尹超

摘要:目的:比較食管癌放療時應用兩種體位固定技術擺位誤差的臨床療效。方法:此次研究截取的時間區間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以我院收治的70例食管炎患者為例展開調查,按照奇偶數的方法分成兩組,奇數的35例患者選擇真空氣墊體位固定,并設為常規組,偶數的35例患者選擇真空氣墊和翼形板體位固定,并設為研究組,分析不同體位固定方式的擺位誤差。結果:研究組X.Y 、Z軸和三維方向上的誤差值對比常規組更小,p<0.05。結論:食管癌患者放療時采用真空氣墊和翼形板體位固定能過有效降低擺位誤差,值得推廣。
關鍵詞:食管癌;體位固定;擺位誤差;三維
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在我國食管癌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在全世界第五位,占55%左右。食管癌的典型癥狀是進行性吞咽困難,食管癌晚期的患者因為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患者生理、以及心理不同程度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大部分患者因為知道病情沒有辦法得到治愈,面臨死亡的威脅[1]。有些晚期胃癌患者甚至通過手術治療后,已經無法達到預想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多以放療為主要治療手段。經臨床實踐證實,放療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甚至可以根治腫瘤,在食管癌患者的恢復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2]。基于此,本文旨在對食管癌患者放療時實施不同體位固定后對擺位誤差的影響展開調查,現有如下調查數據。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截取的時間區間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以我院收治的70例食管炎患者為例展開調查,按照奇偶數的方法分成兩組,奇數的35例患者選擇真空氣墊體位固定,并設為常規組,偶數的35例患者選擇真空氣墊和翼形板體位固定,并設為研究組。常規組中男女人數分別為18人和17人,年齡區間在45-80歲之間,以(55.23±4.13)歲為年齡區間的平均計算值,病灶長度區間范圍在2-7厘米之間,以(5.35±0.52)厘米為病灶長度的中間值;研究組男女人數分別為20人和15人,年齡區間在44-82歲之間,以(54.95±4.26)歲為年齡區間的平均計算值,病灶長度區間范圍在2-7厘米之間,以(5.28±0.85)厘米為病灶長度的中間值。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常規組:
真空墊體位固定。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將身體置于真空負壓袋上,將雙上肢合并放在前額處,將下肢合并自然伸直,隨后抽真空并結合患者身形形成大致形態。兩組患者均在定位后,通過藍色記號筆進行標志,以準確定位胸部皮膚投影的交點,并使用大孔徑CT模擬機(飛利浦)進行掃描,掃描可從環甲膜到肝臟下緣處,將掃描后獲得的圖像傳送到飛利浦Pinnacie 39.0計劃系統中,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將靶區和正常組織勾畫出,并確定后將其通過CT模擬機進行驗證,移動定位中心到計劃中心處,使用藍色記號筆進行標記,并將標記的位置作為治療的中心位置。
1.2.2研究組:
真空氣墊+翼形板體位固定。將真空墊放在翼形板中,協助患者保持平臥位,將身體平臥在翼形板上,告知患者將雙臂一起向上舉起并握住翼形板手柄,此時可依據翼形板上手柄和頭枕的實際情況,對孔徑位置進行記錄。患者下肢應始終閉合并呈自然垂直,抽真空后可根據患者身形進行成型。
1.3觀察指標
此次入組成員均在每周定期提通過醫科達加速器( Elekta Synergy )配備的千伏級錐形束進行CT掃描,每例患者掃描5次,共165次。此次掃描所得到的圖像和CT圖像通過自動灰度進行配準,后結合骨性標記適當通過手動進行微調,屏幕系統上會自動將左右(X軸)、上下(Y軸)和前后(Z軸)顯示出來,并對三個方向上的誤差值進行計算。其中三維擺位誤差計算值取三個方向擺位誤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的數據可復制粘貼到EXCEL表格里,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通過(x±s)表示,用x2來檢驗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X、Y、Z軸三維擺位誤差分析
研究組在X/Y/Z軸三維擺位誤差值上對比常規組更低,p<0.05,見下表。
3.討論
食道癌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相對較高。這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必須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否則食管癌發生到晚期后,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導致手術無法有效根治食管癌。食管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和放療等多種手段。目前,三維適形放療的應用和對適形放療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可在常規放療的基礎上,加強放療效果,使患者更好地恢復。但如何在放射治療中對體位實施固定,從而提高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放射治療的定位誤差一直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通常將擺位誤差又分成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兩種。其中系統誤差主要指在制定治療計劃時的系統錯誤,主要是由于治療和定位條件無法保持一致導致的,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可進行修正,有效減小誤差[3]。
目前臨床上主要利用呼吸門控和圖像引導的技術來降低放療中擺位誤差的發生率,但是由于使用時間相對延長,同時價格上較高,因此有局限性。近幾年,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真空氣墊在食管癌放療體位固定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可獲得較好的固定效果。但是,真空墊在臨床坐標系統與固定系統之間的相對固定較難實現,這可能導致真空墊的左右和進出方向出現誤差,同時在呼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姿態移動的現象,自身呼吸或呼吸機輔助呼吸均能夠引起小動作,致使身體偏離放置位置而引起擺位誤差[4]。對于最近應用真空氣墊期間出現的不足之處,在臨床上通過積極探討,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手段,就是是否能對上肢和頭部進行相應的固定,以縮短誤差。通過翼形板對真空氣墊的固定進行輔助后,可使患者在擺放體位時將雙上肢收緊,使其保持同一位置,減小變化,大大降低擺位誤差,促進放療照射劑量的準確性,同時還縮短在擺放體位時使用的時間,在重復體位擺放時意義重大[5] 。本研究通過以上指標證實,研究組在進行真空氣墊聯合翼形板進行體位固定后,其三個方面的擺位誤差值均更小,p<0.05。
綜上所述,食管癌患者放療時采用真空氣墊和翼形板體位固定能過有效降低擺位誤差,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朋琴,蔡晶,葛彬彬,等. 食管癌放療兩種體位固定技術擺位誤差的比較[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8,23(12):1128-1130.
[2] 時勇,朱建國,張琳,等. 基于CBCT研究中上段食管癌放療擺位誤差及CTV外放邊界確定[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8):545-548.
[3] 李慶,鄧宗強,付美鳳,等. 老年食管癌在調強放射治療中擺位誤差的研究[J]. 腫瘤學雜志,2018,24(8):832-837.
[4] 杜紅玲,王振立,孫曉東,等. ArcCHECK對螺旋斷層放療計劃中人為誤差校正靈敏度研究[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20,27(23):1908-1913.
[5] 吳承駿,孫凌飛,溫翠俠. 支架置入食管癌患者放療時錐形束CT圖像與定位CT圖像不同融合配準方式擺位的誤差[J]. 山東醫藥,2019,59(3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