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頸椎病簡單來說是因為頸部骨骼、軟骨以及韌帶的退行性變則觸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以及軟組織,并且還會出現一組癥候群,所以又被稱作頸椎綜合癥。在中老年時期為多發病與常見病。其特征為反復發作、難以痊愈。本人在多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利用針灸治療頸椎病獲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頸椎病的臨床癥狀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狀
頸肩、頸項、肩背、肩胛以及上肢等地方疼痛或者麻木等不適,其疼痛特點表現出鉆痛或者刀割樣痛,也能表現出持續性隱痛或者酸痛。當咳嗽、噴嚏或者上肢伸展以及頸部過屈、過伸時都能引發或增加疼痛。一些患者經常訴說有一側上肢沉重無力、部分手指麻木或者蟻走感。X線正側位片體現為椎體前后緣上、下面唇樣骨性增長或者變尖,以后角為中心,椎間隙不同程度變窄,鉤椎關節間隙變窄,鉤突變尖等。
(二)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狀
主要病狀是頭疼、眩暈與視覺障礙。頭疼呈現發作性,持續數分鐘后、數小時甚至更長;偶爾也能為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疼痛的性質表現出搏動性痛或者灼痛,并且僅限在一側頸枕部或者枕頂部,并且伴隨酸、脹等易感。疼痛大多數高于早晨起床之后,轉動頭頸部或者乘車顛簸過程出現或者加劇。疼痛發作時,經常從頸部,快速擴張到耳后以及枕頂部,或者向眼眶部位及鼻根部放射。
二、治療方法
(一)選穴方法
主穴:旁夾脊穴,加雙側風池、風府。配穴:(1)神經根型:肩胛上背疼痛配上肩髃。上肢酸痛配其曲池、外關。(2)椎動脈型:頭暈、頭昏配百會,兩種都可以配合溫灸頸椎局部。
(二)選穴標準
參照國家技能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經穴定位》。
(三)操作方法
讓患者呈現俯位或者坐位,選定穴位,皮膚常規性消毒之后,挑選四十號2.5寸毫針。
(1)頸椎夾脊斜刺一寸左右,以頸椎棘突旁開1.5寸,針尖朝向頸椎方向。
(2)風池穴利用毫針,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深1.5-2寸,針感酸脹顯著,遍及整個后頭部。風府穴直刺1-1.5寸,針尖向下。每天診治一次,每次五十分鐘,七次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間隔三天。
三、預防
(一)脊椎病患者需要定時轉變頭頸部體位,注重休息,勞逸結合。抬起頭并朝四周各個方向輕輕活動頸部,不要總是使頸椎處在彎曲狀態。伏案工作不應該一次持續較長時間,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持續低頭工作,而很難促使頸椎椎間隙中的高壓在比較短時間中獲得有效的緩解,這樣就會加劇頸椎的退變。
(二)已經有頸椎病癥狀的患者,應該適當的降低工作量,合理的休息。病狀比較嚴重、發作頻繁患者,應該停止工作,絕對休息,并且,最好是臥床休息。這樣在頸椎病的診治時期,有利于提升診治的成效,推進病情 早日緩解,體積早日痊愈。
(三)頸椎病患者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應減少長時間吹空調、電風扇等。因為頸椎病發病是由多種原因一同作用的結果,寒冷與潮濕容易加劇頸椎病的病狀。應該盡可能降低在氣溫過低或者寒冷潮濕的環境下長久低頭伏案工作的時間,以預防頸椎病病狀的出現,或者頸椎病引發頸肩背酸痛的情況。
(四)頸椎病患者應該合理減少參與重體力勞動,提取重物等等,平常應該注重保護頸部,防止其受傷。上肢應該減少提取重物,當上肢提重物時候,力量能夠經過懸吊上肢的肌肉傳輸到頸椎,進而使頸椎受到拉伸,加大了頸椎之間的相互壓力。頸椎病患者在參與重體力勞動后病狀有可能會加劇。
頸椎病是一項比較普遍的臨床疾病,此類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為高發病。頸椎病是由于患者的頸椎產生退行性病變,進而造成其椎間孔或者頸椎管狹窄異形,并且對患者計算、神經根等形成了刺激以及壓迫等情況,最后演變為頸椎病。隨著現在中醫針灸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現代中醫學結合患者的真實情況采用針灸治療頸椎病,其效果十分良好,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疼痛與不適感,提升診治總成效,值得臨床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