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在論是西方最古老的哲學流派之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由于歷史悠久,實在論有著眾多的分支,大體上有古典實在論、宗教實在論、科學實在論等,對于后來涌現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等哲學流派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實在論的許多思想、觀念對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實在論;本體論;認識論;教育啟示
實在論從古希臘時期就已經產生,是西方最古老的哲學流派之一。實在論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分支,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古典實在論、宗教實在論、科學實在論等。雖然各個分支的觀點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識就是物質、知識和價值是獨立的存在于人的大腦的。實在論對于后來涌現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等哲學流派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實在論的基本觀點
(一)本體論
本體論又稱形而上學,是指關于存在本身的理論或研究,主要是回答實在是什么。我們對實在特性的看法,往往決定著我們對世界和社會關聯的認識。因此說本體論要回答的問題是哲學的根本問題。
實在論者把實在看成是不依賴于人的感覺而獨立于人類的一些物體。他們認為,現實是客觀的,由物質和形式組成,現實是確定的,以自然法則為基礎。而且實在論更加注重強調人的行為不應該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是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反映在教育領域,實在論者注重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生存所需的素質的培養,強調人文和科學的學科。
(二)認識論
認識論是研究人類認識的本質(包括但不限于來源、范圍、結構和真理標準性等)和規律及其發展過程的哲學理論,是研究認識和客觀存在的理論,是研究獲得知識的方法、知識的結構以及有效性問題的理論,又叫知識論,它對教育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實在論的認識論認為,物質是獨立的,存在于意識之前。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包括認識和作用于認識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圍繞著最普遍和最根本的認識概念,認識論與教學和學習方法的關系最為密切。實在論者認為,知識是在我們感受到環境中的事物后獲得的。正是通過這些感覺,我們建立了概念。
二、實在論的教育啟示
(一)實在論對教育目的的啟示
亞里士多德是古典實在論的代表人物,在他看來,幸福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幸福的人是受過教育、有教養的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倫理與教育的融合,教育的目的與人生目的相一致。同時他還認為,促進人的本性的發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是為人們能夠更好的生活做準備,使人們能夠正確地享受閑暇時間和思考。
宗教實在論者認為,教育就是未來讓人們更好、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客觀世界,在教育中使學習者的心靈得到升華。科學實在論強調,教育目的不僅要使人們理解物質世界,還要控制物質世界。兒童應該學會在這個世界里“自我保存”。發展科學與技術確保人類更好地生活。
總的來說,實在論者認為,學生應該掌握各種客觀知識,并且提高知識水平。這種知識是本質的、實踐的,可以延伸到自身以外,保障受教育者的生活。
(二)實在論對教學方法的啟示
科學實在論者認為,正確認識世界就需要了解事實,需要掌握知識的排序和分類的方法。同時強調學校要教一些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實,教師應該注重選擇和使用有趣的、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對學生有益。而且實在論者認為,學習不是一個痛苦或枯燥的過程。學習應該是使人感到有趣和有用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單是掌握單純的講授法,同時需要掌握討論法、實驗法等盡可能多的教學方法,并且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和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有趣的、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
科學實在論者還強調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獲得批判理性,這就要求先積極聯系事實,然后運用有組織、有系統的教學或其他直接手段掌握知識,還要盡量確保知識的完整性。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才能發現自然的秘密。科學知識是基于實驗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結合。
(三)實在論對課程的啟示
雖然實在論者在課程應該包括的學科方面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他們都認為在課程設置上應當遵循實際并有效的原則,對于促進人的發展應該具有實在價值。書本應該讓位于事物和現實,孩子應該直接放在事物和現實的學校里;簡而言之,應該教會孩子從真實的環境中理解事物,比如天空、大地等真實的環境。也就是說,孩子應該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物,而不是總是學習別人在書本上對這些事物提供的說明、意見和事例。過去的應試教育更多的是強調學習成績,只注重學生成績,而忽略了現實生活。當前進行的教育改革以及推行的素質教育,則是打破了唯書本至上的觀念,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及道德相聯系的“活”的知識。
總之,實在論教育家提倡的課程既關注精神又關注身體,強調與外在的客觀世界的聯系,同時在課程設計上強調高度組織化和系統化。
(四)實在論對師生關系的啟示
在師生關系中,亞里士多德并不主張學生盲從教師,他認為學生應該敢于思考、堅持真理,在繼承的基礎上挑戰。教師擁有一系列的材料、知識以及指導技巧,可以說是專業教育者。教師應該接受包括文學和科學在內的兩大類知識,這兩大類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成為有效的教育者。教師需要把學生對教育的興趣激發到最大,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到快樂。而學生在學習中,承擔的首要責任就是投入和付出努力,學生應該成為能夠自我決定、自我發展、自我訓練、自我整合的個體。
參考文獻
[1]陳曉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學流派課程與教學思想[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羅素.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吳式穎.外國教育思想通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孫濤,山東省招遠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