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勝
◆摘? 要:《死在午后》作為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部非虛構(gòu)作品,自問世以來便很少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其暢銷程度遠遠低于海明威的其他作品。這主要是由于很多評論家并不看好海明威《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這些專家大多都是使用小說的評判標準來對《死在午后》這部作品進行評判,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失偏頗。筆者經(jīng)過仔細的研讀后發(fā)現(xiàn),海明威在這部作品中將斗牛看做作品的內(nèi)在敘事動力,不僅如此,文章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分別為:第一、作者對斗牛的不同看法;第二、作者對觀眾的建議。海明威通過詳細介紹這兩個方面內(nèi)容,從而達到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目的。另外,海明威在作品中還將斗牛看做是一場悲劇,并將斗牛的整個過程中詳細劃分為一個含有三幕內(nèi)容的悲劇。由此可見,《死在午后》是一部能夠?qū)Ρ瘎≡妼W做出深入闡釋的經(jīng)典作品。本研究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講解,第一、斗牛敘事;第二、對悲劇詩學的闡述。通過對海明威《死在午后》這部作品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闡述,以期能夠促進更多的人了解這一部曠世之作。
◆關鍵詞:死在午后;斗牛敘事;悲劇詩學
海明威作為全世界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寫作的很多作品得到了世人的廣泛傳播,尤其是像《老人與海》等經(jīng)典的短篇小說作品不僅翻譯成不同語言的譯本銷往世界各地,而且還作為中小學生的課外必讀作品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明威以短篇小說作品聞名,但是在他的一生中,還寫過一些非虛構(gòu)類作品(例如《死在午后》),只是世人對海明威的非虛構(gòu)類作品的關注程度不高,導致這些作品不太出名。例如,筆者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很少有學者對《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進行闡述與分析。因此,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地了解海明威筆下的《死在午后》,本研究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為:第一、為什么海明威會將斗牛作為作品的敘事動力;第二、這部作品對悲劇詩學做出了何種闡釋。
1斗牛作為敘事動力
閱讀完海明威《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的人都能夠發(fā)現(xiàn),海明威在在一部作品中主要闡述了其對斗牛的相關看法。通過分析海明威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期的人生經(jīng)歷能夠發(fā)現(xiàn),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海明威就對斗牛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死在午后》這部作品中濃縮了海明威對斗牛的真實看法。據(jù)統(tǒng)計,除了這一部《死在午后》的作品外,海明威還寫過另外47篇與斗牛相關的作品,這足以證明海明威對斗牛這項活動的重視程度。
筆者通過對作品進行仔細研讀后發(fā)現(xiàn),在《死在午后》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將斗牛作為作品的內(nèi)在敘事動力。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海明威所寫的其他短篇小說,這一部作品屬于非虛構(gòu)作品,因此,在《死在午后》的開頭海明威并沒有通過介紹故事的背景的方式為讀者了解情節(jié),而是為讀者闡述了其對所有斗牛資料的看法,這樣的論述方式更像是一章文獻綜述,例如,海明威專門為讀者講解了斗牛的歷史、斗牛的藝術(shù)性以及為什么要寫這本書[3]。因此,不難看出海明威在《死在午后》這部作品中將斗牛看做是文章的敘述動力,其主要圍繞著兩個方面對該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展開論述,分別為:第一、作者對斗牛的不同看法;第二、作者對讀者的斗牛建議。
實際上,在海明威之前,世界上已經(jīng)有很多作家都斗牛這項活動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海明威在進行內(nèi)容寫作之前,對前人筆下的斗牛進行了詳細的閱讀與分析,最終在《死在午后》中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斗牛至今沒有被解釋好。”因此,海明威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對文章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相比于前人觀念,海明威對斗牛存在不同的觀點看法,因此,其在作品中給觀眾提出了一些觀看斗牛的建議,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馬的死亡并不是一場悲劇;第二、觀眾不要認為斗牛的第一場會十分精彩;第三、同一場斗牛活動中不會同時存在好的斗牛以及斗牛士。因此,通過海明威發(fā)表的種種觀點就能夠看出,實際上海明威認為觀看斗牛的人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夠真正了解斗牛中所反映的真正內(nèi)涵。在《死在午后》的其他章節(jié)中,海明威還為那些第一次觀看斗牛的觀眾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在書中海明威指出,觀眾要想看好一場斗牛活動,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審美品位來,然而建立審美品位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qū)崿F(xiàn),而且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海明威在書中為讀者做了一個十分恰當?shù)谋确剑^看斗牛活動的藝術(shù)樂趣就像從飲酒中獲得極大的樂 趣一樣,隨著過程的不斷延長,樂趣會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因此,海明威在書中為初次接觸斗牛活動的觀眾提出了一個中肯的建議,那就是逐步培養(yǎng)藝術(shù)興趣。筆者通過仔細研讀文章結(jié)構(gòu)后發(fā)現(xiàn),海明威在《死在午后》這部作品中利用了75%的篇幅比例為讀者論述了具備觀賞品位的重要性,直至第十四章,他才明確說明為什么要做有品味的觀眾。實際上,最對大多數(shù)觀看斗牛活動的觀眾來說,他們只是享受了一場視覺的盛宴,他們甚至并不在乎什么樣的公牛才是極具審美品位的公牛,什么樣的斗牛士才是極具審美價值的斗牛士,這就是海明威一直在為讀者強調(diào)的一點。
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死在午后》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斗牛作為作品的敘事動力,緊緊圍繞兩個方面內(nèi)容來論述他的觀點,分別為:第一、相比前人來說,作者對斗牛的不同看法;第二、作者對第一次觀看斗牛活動的觀眾提出的一些建議。通過這樣的論述方式,海明威將作品的情節(jié)推向前進。
2對悲劇詩學的闡釋
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海明威還曾寫過一篇名為《斗牛不是一項運動,而是一岀悲劇》的作品,該作品問世的時間與《死在午后》不相上下,代表海明威那一時期的相同觀點。在這一部作品中,海明威指出,斗牛自始至終都是一項簡單的運動,觀眾在欣賞一場斗牛活動的過程中應當深刻理解這背后的真正含義,那就是一場偉大的悲劇。這一悲劇主要以斗牛過程中公牛的死亡謝幕。這是他在所有作品中首次提出了斗牛悲劇這一觀點,不僅如此,海明威還認為斗牛一場包含三幕的悲劇。
在《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中,海明威將斗牛看作是作品的敘事動力,在文中他不僅批評了其他作家的斗牛觀點,還大談特談斗牛的藝術(shù)價值,為之后闡述“斗牛是一場悲劇”打下良好的基礎。實際上,《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的問世為海明威進入進入亞里士多德階段做出了充分的準備。
筆者通過仔細研讀《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后發(fā)現(xiàn),海明威在文章的一開始就為觀眾暗示了“斗牛是一場偉大的悲劇”這一觀點。眾所周知,在斗牛的過程中,公牛需要與斗牛士進行一場生死搏斗,因此,無論是對于公牛來說,還是對于斗牛士來說,這一項活動都是一場充滿毀滅意味的活動。所以海明威在作品中指出,相比于公牛與斗牛士之間的生死搏斗,馬的死亡并不悲傷,甚至有些可笑。然而同時期其他作者筆下的馬都是一個悲劇角色,這明顯與海明威的觀點背道而馳。因此,對馬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成為海明威與其他作者之間的分歧點。實際上,這主要是由于海明威的人生經(jīng)歷較為豐富的緣故,通過閱讀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故事能夠發(fā)現(xiàn),海明威將這種親密關系之間的廝殺看做是一場悲劇,這一觀念同樣適用于公牛以及斗牛士之間。
在《死在午后》這一部非虛構(gòu)作品中,海明威也對悲劇的定義做出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斗牛不僅僅是一場偉大的悲劇,更是一個有三幕表演組成的層次性悲劇。觀眾在觀看斗牛活動的過程中,其產(chǎn)生的悲傷程度是循序漸進的,最終以公牛的死亡作為悲劇的謝幕表演。筆者經(jīng)過詳細的調(diào)查與分析發(fā)現(xiàn),海明威所指的三幕悲劇表演主要指的是:第一幕為觀眾展示了公牛對斗牛這一活動的態(tài)度,或是十分膽怯或者十分勇猛,在這一過程中斗牛需要有兩位主要人物配合完成,分別為長矛手和劍殺手;第二幕主要為觀眾展示了刺殺公牛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這一過程主要是由短標槍手來進行;第三幕就是悲劇的高潮,主要包含三個部分表演,分別為總裁判致辭、劍殺手表演穆萊塔以及劍殺手行刺。因此,觀眾只有將這三幕表演完全欣賞完后,才能夠理解斗牛的藝術(shù)價值。由于在一場成功的斗牛活動中,公牛都以死亡終結(jié),因此,對于公牛來說斗牛無論如何都是一場悲劇。這句話主要包含著兩種含義:第一,斗牛意味著死亡,斗牛作為悲劇的最佳效果就產(chǎn)生于斗牛士最終將公牛藝術(shù)地殺死;第二,對斗牛這一行動進行摹仿的人也必須涉及公牛的死亡,否則就不是一出情節(jié)完整的悲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斗牛活動是一項完整的三幕悲劇,但是若在場的觀眾無法對這一場完整的悲劇進行欣賞的話,那么斗牛的悲劇就沒有意義。例如,很多作家均認為斗牛活動中,馬的死亡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悲劇。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海明威認為馬在斗牛活動中只是一個可笑的角色,若仍然有觀眾持否定態(tài)度,那么只能證明他們沒有完整的欣賞斗牛的整個悲劇過程中,亦或是觀眾錯誤地將馬的死亡作為悲劇的高潮表演。因此,在在一場斗牛悲劇表演中,其主要效果需要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觀眾、公牛以及斗牛士三者缺一不可。不僅如此,觀眾與斗牛士之間的觀看與被觀看關系實際上等同于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閱讀與被閱讀的關系。因此,海明威在《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中反復論述他的觀點,那就是:一場成功的斗牛活動不僅僅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斗牛士以及公牛,還需要觀看這場表演的觀眾群體以及評論家們具備足夠的審美品位以及鑒賞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形成一場完美的斗牛活動。
3結(jié)束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作為海明威非虛構(gòu)作品的代表,《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為觀眾詳細講解了海明威對斗牛活動的看法。實際上,海明威在寫下這一部作品之前,花費數(shù)年的時間研究前人有關斗牛的觀點和看法,最終才在這一部作品中寫出了其對斗牛的不同看法。在文章的開頭部門,海明威就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對其他作者有關斗牛的作品進行了針對性的批判,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讀者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不同觀點含義。不僅如此,《死在午后》這一部作品中,海明威將斗牛與悲劇進行了有機結(jié)合,為的是反擊那些不懂得欣賞斗的觀眾牛以及不懂得鑒賞悲劇詩學的作家。因此,《死在午后》作為一部經(jīng)典的悲劇詩學作品,能夠完美的向讀者展示海明威的悲劇美學,不僅如此,在這一部作品中海明威還為那些寫斗牛的作家樹立了很好地榜樣。不僅如此,海明威也向讀者證明了他不僅是一名專業(yè)的斗牛專家,更是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shù)鑒賞家。
參考文獻
[1]薛許丹.《死在午后》之敘事研究[D].鄭州大學,2019.
[2]婁利杰.論海明威“壓力下的優(yōu)雅”的生死觀——以《死在午后》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7(6):108-112.
[3]覃承華.論海明威對文藝的批判:從兩部核心作品說起[J].國外文學,2018(03):135-144.
[4]鄭鳳云,萬向興.勇敢的懦弱與悲憫的魂靈——記海明威《死在午后》[J].學術(shù)探索,201(10):93-96.
[5]黃楚.喪鐘為斗牛士而鳴——論海明威《死在午后》中的生與死[D].中央民族大學,2012.
[6]杜冰南.海明威作品中死亡意識的產(chǎn)生原因及文化思考[J].芒種,2012(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