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慧 李福榮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干預應用于肝癌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所收治的共計60例肝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兩組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30例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以及30例接受心理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不良心理評分。結果: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而言,接受了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心理評分更低,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針對肝癌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臨床上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肝癌患者;心理干預
惡性腫瘤是臨床常見的嚴重疾病類型,具有病情發展快、治療難度高、治療費用高昂、預后效果差等臨床特點,致死率極高。肝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患者往往難以忍受,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壓抑等不良心理,給患者的治療積極性造成了嚴重損害。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本次的研究報告選取了我院所收治的共計60例肝癌患者作為樣本對象,探究分析了心理干預應用于肝癌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現作出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所收治的共計60例肝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兩組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30例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以及30例接受心理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對照組肝癌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在44-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25±2.31)歲,病程2個月-1年,平均病程為(4.52±0.36)個月;觀察組肝癌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在45-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26±2.30)歲,病程1個月-1年,平均病程為(4.51±0.35)個月。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親屬均已知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②研究涉及內容經過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②相關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③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血液系統異常以及免疫系統異常的患者。④親屬或是自身不配合、中途退出的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僅接受常規的護理干預,包含按時查房、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等;觀察組的患者則接受心理干預護理:①護理小組的人員要注重維持患者病房的整潔,根據患者的喜好配置電視、DV等設施,放置盆栽,營造一個舒適輕松的病房環境。②由于患者已經飽受折磨,精神狀態與心理情緒都是出于極端低下的狀態,所以護理人員要鼓勵、支持患者,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患者的親屬也會由于承擔了長時間的高昂醫療費用等有著壓力,護理工作人員同樣要對患者的親屬進行陪伴和交流。③理人員要針對患者的具體心理進行主動的疏導,對患者耐心親切講解治療的方法、帶來的效果等,使患者更熟悉治療流程并能積極配合治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科學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用和患者談心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開導和安撫,醫護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為患者講述各種成功治療的案例來提高患者的信心并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不良心理評分。通過由William W.K. Zung編制的SAS焦慮自評量表以及由美國教育衛生部編制的SDS抑郁自評量量表對患者存在的負性心理進行評估,患者的評估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心理條件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報告所設計的樣本對象資料如患者的基線資料等情況均是經由統計學軟件SPASS25.0進行統計計算和結果驗證的,當P<0.05時則表示兩組數據的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不良心理評分比較
由表1可知,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而言,接受了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心理評分更低,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肝區部位嚴重疼痛、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均是肝癌的主要臨床表現,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疾病進入晚期后,這種痛苦將會大大加劇,患者很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如不針對患者的負性心理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則會對治療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1]。心理干預有利于針對肝癌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提升了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并確保了治療的實際效果。根據本次的研究報告可知,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更優于對照組,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針對肝癌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臨床上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曾亮.心理干預應用于肝癌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22):52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