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卉


摘要:目的:探索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皮膚護理中風險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70例),患者入院時間2020年1月-2021年1月,按照隨機法劃分兩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在開展皮膚護理過程中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皮膚護理過程中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行風險管理,觀察兩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與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皮膚損傷(皮膚擦傷、壓瘡、靜脈留置針戳傷)發生率0.00%相比于對照組11.43%更優(P<0.05)。觀察組滿意度97.14%優于對照組82.86%,差異顯著(P<0.05)。結論: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皮膚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改善患者皮膚狀態,降低皮膚損傷發生率,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神經內科;危重癥;風險管理;皮膚護理
神經內科是醫院較為重要的科室,該科室主要收治腦部炎癥性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相關類型疾病患者,由于患者病癥較為特殊,容易出現風險事故,尤其是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與治療,直接增大皮膚護理難度,出現皮膚損傷[1]。本次研究將以醫院收治的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病例人數:7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風險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收治的(2020年1月-2021年1月)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法劃分兩組,對照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齡范圍43-79歲,平均年齡(58.33±2.17)歲;觀察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齡范圍45-78歲,平均年齡(58.53±2.25)歲。納入標準:(1)全部患者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訂意向書;(2)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精神障礙;(1)患存在其他嚴重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皮膚護理過程中行常規護理,對患者開展日常護理,按時用藥,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皮膚狀態,記錄數據信息。
1.2.2觀察組
觀察組皮膚護理過程中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行風險管理①建立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為小組長,帶領護士開展風險管理,對患者日常治療開展監督,尤其是醫療器械的使用,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皮膚損傷情況,對患者的皮膚狀態進行分析,明確患者皮膚損傷原因,并制定相對應的預防方案;②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力能水平,對患者皮膚健康狀況開展評估,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壓瘡情況,做好預防措施,降低壓瘡發生率。及時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獲得家屬支持,對于患者可能出現的皮膚問題與損傷進行溝通,引導患者做好相應準備預防,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有效避免患者出現皮膚問題。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觀察指標包括皮膚擦傷、壓瘡、靜脈留置針戳傷,計算皮膚損傷發生率。
觀察兩組患者滿意度,以醫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開展評分,問卷實行60分制,滿分60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59-55分表示患者滿意,低于55分表示患者不滿意,計算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通過SPSS24.0統計處理,以數(n)或率(%)計數患者皮膚損傷發生率與滿意度,以檢驗結果,P<0.05說明存在統計學。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
觀察組患者皮膚損傷0.00%相比于對照組11.43%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97.14%相比于對照組82.86%存在統計學(P<0.05),如表2。
3討論
皮膚護理是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優于患者病情危重,導致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直接增大皮膚損傷的發生率,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因此開展優質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以降低皮膚損傷發生率[2]。風險管理模式皮膚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從源頭上降低患者皮膚損傷風險,改善患者皮膚狀態,避免出現壓瘡、擦傷等風險事件,提升整體護理水平,臨床應用價值較高[3]。
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皮膚損傷發生率0.00%明顯優于對照組11.43%,差異顯著(P<0.05),說明風險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皮膚損傷率,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潛在的皮膚損傷風險。觀察組滿意度97.14%相比于對照組82.86%更優(P<0.05),說明該護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升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皮膚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改善患者皮膚狀態,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衛娟.預見性護理預防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03):139+145.
[2]何月平.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19,8(04):40-41.
[3]程莎.醫護一體化模式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