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麗

摘要:目的:研究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臨床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我院產科分娩的116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8例實施產科常規護理,觀察組58例開展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產婦的喂養、撫觸、沐浴以及健康知識評分。結果:觀察組喂養、撫觸、沐浴以及健康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首次生產的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可以幫助產婦掌握基本對嬰兒的喂養、撫觸以及沐浴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對后期撫育嬰兒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初產婦;產科
生產是大部分女性會經歷的生理現象,而大部分的初產婦對生命的孕育仍然缺乏足夠的了解,尤其是關于一些分娩常識、孕期保健、母乳喂養等相關知識,很多產婦在進入宮縮期出現分娩陣痛的時候都會有恐懼、害怕的心情,因此自護能力也比較差,研究發現,不良情緒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分娩結局,因此,為了保障初產婦能夠更加順利、安全的產下胎兒,需要護理人員采取更全面、優質的護理模式[1]。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針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價值展開分析,現做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我院產科分娩的116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8例,年齡22~41歲,均齡(28.8±4.6)歲,孕周37~42周,平均(39.6±1.7)周;觀察組58例年齡23~41歲,均齡(28.7±4.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9±1.6)周。入選研究初產婦均為單胎妊娠,兩組初產婦基線資料用統計學軟件計算組間對比差異較小,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產科指導:包括分娩知識講解和指導、新生兒喂養知識的指導、以及產后恢復指導等。
觀察組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護理項目:(1)護理人員培訓,母嬰床旁護理開展之前,首先組織產科所有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和活動的培訓學習,保證護士能充分掌握母嬰床旁護理有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且可以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方案。(2)產后第一天,向產婦和家屬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母嬰同室、母乳喂養的好處和重要性,同時盡量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鼓勵產婦接受母親這個角色,也需要護理人員積極展開心理安慰和鼓勵,逐步的與新生兒建立密切的接觸,指導產婦正確懷抱和母乳喂養的姿勢。(3)產后第二天,如產婦喂養知識、嬰兒含接姿勢錯誤則要及時進行糾正,教會產婦如何進行新生兒的撫觸、沐浴工作,可以由護理人員先示范一遍,然后指導產婦和家屬實踐操作,護理人員在旁邊進行糾正,要求撫觸時雙手溫熱不可帶有首飾,將嬰兒潤膚油涂抹于手掌對搓,可以一邊與嬰兒交流,一邊撫觸,不僅有效促進兩者感情,還有利于乳汁分泌,也能很好的改善嬰兒睡眠質量,對后期發育生長奠定基礎。床旁沐浴最好選擇盆浴,掌握沐浴相關知識后與護理人員共同進行沐浴,也要將新生兒黃疸、生理性體重下降等知識詳細告知產婦和家屬,緩解與消除家屬的擔心,也可以促進家屬積極參與到嬰兒的護理服務中。(3)產后第三天,告知產婦分娩后惡露的相關知識和持續時間,然后展開飲食、衛生等方面的指導,飲食最好能夠以蛋白質、維生素等含量豐富的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主,同時需要保持外陰部清潔干燥。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的喂養、撫觸、沐浴以及健康知識評分。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資料用SPSS24.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n,%),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喂養、撫觸、沐浴以及健康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初產婦是第一次承擔母親的角色,在心理上還沒能很好的轉換角色,對于相關的新生兒護理技巧、喂養方法的知識掌握不多,因此不能更好的照顧新生兒,從而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護理人員在產婦生產完之后在關照新生兒的同時也要注意產婦的舒適度和心理狀態,及時開展心理疏導,關注產婦的尊嚴,幫助患者盡快適應母親的角色,尤其是需要掌握一些新生兒護理的方法和技能,進而改善新生兒護理質量,同時也要促進產婦產后的恢復[2]。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由專科護士為產婦進行一對一的講解相關的新生兒護理實施、產后注意事項、健康知識等,使得產婦能夠盡快的融入母親角色,通過教授和指導產婦掌握一些基本的撫觸、沐浴、喂養等方面的技能,在促進親子情感的同時也為后期的生長發育奠定基礎,而且可以幫助產婦能夠從容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保證母嬰安全。該護理模式不僅僅能夠促進產婦產后恢復,還可以幫助產婦盡快轉換角色,臨床應用廣泛。
參考文獻:
[1]周艷,李月華,戴麗芬.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聯合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后康復的作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07):110-112.
[2]許春玉.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自護能力及育嬰技能的影響[J].西藏醫藥,2021,42(0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