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凡
◆摘? 要:童話故事以奇幻的想象、夸張的手法深得兒童的喜愛。童話在統編版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低年級兒童正處于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關鍵階段,童話教學中,教師應用合理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補白、指導角色朗讀、進行滲透德育等教學策略,能引領學生感受童話的魅力,充分發揮童話對兒童價值觀形成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部編語文;童話;想象;教學策略
科學合理的教材編寫一定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教材內容的選擇應該與學生的現實體驗和想象世界緊密相連,這對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依據兒童喜歡想象、容易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發展特點,童話夸張的寫作手法、天馬行空的想象、為孩子們而創作的豐富多彩的情節,能給兒童帶來極大的樂趣。縱觀統編版語文一年級至三年級教材,發現童話的篇數不可謂少。如:第二冊《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小壁虎借尾巴》等,第三冊《小蝌蚪找媽媽》《紙船和風箏》《風娃娃》等,第四冊《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等,第五冊《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犢子里旅行》《一塊奶酪》等。童話教學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良好抓手,以下是筆者關于統編版小學語文低段童話教學策略的幾點看法。
一、童“心”未泯——引人入境
低年級孩子思維認知尚未成熟,童話故事能反映日常生活,促進兒童身心的成長。語文教學中,童話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良好基石,是幫助學生懂得真善美的敲門磚,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在閱讀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很輕松地把自己代入故事創造的情境中,在字里行間暢游,與童話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進行對話和思想交流。低年級孩子喜歡奇幻的想象,動人的故事環節,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獨特而有趣的情境,帶領孩子走進童話的世界里,讓孩子置身于無限的想象之中,能調動孩子課堂互動的積極性,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一)創設課內情境
在教學統編語文第二冊《動物王國開大會》時,筆者這樣設計導入環節:
1.師:同學們,聽說今天動物王國要開大會,你們瞧,森林里來了許多動物,可熱鬧了!(多媒體出示動物圖片)
2.引問:這些動物你最喜歡誰啊?那你快來跟喜歡的動物打個招呼,叫他帶上你去森林里開大會吧!(看圖片讀準動物名稱)
3.讓我們一起坐上森林的列車出發吧。(板書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利用多媒體出示動物的圖片,為學生呈現了一派熱鬧的故事場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拋開課堂環境的束縛,融入到童話故事中,借助童話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課外情境
統編語文第三冊第八單元的《狐假虎威》,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個性鮮明。在本課教學時創設給劇本配音的情境,能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導入語可以這樣設計:“老師想問問大家,你們喜歡看表演劇或者電影嗎?老師今天帶你們來一個好玩兒的地方。(多媒體出示圖片)看,森林劇場!今天森林劇場剛好要招課本劇的配音演員,想不想試試?那你們先說說,怎么樣才算是一名優秀的配音演員?”(預設學生回答:聲音響亮、普通話正確、能讀出合適的語氣......)
低年級的課文教學,創設一定的情境,可讓學生獲得更有效率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小對子合作探究獲得學習體驗,分角色讀好對話,在情境中逐步完成教學目標。
二、童“意”盎然——想象補白
幻想是童話的最本質特征,是反映生活的文學藝術手段之一。想象則是借助外界的觸動,通過人們以前在腦海中感知到的事物進行處理和重塑而形成新圖像的過程。想象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童話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表現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它把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人物或動物的行為,加以幻想加工,編織成靈動有趣的圖景,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因此,教師應當借助童話教學讓學生將思緒沉浸在童話中,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地補白,感受童話里特定的場景的和童話人物的悲傷與喜悅。
(一)想象場景環境
統編語文第五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中,主角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獨自在大街上賣火柴,她又冷又餓,卻不敢回家,家里也跟街上一樣冷。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冷的感覺是有意識的,但是現在的學生都是在物質豐富的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小女孩家里當時當下的冷,卻是學生沒有經歷過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中描寫小女孩家里環境的句子“他們頭上只有個房頂,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還是可以灌進來。”進行思考:讀到這句話,把文字變成畫面放在你的腦海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思維被調動起來,有的說看到了風好像快要把草和破布吹走了,有的說聽到冬天的夜晚冷風呼呼的聲音,有的說感覺到這個房子像是一個冰室。通過調動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人物的處境悲涼,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二)想象心理活動
統編語文第六冊《那一定會很好》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主人公每一次愿望的實現,每一段變化的歷程,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插圖,結合生活經驗,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歷程中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四次表達內心獨白“那一定會很好”時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模仿它的口吻說一說他的想法,從而體會它平和愉悅的心情和積極樂觀、坦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想象語言對話
統編語文第二冊《樹和喜鵲》講述了樹和喜鵲成為鄰居后,由孤單變得快樂的故事。教學中,可以通過想象人物的對話,讓學生對孤單和快樂的感受更為深刻。在理解孤單時,設計讓學生借助插圖,想象孤單的樹和孤單的喜鵲會說些什么。如樹會說:“我一個人好無聊啊,誰能陪我玩兒呢?”喜鵲:“是啊,要是有朋友的陪伴,那該多好啊!”在體會快樂時,抓住擬聲詞“嘰嘰喳喳”延伸詞語的內涵,再次設計想象對話:此時喜鵲嘰嘰喳喳地都在說什么?樹又會回應什么呢?以想象人物對話為基點,讓故事的情節更精彩,畫面更靈動。
三、童“話”精彩——角色朗讀
學習語言朗讀的關鍵點在于正確、流暢、飽含情感地朗誦課文。學生在語言朗讀中重視感情注入,能幫助其形成良好語感,更深層次地提升發現與理解的能力。童話語言有著獨特的音樂性、內斂性、情緒性等特征。童話語言很多時候是借助動物或人物的語言來呈現出來的,此種類型的語言來源于生活與內心,更加貼近于孩子們自己的語言。低年段的孩子單純而富有天性,童話故事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其中的語言對話更是能表達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通過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能促進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累,用有聲的語言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獲得更真切的情感體驗。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編本語文五冊教材里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經過是這樣子的:小蟋蟀紅頭和青頭在玩捉迷藏,紅頭不小心被牛吞進了肚子,危急關頭,蟋蟀青頭沉著地安慰它,給它出主意,幫助它從牛肚子里逃脫出來。文中對話較多,是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良好契機。在教學本文時,筆者先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大意,并梳理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然后這樣指導分角色朗讀:
1.聚焦旅行過程: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直線畫出紅頭說的話,用波浪線畫出青頭說的話。
2.體會人物心情:動筆圈出描寫紅頭、青頭表情和動作的詞語,抓住關鍵詞思考青頭、紅頭此時的心情分別是怎樣的?
3.學生交流紅頭的心情,教師相機指導:
(1)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遇到危險的紅頭,提問:紅頭為什么拼命地叫?省略號代表什么?紅頭為什么要哭?紅頭為什么很悲哀?它心里在想什么?
(2)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
4.學生交流青頭的心情,教師相機指導:
(1)回想在生活中你有過“急忙”的時刻嗎?你當時是什么感受?
(2)引導:現在你就是青頭,請你來演一演它著急、吃驚的樣子。
5.同桌合作,分角色讀青頭和紅頭的對話。
(1)學生自由練讀,展示。
(2)啟發學生思考:從青頭和紅頭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通過圖畫關鍵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對話以及談體會的方式,由讀到悟,環環相扣,幫助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心情,從而感悟紅頭和青頭間的真摯友情。
統編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也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通過有趣的環節和對話,介紹了小魚、老牛和燕子他們各自尾巴的作用。文中對話眾多,要利用低年級兒童思想價值觀正在形成的特點,指導朗讀對話。如聚焦“行嗎”和“?”,讀出商量的語氣,抓住稱呼語“姐姐”“伯伯”“阿姨”“您”等詞,讀出小壁虎的有禮貌,抓住結尾“啦”“!”讀出小壁虎的驚喜和天真。教學中應結合生活實際指導朗讀,讓學生情感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
四、童“言”無忌——升華感悟
擬人的創作手法在童話中比比皆是,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甚至生活用品都可以被賦予生命,注入喜怒哀樂,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借助夸張的表現手法與豐富的想象,童話故事塑造出了典型的故事形象,反映了現實生活,讓孩子們在童話故事中聯系現實生活,有所感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萬不可忽童話的德育功能,而應充分挖掘童話的內涵,拓展童話的外延,將童話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討論交流中有所思、有所得,實現童話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德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形成美好的品格。統編語文第五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課文配有一幅插圖,展現的是老屋皺紋滿面,慈眉善目的形象,小貓正在老屋門前仰頭說話。教學中可以此為切入點,設計讓學生根據閱讀經驗和課文插圖,在閱讀中自由大膽地展開情節的想象,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插圖中的小貓置換成老母雞、小蜘蛛,預測故事后面的情節發展,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交流中,感受到老屋助人為樂、甘于奉獻、心地善良的品格。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良好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美。統編語文第五冊《那一定會很好》講述了主人公一生的歷程:一粒種子——一棵大樹——一輛手推車——一把椅子。課文中四次出現表現主人公愿望的句子“那一定會很好”,課堂小結提升時可設計語言訓練點——“要是? ? ? ? ? ,那一定會很好。”請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說說愿望,可以是關于學習的,可以是關于生活的,也可以是關于未來的,學生的愿望有的簡單樸素,有的敢于暢想,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要學會以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現實,享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每位兒童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友誼是兒童珍貴的財富。統編語文第二冊《小公雞和小鴨子》講述了小公雞和小鴨子在一塊兒游玩的過程中,小公雞給小鴨子捉蟲吃,小鴨子勇救落水的小公雞的故事,表現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友誼。課堂上可設計一個情感深華的口語練習,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個好朋友的名字,回憶與好朋友之間發生的印象最深刻的溫暖經歷,結合實際生活談談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的相處,從而感受到友誼的美好與珍貴。
低年級兒童的思想形態正在形成,嚴于律己,關愛他人等意識的滲透必不可少。統編語文第五冊《一塊奶酪》故事情節生動,富有懸念。螞蟻隊長組織小螞蟻們搬運奶酪,運輸途中奶酪的一角被拽掉了,這對包括螞蟻隊長在內的所有螞蟻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在這過程中,螞蟻隊長抵住了誘惑,命令最小的螞蟻吃掉了奶酪渣。這個故事可以從多角度引導學生評價螞蟻隊長,相機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如螞蟻隊長發布指令,可以看出他紀律嚴明,一視同仁;從螞蟻隊長對奶酪的渴望程度,感受到他強烈的自律意識;螞蟻隊長讓最小的螞蟻享用這掉下的奶酪渣,表現了他關愛弱小同伴。總之,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實施道德教育。
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學生能夠獲得知識,感受快樂,并且在童話故事的道德教育下,更加健康正面地成長。閱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化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精心組織童話教學活動,有意識利用童話的育人功能,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故事內容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思考和充分調動情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故事寓意,將有助于孩子們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建立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
兒童喜愛童話的根本原因在于,童話在“幻想”和“真實”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吸引孩子們走上這座橋梁來到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中,為他們的童年時期增光添彩。小學語文老師應該重視童話教學,努力保持一顆童心,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指導朗讀,體驗角色,讓孩子們走進童話世界,獲得自己的個性化感受,實現心靈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姜英.讓童話之美綻放于童心——以小語部編新教材為例談童話的審美教學[J].新課程,2020(22):82-83.
[2]陶玄文.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9):50-51.
[3]楊美蝦.關于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幾點思考[J].散文百家,2018(12):61.
[4]張淑梅.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2):55.
[5]洪淑君.童話入手,語言提升——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童話.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0(1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