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朱 珂(廣西師范大學)
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經過幾十年的調整,廣西的產業結構由“一、二、三”轉型升級為“三、二、一”格局。廣西人口規模大,就業人數在全國排名前列,能夠為三次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地方政府近年來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為就業政策落地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廣西具有“沿?!薄把剡叀薄把亟比灰惑w的獨特區位優勢,已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背景下,探究廣西現階段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現狀,對于廣西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優化就業與產業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廣西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一二三”模式逐步轉變為“三二一”倒金字塔產業格局,產業結構進入工業化的中期后半階段,契合產業發展演變規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0:33.3:50.7,與同一時期的全國平均水平3.8:36.8:59.4 相比較,廣西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略高;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略低。據此得出結論:廣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處于滯后狀態,產業結構需加快調整升級。
廣西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由1980 年的45.3%下降至2019 年的16.0%。1993 年以后,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一直低于第二、三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差距逐年增大。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第二產業穩定增長,產值比重維持著上升的勢頭,在2011 年達到最高點48.5%,成為帶動人民收入增長和促進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11 年以后,廣西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一直下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舉措初見成效。
從1980 年以來,廣西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廣西的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第三產業產值占GDP 比重穩中有降;2002年以來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從2017 年開始,廣西的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處于領先地位,對廣西GDP 的貢獻率增強,逐步發展為帶動廣西經濟社會增長的中堅板塊。
1980—2019 年間,廣西的就業結構維持著“一、三、二”格局。第一產業就業構成比例由82.80%下降到48.65%,第二產業就業構成比例由8.00%上漲至17.24%,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由9.20%上漲至34.11%,從第一產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逐步轉移向非農產業,基本符合演變規律。
在廣西城市化發展加快和農村地區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背景下,廣西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一產業釋放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居高位,仍然是吸收勞動力的主要渠道,表明第一產業中仍滯留大批的勞動力,大量剩余勞動力未從農業中解放出來。
2019 年廣西三次產業結構為16.0:33.3:50.7,但是三次產業就業構成比例為48.65:17.24:34.11,表明廣西就業結構調整滯后性比較顯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于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需要加快提升,改善不合理的就業結構。
文章采用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來進行產業結構的效益分析。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是研究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均衡的重要指標,是各產業的增加值比重與就業比重之比同1的差,公式如下:
第一,自1980 年以來,如表1 所示,廣西第一產業的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均小于0,其絕對值逐漸偏離于0,表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大于產業產值,第一產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在農村滯留著許多隱性失業人口,且隱性失業人口數量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究其根本,是源于廣西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業過度依賴于人力勞作,機械化水平不高,無法將多余的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去。
表1 廣西2000—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
第二,廣西第二產業的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均大于0,其數值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比較協調。1980—2012 年間,結構偏離度大于1,自2013 年以來,結構偏離度穩定在0 和1 之間,表明第二產業的勞動力缺口在逐年縮小,但是結構偏離度仍然大于0,說明仍存在著勞動力轉入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來廣西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擴大,刺激了第二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勞動力轉移。
第三,廣西第三產業的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均為正值,其數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漸趨于協調,又緩慢轉向不平衡,仍存在著勞動力轉入的可能性。2004 年到2008 年,結構偏離度在0.4 以下,逼近均衡狀態,可能是由于第三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對技術人才要求不高,對勞動力的吸納空間縮小。2009 年以來,結構偏離度又逐漸上升,可能是由于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導致第三產業向高端方向發展和內涵式效率提升轉變,對高端人才需求大,對勞動力的容納空間增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廣西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矛盾格外明顯,成為束縛廣西經濟健康持久發展的韁繩。同時也受地理位置、歷史原因的影響,導致廣西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較緩慢。
廣西區域內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常見的如糖料蔗、優質蠶、茶葉、中藥材等。第一,加大投資力度,建設一批農業核心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區,構建廣西農業現代化環境,為第一產業中存在的大量隱性失業人群創造就業崗位,著力協調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突出矛盾。第二,通過強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導及資金引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盤活人才、技術及資金等生產要素,增加第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進而保障農民增收。第三,抓好廣西區域內的土地流轉工作,促進土地流轉機制的完善,在現有土地資源的基礎上,促進第一產業規?;l展。
第一,淘汰落后產能。廣西的第二產業水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比低,行業龍頭企業缺乏。廣西第二產業發展主要依托于資源型產業和重工業等比較優勢行業,而企業存在嚴重的生產效率低下、高能耗、高污染弊端,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要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讓其淘汰。與此同時,要注重延長工業生產的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推動企業生產由數量驅動向質量驅動轉變,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第二,培育戰略性新型產業。新型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市場前景好等特點。廣西可以在現有的比較優勢行業基礎上,培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原有的產業基礎和人才裝備,帶動廣西第二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構建經濟增長新動力。
廣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助于提升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能力。然而,廣西第三產業建設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服務行業人才匱乏、輻射能力不足等缺陷,制約了經濟進一步增長。第一,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既縮小了第三產業對優質服務業人才的需求缺口,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又為高校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崗位。第二,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第三產業與先進工業、現代農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利用交互滲透的效應,加快形成第三產業全方位發展格局。第三,完善服務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一系列行業鼓勵政策,從而提高行業內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創造良好的服務行業經營環境。
目前,廣西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產業結構需加快調整升級,就業結構調整滯后性比較顯著。第一產業比重已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產業發展要發掘新優勢,更加盤活農業生產要素,推動剩余勞動力的內部消化和外部轉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主導廣西經濟的發展,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重視提升發展質量,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