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皎
摘要:目的:研究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的應用效果。方法:有針對性的選取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兒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對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針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針對觀察組實施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管理模式,然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兒童危重癥患者來說,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融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有效落實相關內容,按照既定的指標進行護理干預,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患兒的護理滿意度,使其并發癥發生率有效降低,因此這種方法在護理實踐中值得推廣。
關鍵詞: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應用效果
引言
針對兒童危重癥患者來說,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然后充分掌握相對應的敏感性指標等,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和判斷,以相對應的評估結果為基準,進行更精準有效的護理干預,這樣才能體現出良好的護理成效。在具體的護理過程中,可以有效融入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使相關內容和指標在護理過程中得到進一步融合,起到指導和參考的作用,以相對應的敏感指標和評估體系為著手點和切入口,進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成效,為危重癥患兒疾病的康復和治療總有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重點選取我院近一年時間內收治的80例兒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的構建方法以及應用效果。現在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涉及80例患者,是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收治的危重癥患兒,在患兒中有男患兒43例,女患兒37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為(3.27±0.44)歲。具體研究環節,根據護理方法的差異性對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患兒40例,對比其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值大于0.05,可以對比分析。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護理該組患者的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教育模式,對其病情進行有效評估判斷,然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和飲食干預等。
1.2.2觀察組
針對該組患兒來說,在具體的護理過程中,是以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融入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的相關內容,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1)構建與之相對應的危重癥兒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和護理小組。相關體系內容要按照既定的標準和要求,符合相對應的規范和實施細則。小組成員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在護理過程中可以充分勝任崗位職責,小組長為護士長,有5名小組成員,都是主管護師,以此體現出應有的護理效能。(2)確立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在確立相關指標的過程中,要通過文獻庫,例如,萬方、知網等相關資料進行查找和明確,并且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科室特點、并發癥防范等內容,確立相對應的兒童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擬定完指標之后,要通過行業內的相關專家學者對其進行研討和會審,不斷的修改和完善,進而體現出相關指標的指向性、可行性和針對性。(3)護理人員要著重做好相關敏感性指標的監控和控制,在重癥監護室中護理人員要構建相對應的登記本,本中的相關資料涉及患兒的一般資料,家長資料,并發癥情況,病史以及疾病處理方式等相關內容,同時注重做好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的嚴格管控,確保相關指標具備應有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時效性。(4)嚴格細致的統計好相關敏感性指標。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分析和匯總每天患者所呈現出的并發癥,并著重做好統計分析工作,總結具體的規律,把握各類指標的發展特點,確保并發癥發生率最高的事件得以有效記錄,以此為后續的指標控制和護理質量提升提供必要支持。(5)從根本上做好持續質量改進。針對相關指標進行有效控制和記錄分析之后,小組成員要嚴格按照相對應的指標體系進行研討和分析,深入掌握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體系的發生因素和發展特點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明確相對應的因素,并且提出和落實相對應的防治措施,使指標體系和整改方案更為健全完善,進而為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1.3觀察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6.0統計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x±s),檢驗方案為x2,當所得的P值低于0.05,則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5%(38/40)和0(0/40),要顯著優于對照組的82.5%(33/40)和10%(4/40), P值小于0.05。
3 討論
在1998年美國護士協會提出了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在兒童危重癥患者的護理管理過程中可以有效通過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的有效構建,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管理服務。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嚴格按照相對應的指標體系和具體內容進行有效操作,這樣可以進一步有效加快患兒的康復進程,使其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對應的體系內容和敏感性指標進行操作,體現出應有的護理效能,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方式,這樣可以及時有效的發現相關問題,且進行針對性的補救和應對處理,進而從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或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4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兒童危重癥患者來說,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有效落實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評估體系的相關內容,對于各類風險或者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和判斷,把握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漏洞,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和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避免或者減少不良反應或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護士主觀判斷失誤率,因此這種方法可以更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廣泛推行。
參考文獻:
[1]盧佑英,曾培元,熊安芳.Delphi法聯合層次管理對新生兒危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21,(3).
[2]程銀霞.護理敏感質量指標在重癥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養生保健指南,2021,(17).
[3]劉林霞,張玉俠,呂天嬋,等.新生兒危重癥護理管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構建[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6,11(4):251-258.
[4]丁湘云,馮志英,郭亮梅,等.信息化技術在護理敏感質量指標監控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20,(7).
[5]黃倫婷.危重癥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在PICU患兒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