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勵

在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到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合理靈活地規劃空間,將空間還給幼兒。我們制定了六大類游戲框架,各班根據本班幼兒的基本發展水平、階段性教育目標以及個體差異,擬定區域設置的具體內容。六大類游戲分別是:建構類、藝術類、益智類、角色類、表演類、運動類。
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們在活動室的大空間部分創設了手工區、生活區、益智區和建構區;在小空間部分,創設了相對比較安靜的閱讀區、私密空間、“娃娃家”等。
以往在創設“娃娃家”時,只是創建一個綜合式的區域,提供一些生活材料,供幼兒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體驗生活中的場景。而現在的“娃娃家”,是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創設的。例如,分合式的“娃娃家”有臥室、餐廳、廚房、盥洗室、衣帽間等,外觀看上去是一個整體,但是每一個房間都有獨立的空間,材料也具有高度仿真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到不同的房間游戲。這些區域的創設既能夠喚起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更能鞏固幼兒的生活常識和技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
在中班,我們要提供一個開放、豐富、有序、多元化的探索空間。在創設區域之初,我們只局限于用原有的矮柜進行區域隔斷。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矮柜隔斷區域過于顯得方正和生硬,且不利于幼兒進行跨區域的游戲。于是,我們通過調整,嘗試用麻繩、樹枝、紗等材料巧妙地做吊飾連接;或者用小柵欄、小屏風作為隔斷,這些隔斷設計,將銜接變得生動、柔和。此外,我們還將性質相似的區域設置在相鄰的位置,使幼兒之間能夠產生互動。在這兩個區域之間,用小柵欄進行隔斷,而柵欄上則是幼兒們設計的圖畫式區域游戲規則。這樣的隔斷既可以將區域明顯劃分,又有利于讓每個幼兒相互觀察游戲,還能方便幼兒跨區域游戲,讓整個活動室變得豐富多彩。
大班區域創設更加注重幼兒的參與性,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求著手創設每個區域環境。比如,建構區里,幼兒們合作搭建的各種“建筑物”,既可以作為區域環境的創設,又可以作為展示幼兒作品的固定物,地墊上、柜子上都可以呈現幼兒的作品。這樣不但凸顯幼兒作品的特征,而且能讓幼兒的作品回歸生活。
活動室調整后,我們還將區域延伸至走廊,創設可以家園共同參與的生活小區域,即公共區域。在公共區域中,我們有四個“關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游戲的材料不能僅僅滿足于美觀、豐富,還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的操作。”所以,材料的投放要符合“三性”,即可操作性、層次性、創造性。
在游戲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提供的材料過于單一,缺乏層次性,幼兒們缺乏游戲興趣。于是,我和幼兒們商討,豐富游戲材料,如形狀不一的紙箱、積木、易拉罐、樹枝、包裝盒、瓶子、紙板、木塊……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材料,在進行創設性的游戲過程中獲得發展。
幼兒的游戲來源于生活,應與生活緊密聯系。我們注重和幼兒一起打造“生活化、自主化、合作化”的區域環境,促進幼兒生活能力的發展。
在生活館中,所有的操作材料都是真實的。幼兒們自主選擇,在“牛奶店”里分工協作,制作牛奶、銷售牛奶,忙得不亦樂乎;“壽司店”中的分工合作也很明確,幼兒們有的卷壽司,有的切壽司,有的賣壽司。幼兒之間的游戲又是跨區域的,“棉花糖店”的幼兒可以為“牛奶店”提供各種糖果,“壽司店”的幼兒可以去“牛奶店”訂牛奶,“烘焙坊”的幼兒也可以拿著他們的小點心請“牛奶店”代為捆綁銷售。幼兒們在游戲中與同伴協商、合作,相互交流經驗、做法,體驗共同游戲的無限樂趣,合作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顯著增強。
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們對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的興趣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根據前期對幼兒興趣的調查,我們開設了四個體驗館,分別以光、磁、空氣、水為主題。“小小科技館”的生成,為幼兒提供了叩開科學之門的鑰匙。他們在探索萬花筒的奇妙變化中了解了光譜現象;在操作中感知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學會使用一些小實驗器材(如氣筒、塑料袋)探索空氣的奧秘;通過雞蛋沉浮的實驗操作,理解鹽、糖、胡椒的溶解度以及對水的浮力產生的變化。區域游戲的創設,培養了幼兒的操作能力,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探索方法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讓幼兒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發展“發現力、創造力、實踐力”。
我園是揚州市早期閱讀研究基地,在實施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我們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致力于推動幼兒發展成為“三會”幼兒,即“會讀、會講、會做”。為此,我們在班級開設繪本閱讀的基礎上,按照幼兒的不同年齡段分別開設了以“讀讀講講、讀讀做做、讀讀畫畫、讀讀演演”等多元化的繪本工作室。
工作室中的每個區域的玩法、目標都不一樣。如大班的“讀讀做做”。是在近期閱讀的繪本《搬過來搬過去》的基礎上創設的。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大小不一的紙盒,鼓勵幼兒根據故事情節,與同伴合作完成搬運紙盒的任務,進一步理解套裝,發展空間知覺。中班的“讀讀演演”,來自我們剛剛閱讀的繪本《噓!這是秘密》。小班“讀讀講講”。來源于幼兒們最近愛不釋手的繪本《蛇偷吃了我的蛋》。教師在區域里投放了繪本、靠墊、蛋寶寶、作畫工具等,幼兒們在這里可以自主翻閱圖書,學說故事中反復出現的角色對話,并能互相講述,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力以及創造力都得到了發展。
在幼兒園,每一塊空間都應該成為幼兒的游戲天地。為此,我們利用園內的每一個空間,將其打造成幼兒的戶外游戲天地。在一樓活動操場的基礎上,我們拓展了三樓的活動平臺,還開設了“自己學跳舞”“玩沙池”“玩水區”“小小交通崗”等戶外活動區域。
在戶外游戲材料的投放上,除了教師的自制體育器械和購置的體育器械外,基本是以低結構材料為主,如木板、木樁、木梯、PVC管等。這些材料的投放,滿足了幼兒走、跑、跳、攀、爬等各方面的身體發展需求,也發展了他們的創造力、合作力。
幼兒的活動空間大了,戶外投放的器械和材料也多了,大大滿足了幼兒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和活動器械的需求。幼兒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合作同伴、活動形式。他們可以參與到器械鍛煉中,也可以自由結伴,開展自己喜歡的戶外體育游戲。幼兒能夠輕松、愉快地參與活動,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在游戲領域中,我們放慢腳步,只為等待幼兒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也腳踏實地,只為傾聽幼兒的想法和心聲。在全面實施課程游戲化的今天,我園圍繞《指南》精神,努力實施“課程游戲化、活動自主化、過程合作化”,從而實現“自主游戲、自由活動、自然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