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輝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一門學科,學好數學將有利于學生形成較強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更好認識事物的能力。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教師也在積極將生活中常見的元素滲透進教學每一個環節,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認識抽象的數學概念。關于如何將生活元素更好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每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本文將通過列舉事例對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六年級;生活元素;融合;應用分析
引言
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當前很多版本小學數學教材均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并在每一章節內容中均有體現,這是我國小學數學教育一大發展趨勢。從學科知識形成背景上看,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聯系甚為緊密,當前所學習的知識全部是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和積累出來的。從小學生學習特點看,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教學,可更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從而收獲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進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理論聯系實踐是數學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小學數學教材在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過程中發生了巨大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生活化元素的融入。當前所使用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其每一章節內容都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相聯系,提升知識運用能力。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幾乎每一項生活元素都只發揮了有限的作用,并未圍繞生活內容充分展開,文章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小學課本中數學知識,是數學這門學科(科學)最基礎的部分,小學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和認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鍛煉,而非進行具體指向性教育。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學生的認知能力尚未形成,抽象邏輯能力弱,無法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里充分理解和吸收較深奧的數學概念和定理。他們需要借助某些更加形象的事物來理解數學知識,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最簡單的方式得到滿足,從而逐步建立學習自信心。而另一方面,老師也希望學生能夠養成留心觀察生活事物的習慣,特別是那些與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聯系較為緊密的生活事物,因為數學這門學科(科學)就是從生活經驗中不斷積累、開發、創造而成的,其必然帶有鮮明生活化特征。
二、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聯系生活元素,闡釋數學原理
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已經對數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定了解,能夠運用簡單的數學知識于實際生活,如購買商品時計算金額,通過觀察太陽位置估計大概方向等,并且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應用技巧,因此理解數學概念和定理會更加容易,也能夠區分基本數學思想的運用方式,并恰當地進行應用。但這些都要基于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他們能夠將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聯系在一起,使具體知識與具體場景形成一組映射關系。當學生所學習的知識無法在生活中得到體現時,他們便只能以一種生硬的方式去理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負數》一課為例。
負數是相對正數而被提出的,其含義自然與正數相反,但它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卻極低,學生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事實上,“負數”的含義在生活中還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賒賬、信用卡透支等,這些都是能夠在“字面”上體現出來的,只不過小學生從未接觸過,所以不了解。還有些事物也更夠體現“負數”的含義,只不過并未在“字面”上得以體現,如倒著走、倒車、逆流等,可以發現,這些現象基本與方向有關,但人們幾乎不同用“負”的方式來表達。
為了使學生更好認識負數,老師可以基于“反方向”這一概念來引入“負數”,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使學生深刻感知“負數”的存在,使他們認識到,“負數”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或者也可以列舉金融類案例,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某些“負數”現象是如何產生,但由于會涉及一些專業名詞和概念,所以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
(二)創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需要借助具體生活場景,并且這些場景能夠突出當堂課所講數學知識和內容。通過創建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因為相比枯燥的、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以及拗口的數學概念,學生顯然對生動的生活現象和事物更感興趣,原因在于,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尚未充分形成,他們的思維方式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有些還僅僅停留在動作思維階段。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整合和復習》為例。
該部分內容是對整個六年數學學習的總結,包括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涉及了全部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教學中,老師不僅需要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情況,更好檢驗他們實際應用能力。比如在復習“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可以給出下面這道應用題:
“我市某商業街一處停車場改造,原停車場為標準長方形,面積為600m?,長為30m,寬為20m。請在不改變停車場周長和形狀的情況下,設計一個最佳改造方案,使改造后的停車場面積大于改造前的停車場面積。”
顯然,這需要應用到長方形基礎知識,包括形狀變化,公式等。這道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如何理解“周長不變”,二是如何理解“最佳方案”。既然目的是擴大停車場面積,且條件是不改變周長和形狀,那么自然會有一個臨界點,當圖形變化達到這個臨界點時,面積就是最大。這道題與生活元素聯系十分緊密,加之融入了具體場景,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探索欲會得到最大限度激發。
結束語
將生活元素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發展數學思維,以及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踐的意識均具有很好促進。教學中,老師應盡可能多地將生活元素滲透進教學每一處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這樣也將有助于使他們養成留心觀察生活事物的習慣,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重新認識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徐良.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15):22-23.
[2]王小紅.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4):79-80.